揭秘《裝臺》配樂:貼近底層生活 突出高級陝味

2020-12-16 陝西精彩事

《裝臺》音樂指導劉小山。

隨著電視劇《裝臺》的播出,這部充滿煙火氣的作品就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而除了劇情強大的吸引力之外,豐富巧妙的配樂及《不愁》、《我待生活如初戀》這兩首歌曲也為整部劇增色不少。

據悉,《裝臺》原聲帶中的20首作品是從劇集配樂曲庫超過350分鐘的素材中精選出來的,包括原創歌曲4首、伴奏3首和原創配樂13首,其中既有清新、幽默的器樂小段,也有深情、細膩的管弦曲目。不少作品中隨處可見秦腔、方言、民間音樂等地域性因素,洋溢著音樂團隊和劇組上下濃濃的老陝情結。《裝臺》原創音樂由《長安十二時辰》原班人馬擔綱製作,劉小山擔任音樂指導、製作人,趙亮棋作曲,影視原聲帶由西安時間領域音樂出品,完美青春OST進行音樂營銷。

《裝臺》配樂作曲趙亮棋。

四大主題擔起《裝臺》配樂總格調

從劇本創作階段開始,作為本劇音樂指導的西安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學院教師劉小山就和團隊敲定了最初的創作方案,隨後根據內容一直在進行調整和改動,最終以「溫情、艱辛、幽默、奮鬥」這四個關鍵詞為核心,完成了全劇的配樂工作。

「像刁順子的愛情,裝臺兄弟幾人的友情等等都是在凸顯溫情,然而劇中也深刻描繪了生活的艱辛,以及人們為了過上好日子去拼搏奮鬥的精神,那在這些情緒情感當中,再加入一些幽默詼諧的基調,就會體現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我們當初敲定這四個主題的原因。」劉小山認為,這樣配樂會更有助於調動觀眾情緒,幫助大家深刻理解本劇想表達的內容。

「《裝臺》的配樂方向實際上就是都市劇的風格,講的也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小故事,所以整體就往輕快的方向在一直在發展。」作為《裝臺》的配樂作曲,趙亮棋通過各種巧妙的設計,讓整個音樂聽起來更輕鬆,更加貼合人物形象,音樂也相對更積極更向上一些,「畢竟底層人民生活雖然比較艱苦,但實際上我們不想把它搞得太悲傷了或者怎麼樣。」

《我待生活如初戀》的作曲和編曲範煒。

思想與技法同頻共振 讓陝西元素表現的更加高級

《裝臺》中突出最明顯的就是陝西元素,因此在配樂及作曲方面,陝西元素怎樣巧妙的融入其中,成為了音樂團隊面臨的考驗。

「以前有很多陝西的文藝作品,太強調地域特色,著重突出陝西的歷史滄桑感,這給大家造成了對陝西的固有印象,但是這部劇是面向全國觀眾的,甚至未來可能要走出國門,那麼如何既突出陝西元素,又要讓大多數人能接受,這個是我們在創作中一直追求平衡的地方。」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劉小山選擇了吉他,管弦樂等受眾面更廣的樂器,把標準化流行音樂的模式套在陝西方言中去,再輔以少量的地域特色樂器,就形成了現在的一系列作品,「其實所有樂曲表述的都是陝西的價值觀,雖然它是用陝西方言去表現的,但如果把它換成普通話,作品依然是成立的,大家也還能記得這是陝西,是西安,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具有時代感和地域性的標識。」

「八叔追狗」是《裝臺》中的一個片段,這段劇的背景音樂採用了戲曲伴奏中常用的小鑼作為主要樂器,「我們就是用一些很基本的本土特色元素,表現出完全都市化的內容,因為全劇的陝西元素已經很多了。」

趙亮棋說。

片尾曲《我待生活如初戀》作詞張楊。

文字凝練生活 樂曲展現樂觀精神

好的音樂作品除了樂曲,歌詞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裝臺》片尾曲《我待生活如初戀》是由張楊編寫而成。

「我覺得創作過程中最難的就是缺乏實際的生活體驗,畢竟主人公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還是有一點距離,即便我們是屬於生活相似的人,但是1000個人有1000種生活,如何把一個人當成一個人群來表現,而這個群體其實又代表了最普通的中國人,那麼就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所以說要寫出它們之間的共性,是我著力的地方。」在張楊看來,底層人民努力生活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表現出人們內心堅韌樂觀和隱忍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歌名《我待生活如初戀》就是積極向上的一種人生態度。

被大家所熟知的音樂人範煒也參與到了這首歌的創作中,「其實我是希望有一首旋律非常上口,又能很接地氣,最關鍵是能讓大部分人感受到生活共鳴的一首歌,因此這首《我待生活如初戀》就應運而生。」

隨著《裝臺》的熱播,這些精心製作的音樂也走進了每個觀眾的心中,相信隨著歌曲及配樂的發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聽到並喜歡上這些充滿陝味的音樂。

相關焦點

  • 「陝味+」《裝臺》,叫好又叫座
    這部叫好又叫座的熱劇充滿了陝味元素:原著作者是陝籍作家,陝西出品單位雲集,劇中多名演員都是陝西人,全程在西安取景拍攝,加之陝西方言、陝西美食無處不在地滲透……正如「豆瓣電影」所言:《裝臺》最吸引人之處,就在於它地域特色鮮明,具有濃烈的陝西味兒。
  • 「陝味+」賦能《裝臺》引來一片好評
    這部叫好又叫座的熱劇充滿了陝味元素:原著作者是陝籍作家,陝西出品單位雲集,劇中多名演員都是陝西人,全程在西安取景拍攝,加之陝西方言、陝西美食無處不在地滲透……正如「豆瓣電影」所言:《裝臺》最吸引人之處,就在於它地域特色鮮明,具有濃烈的陝西味兒。
  • 「陝味+」賦能 叫好又叫座 《裝臺》引來一片贊聲
    這部叫好又叫座的熱劇充滿了陝味元素:原著作者是陝籍作家,陝西出品單位雲集,劇中多名演員都是陝西人,全程在西安取景拍攝,加之陝西方言、陝西美食無處不在地滲透……正如「豆瓣電影」所言:《裝臺》最吸引人之處,就在於它地域特色鮮明,具有濃烈的陝西味兒。這就是老陝的「腔調」《裝臺》故事本身並不輕鬆、好笑,甚至有些沉重,順子雖然叫順子,但顯然難有順遂的時候。
  • 《裝臺》的陝味是如何煉成的?聽張嘉益講講劇組的故事
    由張嘉益、閆妮主演的現實題材劇《裝臺》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目前收視率也接近破2,更是贏得豆瓣8.4分的不俗口碑。作為該劇的主演,同時身兼藝術總監的張嘉益對於《裝臺》收穫的成績既意外又頗為驕傲。《裝臺》圍繞著由張嘉益飾演的小人物刁順子的家庭故事展開,講述了舞臺演出搭建群體的日常以及生活裡的酸甜苦辣。所謂「裝臺」,從字面意思上指的是組織、搭建舞臺。 談到「裝臺」這份職業,張嘉益稱他本就不陌生,因為有舞臺演出就會有裝臺的工作人員,包括影視劇前期美術、置景,做的也是相似的工作。
  • 滿是「陝味」的《裝臺》,讓人越看越上頭
    這是觀眾對11月29日起,在CCTV-1綜合頻道和芒果TV同步播出的電視劇《裝臺》的評價。精彩的小人物群像,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陝味」元素,以及由諸多瑣事串聯起的故事線索,共同譜寫成了一部大城市、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協奏曲。
  •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小人物」的生活總能引起大多數觀眾的共鳴,獨具陝西標誌性的地方魅力,也吸引著看膩了「北上廣」大都市故事的網友和觀眾。《裝臺》是個從一群小人物出發所講述的故事,也因其生活化的表達方式及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走向,為有苦有樂的百態人生提供了更具人間煙火氣的層層看點。
  • ...雲集演繹「陝味」煙火氣 《裝臺》明晚登錄央視一套黃金時間開播
    26日,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陳彥同名小說,由張嘉益和閆妮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裝臺》發布了官方全陣容海報與預告片,向觀眾首度揭秘劇中充滿生活氣息的西安市井浮世繪。27日晚,這部備受關注的「陝味大劇」正式官宣,定檔11月29日晚在央視一套黃金檔與芒果TV 同步開播。
  • 電視劇《裝臺》火熱螢屏 揭秘《裝臺》成功背後的故事
    著名劇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小說《裝臺》自推出,即獲得多方好評。如今電視劇《裝臺》正在央視熱播中,這部以古城西安為背景的都市群像劇,鮮活熱鬧。由李少飛執導,張嘉益、閆妮領銜主演,秦海璐、宋丹丹、陳小藝等實力派演員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該劇講述了在西京城市底層為舞臺布景而忙碌的人群的生活。
  • 電視劇《裝臺》開播 張嘉益閆妮聯袂演繹「陝味「市井圖
    觀眾的熱情很快變成助燃劑,該劇還未開播,已經被送上了熱搜,#裝臺##裝臺開播#等相關話題閱讀量早早突破1億。  首播過後,「看餓了」「對味」「乾飯人,乾飯魂,乾飯得用大鐵盆」觀眾們各顯神通的評論不吝讚美,足以說明,這部原汁原味再現京西風貌,以裝臺行當為圓心輻射至五行八作,用飽含人文精神的平民視角,展現改革浪潮中市井生活的《裝臺》,已經被觀眾們「裝進了心裡」。
  • 《裝臺》:你真的看懂了嗎?這才是「裝臺」的真正含義
    刁順子1句話,深度還原《裝臺》靈魂!這才是「裝臺」人真正含義「半個城中村,一群裝臺人。」由張嘉益、閆妮主演的陝味民俗特色劇《裝臺》,開播以來,收視破2,央視一套黃金檔新高、豆瓣開分8.4、口碑領跑同期國產劇、芒果TV點擊超過1.4億,相關話題更是熱搜不斷,堪稱本年度「現象級」的熱劇之一。
  • 張嘉益閆妮「陝味兒」新劇《裝臺》央視一套熱播
    張嘉益和閆妮再次組CP中年追愛趣味不減陝味煙火氣十足……「裝臺」人生,艱辛中仍存溫暖「戲劇」生活,喧鬧中盡顯真情平凡生活有苦有甜,滿溢溫情為人生裝臺。這些都散發著濃濃的陝味。平凡生活有苦有甜,滿溢溫情為人生裝臺。
  • 《裝臺》導演感嘆:沒有張嘉譯,就沒有《裝臺》!揭秘拍攝故事
    這是陳彥先生原著《裝臺》裡的結尾。再看電視劇最後結局:三皮去了蘇州當保安,給刁大順把蔡素芬找回來,大雀媳婦周桂榮和女兒麗麗沒有跟著大順,菊花與二代過上了幸福生活。大團圓結局。「小說受眾面少,陳彥先生劇情衝突比較激烈,人物最後呈現出悲劇的走向,但是電視這個傳媒,要顧及大眾感受,把三皮與素芬和菊花的結局改編了,這也是得到《裝臺》作者陳彥先生允許。」《裝臺》導演回應了這一質疑及改編的構想。47歲的《裝臺》導演李少飛,這位畢業於陝西藝術學校的寧夏人,實際上幾十年一直生活在西安,跟著大名鼎鼎的導演劉惠寧學習導演。
  • 一部《裝臺》火了舌尖上的陝西美食
    近期電視劇《裝臺》在央視、芒果TV同步上線,迅速引起網友熱評。因陝西美食出鏡率較高,該劇被稱為「舌尖上的陝西」,主演張嘉益還因「永遠在吃和去吃的路上」,被網友送上了「乾飯人」的稱號。 「『乾飯人乾飯魂,乾飯人吃飯得用盆。』看張嘉益吃西紅柿都饞得口水直流。」「《裝臺》確定不是一個美食節目?
  • 《裝臺》為什麼這麼火?為「裝臺現象」裝臺的三維邏輯
    白鹿原裡一碗油潑麵,十二時辰裡的火晶柿子,都能催生一波行情。攜程朋友堅信,這裡邊有《裝臺》的貢獻。 同樣《大秦賦》火了,但與《裝臺》的火不一樣,因為與現實生活隔著上千年的風塵,它火的只能是一段歷史敘事與歷史故事,也許能讓秦人的威名得以傳播,但火不了今日的鹹陽城。
  • 《裝臺》爆火背後的另一層含義:百味人間,生活不易,互相裝臺
    每集裡光胡辣湯、涼皮、肉夾饃、羊肉泡、臊子麵等等這些已經名聲在外的美食都讓人目不暇接,更別提蔡素芬在工地給裝臺工人們做的油潑辣子夾饃,燉菜,在家裡給刁順子頓頓不重樣的燃面,餃子,炒菜,就連生吃個西紅柿都讓人流口水等。
  • 《裝臺》昨晚央視開播
    本報訊(記者 夏明勤)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說,由馬曉勇編劇、李少飛執導,張嘉益、閆妮領銜主演的溫暖現實主義大劇《裝臺》,昨晚央視一套開播。 區別於市場常見的「流量 IP」的類型組合,《裝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為國產劇市場注入一股細膩真實的西北風。
  • 曾入選年度小說排行榜的《裝臺》:以底層人物視角,寫盡人生百態
    劇中時常夾雜有趣的「陝普」,又具有濃濃地域性的「裝臺」職業,透視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現了原汁原味的陝西生活文化和風土人情,確實是一部非常寫實的電視劇。熱播劇《裝臺》是根據著名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這部小說發表於2015年10月, 曾於2017年獲得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 並且在2019年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 今年最牛國產劇,「陝味」十足的《裝臺》讓人間煙火落了地
    西安的「裝臺人」最近在火出圈的電視劇《裝臺》裡出現了,這群隱匿在舞臺背後的「藝術家」才被人們逐漸熟知。他們像社會底層的人,大城之中的小螻蟻,為了生活與口糧在偌大的城市中掙扎,用雙手換來日復一日的生活。《裝臺》裡,演的是那些與眾不同的煙火人生。
  • 茅獎作家陳彥:用《裝臺》為底層勞動者立傳
    20多年的院團生活為《裝臺》接上地氣在今年的熱播劇中,《裝臺》算是一個另類,沒有流量明星,也不靠熱搜話題,就踏踏實實憑著樸實的生活質感和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贏得了觀眾的喝彩。真正動筆寫《裝臺》,是在陳彥離開文藝院團之後,多年的生活積累讓他感覺所有的文字似乎是「撲面而來」。「這群人一直住在我心裡,不寫出來好像堵得慌,直到現在我還有很多遺憾,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沒有寫進去。」
  • 專訪|茅獎作家陳彥:用《裝臺》為底層勞動者立傳
    20多年的院團生活為《裝臺》接上地氣在今年的熱播劇中,《裝臺》算是一個另類,沒有流量明星,也不靠熱搜話題,就踏踏實實憑著樸實的生活質感和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贏得了觀眾的喝彩。作為原著作者,陳彥也給《裝臺》的改編點了個贊:「我認為改的很好,基本尊重原著精神,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是奔著現實主義的風格去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