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恐怖片不像其他恐怖片那樣故弄玄虛,刻意製造出諸多恐怖影像,而是從人物性格和互動中暗喻基督教的原罪。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並沒有把全片核心全部著重於「女巫」元素,而是讓觀眾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對於人性和宗教的思考上。
在小嗨觀看過的恐怖片中,有這樣一部「糾結體」。
它看似魔幻,卻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及人物臺詞基本上全部來自於文獻記載。
它榮獲了許多知名電影大獎的獎項和提名,卻仍舊沒有逃過口碑兩極分化的命運。
它受到了許多國內外業內人士的肯定和追捧,卻在普通觀眾群體中反響平平。
沒錯,它就是
——《女巫》。
01它被低估是必然結果
提起本片的導演羅伯特·艾格斯,可能大家並不是很熟悉。
這位恐怖電影界的「新秀」目前僅僅執導了三部長片。
一部《女巫》,一部《燈塔》,還有一部《諾斯費拉圖》預計今年上映。
可就是這兩部已上映的長片,不僅為他贏得了諸多榮譽,還清楚地表明了他是一個有著不同尋常的嚴謹和野心又頗有遠見的故事講述者。
本片中,羅伯特·艾格斯構建了一個完全獨特、野心勃勃的宇宙。
中世紀後期的新英格蘭,一家清教徒與教會發生衝突舉家搬遷到森林邊緣自力更生,誰知竟招惹上了森林深處的女巫。
莊稼顆粒無收、尚在襁褓中的小兒子離奇失蹤、大兒子暴斃而亡,使得一家人逐漸陷入彼此猜忌的惡循環。
故事很傳統也很簡單,無非就是相互猜忌的家庭關係、令人恐懼又賴以生存的森林以及女巫的「邪惡」魔法。
但是羅伯特·艾格斯在整體架構、布景細節、拍攝手法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全片幾乎全部用可見光和自然光拍攝,通篇陰沉壓抑,甚至為了效果刻意將自然光調低到了陰暗的地步。
片中利用了大量的固定鏡頭和長鏡頭,讓角色在固定鏡頭前做該做的事,更加突顯了整體調度的沉悶風格。
最重要的是,羅伯特·艾格斯向來喜歡玩「溫水煮青蛙」的遊戲。
他從不直接用簡單粗暴的驚悚鏡頭嚇唬觀眾,而是利用陰沉壓抑的氣氛配合陰森詭異的細節讓人細思極恐。
這樣的恐怖方式比起血腥暴力、一驚一乍來說更加高級。
因為單純刺激眼球只是表面功夫,能讓人懵懵懂懂地看完,事後回味起來卻感覺陰風陣陣、汗毛直立才是真正的恐怖。
不過與此同時這也導致了本片被低估的必然結果。
畢竟很多人觀看恐怖片為的就是尋找刺激,而視覺衝擊無疑是最簡單、直接且有效的方式。
所以小嗨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過:不是所有恐怖片都適合所有人看。
如果你單純追求視覺衝擊上的刺激的話,本片通通沒有。
但如果你喜歡宗教、家庭、社會和人性,喜歡追求心理恐懼的話,本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02另類的「反宗教」題材
其實說了這麼多,小嗨始終沒有提到本片至關重要的一點——時代背景。
作為東方人,大多數觀眾對於西方的宗教和歷史只知一二,因此不能完全做到感同身受並理解影片的歷史背景和與其對應的黑暗事件。
這也是本片在國內觀眾群體中反響平平的重要原因。
上文提到,整個故事發生在中世紀後期的新英格蘭地區。
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女巫元素,你能想到什麼?
沒錯,中世紀歐洲聲勢浩大的「獵巫」運動。
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數以萬計的無辜女性被教會和民眾誣陷成女巫,迫害致死。
教會是為了制裁、鎮壓所謂的異端邪說,樹立自己的威望,普通民眾則是為了將各種天災人禍追根溯源,以此尋求心理安慰甚至是滿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所以當時揭發、指認「女巫」的人基本以女性為主,她們在男權社會的壓迫下沒有權利,沒有地位,嫉妒心強,無知又愚蠢。
片中的時間點,正處於「獵巫」運動的尾期。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宗教改革。
眾所周知,歐洲早在16世紀就開始了宗教改革。
那些信仰新教的清教徒由於不滿天主教的權威,從而遭到各種打壓和迫害。
片中的時間點雖然基本上已經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但教會依然控制著鄉野間的各個村落。
因此英格蘭清教徒移民與當地的殖民者之間存在著無法避免的宗教衝突。
這兩個時代背景使得本片從底子上就頗為黑暗。
以男權社會為基礎的「女巫審判」,以獵殺「女巫」為藉口的宗教戰爭,歸根結底都是對於人類社會和人性之惡的窺探。
羅伯特·艾格斯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並沒有把全片核心全部著重於「女巫」元素,而是讓觀眾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對於人性和宗教的思考上,從人物性格和互動中暗喻基督教的原罪。
正如原版片名中「女巫」的首字母從「W」變成了兩個「V」的組合一樣,使得影片有了更加廣泛的解讀空間。
03家庭成員反映歷史背景
本片的歷史背景看似複雜,實則代入劇情和人設非常簡單。
羅伯特·艾格斯僅僅通過一個家庭的變故就清楚明白地展現了一切。
主角一家,個性鮮明,每個成員都代表了一類人群。
父親威廉作為清教徒的布道者和一家之主,代表著男權,看似強有力地控制著整個家庭,實際上卻是一家人四分五裂的根本。
因為他骨子裡隱藏著怯懦,遠沒有表面那樣強勢。
他盲目的決定,更是令自己的權威一夜之間就被撼動,最終轟然倒塌。
母親凱薩琳,代表著猜忌和偏見。
她將家裡的一切變故全部歸咎於長女託馬辛,甚至瘋狂地認為託馬辛也是邪惡的「女巫」。
精神病?其實不然。
你看,無知、脆弱、嫉妒心強、依賴男性、折磨女兒,這不正是那些在男權社會的壓迫下揭發、指認「女巫」的女人最真實的寫照嗎?
長子加勒布,代表著欲望。
正值青春期的他對於性的欲望全部體現在了對於姐姐身體的窺探上。
同時在宗教信仰的束縛下,他的內心又充滿痛苦和掙扎。
最終吐出只咬了一口的毒果子暴斃而亡,也象徵著他在林間偷食禁果、羞愧自責。
雙胞胎姐弟,代表著謠言的傳播者。
雖然只是年幼的孩子,但就如同「牆頭草」一般隨風搖擺,當母親怒斥姐姐是女巫時隨聲附和。
無辜卻不討喜。
長女託馬辛,既代表著純潔又代表著男權下無助的宗教迫害對象。
母親的咄咄逼人令她無從辯解,似乎越是什麼都沒做越是百口莫辯。
最終,她只能跟隨黑山羊進入森林深處,接受並墮落成女巫。
一個純潔無瑕的女孩就這樣成為了眾口之下的邪惡存在,簡直是莫大的諷刺,令人唏噓。
由此看來,森林裡真的存在邪惡的「女巫」嗎?也許根本不存在。
她們與託馬辛一樣,不過是備受迫害、不得不以墮落的形式尋求自由的可憐女性罷了。
烏鴉、黑山羊、紅眼兔子,這些傳統的撒旦化身一直都在片中反覆出現。
撒旦究竟在哪裡?
在人心裡。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