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船山實驗小學創設養成教育新課堂,讓學生背起書包,走出校園,在讀山水、讀人文、讀歷史中,錘鍊意志,寬闊胸懷,和諧集體——
移動課堂,靈動而靈氣
本報記者 姚學文 餘蓉
「我小孩剛到這個學校時,膽子小,很愛哭,大眾場合更不敢說話。入校後,一年一大變。如今,不僅當了班長,當了主持人,還當上了廣播站的副站長。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學校養成教育『移動課堂』的磨練。」
「我班上有個學生,因為父母離異的原因,孩子和母親的感情非常淡漠。有一次,在『移動課堂』裡,我和班上的同學故意設計一個環節,讓她和母親有個親密接觸的機會。後來,她們母女間氣消了,冰化了,情濃了。」
3月5日,記者來到衡陽市船山實驗小學採訪,家長和老師談起學校開設的養成教育「移動課堂」,讚不絕口。
變,把課堂「移」到大自然
「啊,太好了,又要搞『移動課堂』了!」
「快看看,這一次我們是去哪裡啊?」
3月5日上午10時許,記者走進船山實驗小學。一間教室很是熱鬧,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
這是二年級三班的教室,班主任劉亞平正在給學生發資料。
資料有一大疊。首頁寫著:「我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今年我們二年級『移動課堂』活動的主題。」劉亞平說。
記者仔細翻閱發現,資料裡包括有工作方案、安全預案、活動點情況介紹、教學設計、知識檢測等等。其中的教學設計,有春天和蘆薈、育秧、大棚種植等。
劉亞平說:「我們這次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有關春天的詩、成語、童謠,感受春天的美好;通過參與種植蘆薈、育秧、大棚蔬菜等,懂得勞動的艱辛,逐步樹立珍惜糧食、愛護莊稼的感性認識。」
「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每個年級都要開展一次『移動課堂』活動,把課堂『移』到大自然。讓學生背起書包,走出校園,在讀山水、讀人文、讀歷史中,錘鍊意志,寬闊胸懷,和諧集體。」校長劉敏介紹:「這個活動已經堅持6年了,逐漸成為養成教育的一個品牌活動,孩子喜歡,家長認同。」
「每次活動都有家長委員會全程護航。」劉敏解釋道:「『移動課堂』不同於春遊、秋遊等學校舉行的旅遊活動。旅遊通常沒有主題,也不需要進行課程設計,更不需要進行知識檢測,最多也就是寫寫遊記、感想等。『移動課堂』是一門課程。老師不僅需要進行完整的課程設計,而且需要組織課程實施,檢測課程效果。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點,更需要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錘鍊一種意志,培養一種習慣。從這個角度上說,『移動課堂』與其說是一門傳道授業課,不如說是一門養成教育課、一種靈動的德育新方法。」
德,也可以在「玩」中培育
說起「移動課堂」新思路的來歷,劉敏說,與她的一次國外教育「取經」有關。
6年前,劉敏曾參與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一次日本教育考察。在那裡,她看到一種與我們國內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大自然裡培養品行,孩子們自己也常會利用節假日遊歷名山大川。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課堂。是否也可以利用大自然,有效利用我們豐富而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資源,讓學生們在「玩」中學習,在輕鬆的環境中,感悟生活,領略歷史,體驗成長,培育品行呢?
令人欣慰的是,她的這個設想,很快得到學校行政「一班人」和家長們的廣泛響應,並成為大家的行動。
首先,明確了各年級活動的地點和學習的主題。一年級到衡陽市郊陸家新屋,國防教育基地,讓學生緬懷先烈,光榮入隊;二年級參觀衡陽市農業示範園,讓學生走進春天,親近自然;三年級參觀湘南學聯、歐陽故宅、湘水明珠,讓孩子了解衡陽歷史名人,感受衡陽文化氣息;四年級到郴州、耒陽,尋訪歷史古蹟,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五年級攀登南嶽山峰,讓孩子們了解南嶽的宗教文化歷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六年級從韶山—花明樓—長沙,了解偉人革命歷程,感受厚重的湖湘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然後,又根據每個地方的歷史、人文特點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老師進行了課程設計。一個全新的課程體系在船山實驗小學誕生。
「這些地方和主題的確定,充分考慮了各地的歷史和文化特色。比如,耒陽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故鄉。到這裡參觀,就要讓學生通過了解造紙術的歷史和文化,明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五嶽之一的南嶽,不僅地勢陡峻,風光秀麗,而且是中國宗教文化繁華的地區之一。攀登南嶽山峰,讓孩子們了解南嶽宗教文化歷史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劉敏說。
2009年,「移動課堂」第一次推出,便獲得各方喝彩。如今,這門新課程,課程體系逐步完善成熟。上課的方式和內容,也日益豐富和充實。
喜,辛苦中收穫成長
「小小的蝌蚪在水裡歡快地遊著,我感覺它們像一個個小小的逗號,又感覺它們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
「油菜花開了,遠遠望去,像一層金燦燦的地毯。蘆薈的葉子尖尖的,像一把把鋒利的寶劍。」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或許很多人不會相信,這一段段美麗的詩歌般的文字,都是出自小學二年級孩子們的筆下。這股靈氣是「移動課堂」帶給他們的。
如此靈氣的還不只是孩子,不少陪同活動的家長也變得越來越有靈氣。據船山實驗小學統計,活動中,學生寫出的日記2000多篇,畫「記憶畫」600餘幅;教師寫論文和隨筆數10篇,家長寫文章120多篇。
「事實上,『移動課堂』帶給孩子們的收穫是全方位的。」劉敏自豪地說:「我們學生走出去,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行為習慣好、懂禮貌、舉止端莊。」
「很多學校學生在一個地方搞活動,地上可能會留下垃圾。我們搞完活動,離開後,你會發現地是乾乾淨淨的。」一位班主任感慨。一件事讓她記憶猶新。有一次爬蘇仙嶺,中途休息時,有位家長沒有注意,把吃東西剩下的包裝紙丟在了地上。這位家長的小孩看到後,馬上將其撿起來丟到垃圾桶裡。這位家長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6年級二班的班主任萬文藝清楚地記得,去年爬南嶽,快到山頂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上山時,天氣非常好,很多人都沒有打傘。這時,班上一個帶傘的女孩,自告奮勇地一個個接送班上的同學。在大家的印象中,這位同學因為家庭的原因,性格很內向,平時不愛說話,很少與大家交流。這次活動改變了同學們對她的看法,她也慢慢打開了心扉,很快融入到集體當中。
養成教育「移動課堂」引起了省教育廳的關注。2011年,「移動課堂」成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去年底,《小學移動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的課題成果編輯出版,標誌這一新課程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