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2020-12-2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學術頭條,編審丨王新凱

3D 列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又被稱為增材製造,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出現以來,3D 列印一直是工程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因為相較於傳統加工,3D 列印可以製作複雜的形狀,並且使單獨製造零件的成本更低,這兩個優點使 3D 列印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替代的。

圖 | 3D 列印製作零件(來源:Scitechdaily)

但是,在 2020 年 12 月 13-17 日舉行的 2020 年風險分析協會(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虛擬年度會議上,幾項新的研究發現,3D 列印會釋放出危害人類健康的有毒顆粒,並且這種顆粒對兒童的毒性更強。

危及健康的材料顆粒

3D 列印通過熔化塑料細絲或其它基礎材料來工作,這些材料包括納米粒子、金屬、熱塑性塑料等。然而當塑料或其它基礎材料被加熱熔化時,它們會將揮發性化合物釋放到印表機和物體附近的空氣中。

圖 | 3D 列印過程(來源:Frptitan)

在列印過程中釋放到環境中的化學產物和顆粒會隨著列印時間的增加而逐漸積累。因為這些存在環境中的顆粒足夠小,所以它們可以滲透到肺部,從而損害人類健康。

鑑於這些未知的風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進行研究,了解這些釋放物及其在室內環境中的具體成分、顆粒大小和停留時間,從而產生可納入可靠的暴露和風險評估的數據。

在風險分析協會虛擬年度會議期間舉行的 3D 列印和新興材料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幾項研究表明,3D 列印過程中釋放的顆粒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同時會議也介紹幾項旨在表徵和量化室內環境中的釋放和成分、粒度和停留時間的研究。

風險分析協會成立於 1980 年,是一個跨學科、學術性的國際協會,它是對所有風險分析感興趣的人提供的一個開放論壇。自 1981 年以來,一直出版《風險分析:國際期刊》,它是該領域領先的學術期刊。

(來源: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

風險研究人員提出了涉及 3D 列印影響健康和安全的新問題,以及如何減輕 3D 列印用戶和使用這種新興技術生產的產品消費者存在的任何健康風險,尤其是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眾多研究證實 3D 列印的危害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兩項研究分析了 3D 列印中細絲擠出機的排放,這些設備用於創建 3D 列印的細絲。然後使用模擬模型查看產生的顆粒數量,以及在不同年齡段的人使用 3D 印表機時這些材料顆粒沉積在人體的哪些部位。

研究發現,細絲擠出機釋放出的小顆粒和蒸汽量與 3D 列印的其他研究中發現的相似。並且模擬模型預測,對於 9 歲及以下的兒童,肺部單位表面積的顆粒質量沉積更高。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吸入劑量為多少。

EPA 相關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 Peter Byrley 在一份聲明中說:「迄今為止,公眾幾乎沒有意識到 3D 印表機可能產生的危害。這項研究的潛在社會效益是提高公眾對 3D 印表機危害,以及兒童可能更高危害性的認識。」

圖 | 正在工作中的 3D 列印(來源:3D Insider)

由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 Yong Qian 博士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通過檢查吸入暴露在 3D 列印過程產生顆粒的人體肺細胞和動物,評估 3D 列印過程中產生的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ABS)排放物的潛在毒性。

這項名為 「ABS 印表機排放引發體外和體內毒性」 的研究結果表明,列印過程中排放的顆粒在人肺細胞中引起中度毒性,在動物中產生的毒性較小。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今天提出的許多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它為證實 3D 印表機具有潛在毒性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

例如,去年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ABS 和聚乳酸(PLA)顆粒均會對細胞活力產生負面影響,後者會引發更強的毒性反應。

領導這項研究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Rodney Weber 說:「毒性測試表明,與 ABS 顆粒相比,PLA 顆粒的毒性更大,但因為印表機排放的 ABS 材料顆粒佔據主要部分,所以 ABS 排放的細微顆粒才是更令人擔憂的。」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暴露在這些 ABS 細絲顆粒中可能會像城市環境中被車輛或其他排放物汙染的空氣一樣有毒。

這項研究還發現,熔化 ABS 細絲所需的溫度越高,產生的顆粒排放量就越大,並且從 3D 印表機排放的 ABS 顆粒的化學特性與 ABS 細絲不同。

Weber 說:「當 ABS 細絲公司生產某種類型的細絲時,他們可能會添加少量的其他化合物來實現某些特性,但他們通常不會透露這些添加劑是什麼。由於這些添加劑似乎會影響 ABS 的排放量,並且添加到 ABS 中添加劑的類型和數量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消費者可能會購買某種 ABS 細絲,它產生的排放量可能會遠遠超過不同供應商的排放量。」

所以選擇一種更加環保的材料,也尤為重要。

圖 |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列印完成的試樣(來源:GETTY)

杜克大學 Joana Marie Sipe 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3D 列印可能不僅對人體有害,而且由印表機製造的塑料製成的副產品也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

在這項研究中,Sipe 開發了一種機器,可以測量塑料產品(例如水壺)在使用過程中以及在環境中通過摩擦和打磨可以分解的程度。然後將塑料顆粒餵給魚類,觀察塑料中的納米顆粒對它們器官的影響。

她發現,當塑料分解時,摻入的納米材料會暴露於環境中。研究人員能夠預測被魚吃掉時從塑料中逸出的納米顆粒的百分比,從而提供了一種矩陣釋放因子(MRF),可以用來找出當有人咀嚼產品或產品在海洋中分解時釋放出的塑料和納米粒子的數量。

Sipe 說:「這項研究有助於根據特定消費產品的 MRF 值,設定納米材料填充劑的添加量,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確定有多少塑料或納米填充產品向環境或人體釋放汙染物。」

亟待解決的問題

會議也提出,隨著 3D 列印技術的日益普及,監管機構、製造商和用戶可能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更好地管理潛在風險上。

例如,3D 印表機的操作員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其對空氣品質的影響,包括:

僅在通風良好的區域操作 3D 印表機;將噴嘴溫度設置為建議的 ABS 細絲材料溫度範圍的下限;遠離正在運行中的 3D 列印系統;使用經測試和驗證具有低排放量的機器和 ABS 細絲。

(來源:3D Printing PROGRESS)

現如今,3D 列印技術越來越多地用於家庭、學校、圖書館和其他人們通常花費大量時間的場所。

同時在疫情期間,3D 列印廣泛用於製造 COVID-19 的口罩、呼吸器和其他個人防護設備,因此解決這些顆粒的問題有了新的緊迫性。

但是 3D 列印過程釋放顆粒汙染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或許將來在材料、工程機械等多學科的共同發展下,這個難題最終會被攻克,屆時人們才能真正安全地使用 3D 列印技術。

參考資料:

https://www.sra.org/2020/12/18/3d-printers-may-be-toxic-for-humans/

相關焦點

  • 泡一袋茶,等於喝下上百億微塑料顆粒?揭示塑料茶包的潛在風險
    而許多研究表明,人體也正在被微塑料汙染。去年 10 月,一項研究指出,在全球部分受試者的糞便樣本中檢測到了可能來自塑膠袋、塑料瓶蓋的微塑料成分。今年 8 月,WHO 公布的一篇報導顯示,微塑料正在通過飲用水進入人體,而科學家還需要對全球飲用水的安全和微塑料的汙染問題進行確認。 最近,一項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了微塑料的另一個驚人來源。
  • 金屬3D列印重大突破!只需加納米顆粒就能列印高強度鋁合金
    基於不同的分類原則和理解方式,增材製造技術還有快速原型、快速成形、快速製造、3D 列印等多種稱謂。目前,應用於 3D 列印的金屬粉末材料主要有鈦合金、鈷鉻合金、不鏽鋼、鐵粉、鋁粉和鋁合金等少數幾種,此外還有用於列印首飾用的金、銀等貴金屬材料。其中,鋁合金應用在 3D 列印中優勢在於其熔點低、密度低、可強化,並且可塑性好,易加工。
  • 3D列印的超材料:具有新穎的光學特性!
    導讀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系列3D列印的超材料,這些超材料具有獨特的微波或者光學特性。具有3D列印功能的蜘蛛機器人(圖片來源:西門子)3D列印的物體(圖片來源:Mark Stone / 華盛頓大學)然而,3D列印技術的新進展,使得在更小的尺度上創造更多的超材料形狀和圖案變得可能。
  • 科學家揭示NK細胞顆粒蛋白NKG7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NK細胞顆粒蛋白NKG7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5 14:33:13 澳大利亞 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Christian R.
  • 韓國研究人員調查了溫度對FFF 3D列印顆粒物排放速率的影響
    中國3D列印網5月27日訊,首爾國立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調查了噴嘴溫度對FFF 3D列印過程中有害顆粒排放速率的影響。科學家測試了四種不同的普通聚合物長絲,並在不同的溫度間隔下使用直讀儀器測量了顆粒的濃度。這項工作旨在證明噴嘴溫度是安全運行FFF系統的關鍵因素。
  • 3d列印創業項目有哪些商機?
    現在由我來給大家說說,3d列印創業項目有哪些商機!就拿金石工業級3D印表機創業具體做什麼好,以下為您羅列最新的3D列印創業項目,希望能夠幫到你! 3D列印技術成為了,創新創業的一把新利器 3D列印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
  • 3D列印器官15年後或可移植人體(圖)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 最近研究揭示:一個塑料茶包泡出數百億微塑料顆粒?你還敢喝嗎?
    當時在美國紐約,一個賣茶葉的大兄弟託馬斯,為了挖掘潛在客戶,經常先送個小樣讓人試喝。 整箱送實在肉疼,為了降低成本,他想到一個方法:把一些鬆散茶葉,裝在幾個絲製小包袋裡面。
  • Techshot將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人體組織 或改變未來器官捐贈情況
    Techshot將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人體組織 或改變未來器官捐贈情況  Connor Feng • 2019-07-03
  • 微量金納米粒子的神奇效果,3D列印變色杯會隨著光線改變顏色
    3d列印的高腳杯是二向色的,意思是它在不同的光線下會改變顏色。視頻顯示,當光線通過杯子時,杯子會從透明的紫色變成不透明的棕色。幾個世紀以來,納米顆粒一直被用來給材料著色,儘管工匠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們會有這樣的光學效果。 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利用金色納米粒子製造出了這種二向色溶液。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研究小組製造出可進行3D列印的超級合金
    近年來,利用雷射束和電子束來 "列印 "工程物體,實現了傳統製造無法實現的複雜形狀。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AM)工藝,或稱3D列印,將細小的粉末顆粒(每個顆粒比一粒海灘沙子小10倍左右)熔化並融合在亞毫米級的 "池子 "中,這些 "池子 "是通過將雷射或電子束聚焦在材料上形成的。
  • Cell:模式生物研究揭示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潛在靶標
    2014年3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y of Ageing科學家發現一種天然分子,具有增強機體防禦機制抵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能力。給秀麗隱杆線蟲餵養這個特殊的代謝物,有助於清除毒蛋白聚集,延長壽命。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 人類中出現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混合體
    儘管此前的各項研究發現,微塑料顆粒早已遍及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日常活動中。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據「科學警告」網站(ScienceAlert)23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嬰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儘管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仍然未知,但科學家表示,微塑料顆粒可能攜帶對胎兒可能造成長期損害或破壞免疫系統發育的化學物質。
  • 基因生物標記物可快速準確預測肝毒性和潛在的肝癌
    基因生物標記物可快速準確預測肝毒性和潛在的肝癌 2020-12-21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
    目前動物研究中發現積累塑料濃度最高的部位是腸道,但更小的微塑料顆粒(尤其是納米塑料顆粒)卻被認為能夠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可能到達肝臟。施瓦布爾希望他們的發現能加速推動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不過,部分科學家認為研究的設計方案仍存有缺憾。
  • 新冠病毒疫情 3D列印門把手減少接觸
    這意味著您用手觸摸任何東西,都可能使病毒靠近眼睛或嘴巴並帶來潛在的感染風險。比利時3D列印企業Materialize設計了3D列印門把手附件,可以用手臂打開和關閉門而無需直接與門把手接觸。該公司免費提供可列印的設計,並呼籲利用3d列印門把手降低接觸病毒的風險。
  •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打開APP 3d列印的優點和缺點 陳翠 發表於 2019-03-26 16:33:56   3d列印的優點   1、製造複雜物品不增加成本   就傳統製造而言,物體形狀越複雜,製造成本越高。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