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人趁著國慶長假紛紛去到各個旅遊景區打卡踩點,出門在外自然少不了消費。說起 「消費」一詞;一般都是你情我願的一種交易。但交易上存在著個人意願;比如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吃、穿、用、等等.......這一類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商品價格、品種多樣化是針對於供消費者的個人意願、消費能力設定的。
那麼人們在消費的時候至少會有三個類別做出相應的消費選擇:「一類是在急需要的時候才會直接購買;二類是有需要但沒有必要一定要購買;三類則是沒有購買需求,最多就是想了解下而已」。
事在人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順其自然是一種達觀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種高超的入世智慧。
所以在消費上就有一些商家對消費者實施強買強賣。在最近就有位顧客因進店沒有消費而被商家怒罵,貌似商家不僅對顧客實施強買強賣的手段,還侮辱顧客。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遇到這種事也是屢見不鮮,前幾年就有人曝出一些老人報團旅行社旅行;就在旅行途中時那些所謂的團長就開始在車上對老人們進行各種洗腦宣傳,並實施強買強賣的手段;不買還給你臉色看甚至威脅都有。
這只能說他們專對老人下手,因為老人很多東西都不懂也不知道;光聽那些人講幾句洗腦的話就入套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很多老人被上當受騙的原因。
而且大家都知道女性喜歡經常逛街買衣服和買吃的,尤其是買衣服對於女性來講猶如與生俱來,只要能買到好看中意衣服;逛24小時也不會嫌累。通常女性挑選衣服會通過試穿做選擇,而有些商家用熱情高昂的態度為顧客挑選及服務後,因各種緣故顧客一件沒買時;想必有些商家會立馬變臉了,有的商家也會笑臉相迎送別顧客;這就要看商家的個人素質與格局了。
大家有見過勢利眼的商家嗎?看別人外表穿著好的人就笑臉相逢,見到穿著隨便的人會斜眼鄙視;所以不能以外表來判斷顧客是否有購買能力;更不能隨意下結論。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不管顧客買不與不買那都是出於個人意願;商家的態度一定要樂觀,做生意心態要擺正。很多實體店都是服務行業很有可能因你的態度不好而損失客流,如果是那些不消費還故意找茬的顧客商家也沒有必要給予好的態度與服務。
比如我們經常會帶著家人去商場或者逛街,大多數人也只是看看了解而已;實際上真正去消費的人並不多,即使有的商家想讓每個進店的顧客買單;那也得看你的銷售能力如何。
相信不少人去看過房和樓盤吧!買房對於一個家庭是件重大的事。既然去看了就必須要買嗎?難道別人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畢竟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千萬是個不小的數額,當然要多家綜合對比;才能決定買與不買。
所以買賣不能強求,俗話說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一切;就好比事與人為。
強買強賣的商家你會買單嗎?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