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12:21 |拱墅文旅
「國潮復興」,可以說是當今時尚圈叫得最火的一個詞了。據統計,目前我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產業總規模超過10億元,在某電商平臺上,與「新國貨」相關的關鍵字累計搜索量更是超過126億次。
在這股國潮崛起的現象背後,離不開時尚產業對「國貨」「傳統文化」「老底子」的關注。去年年底在北京舉辦的2020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一大批以中國文化為設計元素、設計靈感的時尚品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不同於以往設計師對「中國風」的生搬硬套,這批作品在如何挖掘和運用中國元素上,有著獨特和不凡的品味。
其中,提取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畲族的元素,來自浙江的設計師林其番帶來一場以「暢想畲族文化-空影」為主題的秀,更是驚豔了眾人。
在林其番的作品裡,你能看到傳統的繡片與現代布料相結合,也能看到「蝴蝶」「牡丹」「鯉魚」等傳統圖案出現在剪裁時髦的服飾上。在中外模特們的演繹下,畲族刺繡的文化、紋樣和象形符號,與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第一次碰撞出了火花。
「設計師,是一個擁有夢想並且堅持自己夢想的人。為了把中國的刺繡研究做透徹,我拜訪了很多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深入學習和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在去年,林其番申請成功,正式成為了畲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站在一名服裝設計師的角度,她說,要結合時尚流行趨勢,運用活化中國元素進行創造,取之社會,用於社會。這才是傳承,是創新。
器物有魂
溫州蒼南,是浙江畲族常住人口最多的畲鄉。林其番就出生在這。儘管是個漢族人。但從小耳濡目染,她打心眼裡喜歡畲族刺繡。
林其番清晰地記得,初高中那會自己就開始做「改造」了,想和別人穿得不一樣。媽媽買的新衣服,她穿上身就成了另一副樣子。一直被媽媽「罵」到大學,她對刺繡和服裝的熱愛絲毫不減,並將服裝設計選做專業。畢業後,財務逐漸自由,林其番開始收藏繡品和中國的老布。
「那時候很瘋狂,我們開車逛鄉下,幾乎是爬山涉水,走遍了雲貴川,就為了收集老繡片。」現在,鄉下的朋友一看到老布,就會想到拍照發微信給她。
「繡花的製作技藝是中華五千年歷史見證中的一份子。而現今,少數民族也只有在特殊場合或節日才會穿著民族繡花服飾,製作技藝失去市場價值,面臨失傳。」林其番講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和活化,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
活化創新
「以自己的愛好,來呈現自己想表達的民族風。」林其番於2017年創立具有個人特色風格的「被色閣」品牌,進行潮牌民族服飾和畲族刺繡文創產品的開發。
在做個人設計師品牌前,林其番已經從事服裝設計10多年,擁有自己成熟的現代女裝品牌。某次在奇蹟30的微課堂,與珠寶設計師趙育嫻相識,被她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熱愛之事的精神感動,也開始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轉型從事具有東方特色的老繡片服裝設計,林其番希望「被色閣」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影響新一代年輕人的心念,將中國文化通過自己的詮釋,以一個全新的理念展現在大眾面前 。
就在去年,品牌將古法老繡與良渚文化相結合,在中國國際時裝周「城市之光」單元上演了一場「夢回良渚」主題大秀。「走秀靈感來源是杭州良渚文化和大運河。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後,中國良渚已經成為四大文明中的第二名。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重要史跡,儘管只是剩下斷壁殘垣,仍然具有永恆的魅力,對中國來說,尤為如此。」
為了準備這場秀,林其番特意去中國美院高級研修班進修了一年,接受專業老師的指導,特別是吳海燕老師的《東方國》打開了她的思路,「活化文化和創新文化一定要讓『老人看了是懷舊,年輕人看了是時尚』」。
秀場上,國潮風與傳統手工製作絕妙融合,樸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拙」味十足,「大巧若拙」。將中國風與民族風結合,將時尚與復古結合,林其番希望能在未來讓世界認識中國風,把民族風帶向世界。
大眾化,需要時間
什麼是民族風?林其番眼中的民族風是能讓大眾穿上身,而不是單純在舞臺上走秀。
「大部分人在做民族風中國式服裝時,呈現出來的都是高端晚會上穿的,我更強調的是生活中可以穿,這樣的傳播力度會更好,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民族文化是多麼好。」
疫情期間,私人訂製款的製作停滯。針對年輕人,林其番開發了「多彩的中國 千年的咼妥」系列,將「百家姓」設計成「象形文字」,結合傳統的畲族紋樣改編圖案,線上線下發售無性別款T恤。更有心的是,她為每款衣服都分別錄製一個課程,介紹姓氏的來源、發展史、名人,以及圖案設計的想法。
「衣服賣得不錯,年輕人都蠻喜歡。只是與從前設計一件衣服,就動輒銷售幾十萬件的情況,無法比較……」但林其番內心知曉,夢想需要一些時間,做這件事,要守得住。
把非遺朝向大眾化發展,她還發起了「舊物改造」活動——原創手作坊「彤九暲老繡」,位於拱墅區元谷·尚堂園,周末會開放手工刺繡課程,提前預約,就可以免費製作茶墊、手帕等小手作。
「噥,前不久,一個小姑娘從上海過來,找我們找了好久。她之前去過我們開在小河直街的店鋪,發現包包破了,又覺得對自己有紀念意義,捨不得扔,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這」,站在設計師的角度,林其番和她一起探討如何設計改造會更好。2個多小時,小姑娘學習針法,繡好了一朵小雛菊,還做成了一隻新口袋,歡歡喜喜地走了。
把推廣的事情長期做下去,林其番有信心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畲族刺繡。
(原標題《這個非遺傳承人,把畲繡送上了國際時裝周》,記者 梅童欣,編輯 張玲)
1607142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