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非遺傳承人 把畲繡送上了國際時裝周

2020-12-17 浙江在線

2020-12-05 12:21 |拱墅文旅

「國潮復興」,可以說是當今時尚圈叫得最火的一個詞了。據統計,目前我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產業總規模超過10億元,在某電商平臺上,與「新國貨」相關的關鍵字累計搜索量更是超過126億次。

在這股國潮崛起的現象背後,離不開時尚產業對「國貨」「傳統文化」「老底子」的關注。去年年底在北京舉辦的2020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一大批以中國文化為設計元素、設計靈感的時尚品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不同於以往設計師對「中國風」的生搬硬套,這批作品在如何挖掘和運用中國元素上,有著獨特和不凡的品味。

其中,提取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畲族的元素,來自浙江的設計師林其番帶來一場以「暢想畲族文化-空影」為主題的秀,更是驚豔了眾人。

在林其番的作品裡,你能看到傳統的繡片與現代布料相結合,也能看到「蝴蝶」「牡丹」「鯉魚」等傳統圖案出現在剪裁時髦的服飾上。在中外模特們的演繹下,畲族刺繡的文化、紋樣和象形符號,與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第一次碰撞出了火花。

「設計師,是一個擁有夢想並且堅持自己夢想的人。為了把中國的刺繡研究做透徹,我拜訪了很多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深入學習和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在去年,林其番申請成功,正式成為了畲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站在一名服裝設計師的角度,她說,要結合時尚流行趨勢,運用活化中國元素進行創造,取之社會,用於社會。這才是傳承,是創新。

器物有魂

溫州蒼南,是浙江畲族常住人口最多的畲鄉。林其番就出生在這。儘管是個漢族人。但從小耳濡目染,她打心眼裡喜歡畲族刺繡。

林其番清晰地記得,初高中那會自己就開始做「改造」了,想和別人穿得不一樣。媽媽買的新衣服,她穿上身就成了另一副樣子。一直被媽媽「罵」到大學,她對刺繡和服裝的熱愛絲毫不減,並將服裝設計選做專業。畢業後,財務逐漸自由,林其番開始收藏繡品和中國的老布。

「那時候很瘋狂,我們開車逛鄉下,幾乎是爬山涉水,走遍了雲貴川,就為了收集老繡片。」現在,鄉下的朋友一看到老布,就會想到拍照發微信給她。

「繡花的製作技藝是中華五千年歷史見證中的一份子。而現今,少數民族也只有在特殊場合或節日才會穿著民族繡花服飾,製作技藝失去市場價值,面臨失傳。」林其番講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和活化,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

活化創新

「以自己的愛好,來呈現自己想表達的民族風。」林其番於2017年創立具有個人特色風格的「被色閣」品牌,進行潮牌民族服飾和畲族刺繡文創產品的開發。

在做個人設計師品牌前,林其番已經從事服裝設計10多年,擁有自己成熟的現代女裝品牌。某次在奇蹟30的微課堂,與珠寶設計師趙育嫻相識,被她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熱愛之事的精神感動,也開始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轉型從事具有東方特色的老繡片服裝設計,林其番希望「被色閣」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影響新一代年輕人的心念,將中國文化通過自己的詮釋,以一個全新的理念展現在大眾面前 。

就在去年,品牌將古法老繡與良渚文化相結合,在中國國際時裝周「城市之光」單元上演了一場「夢回良渚」主題大秀。「走秀靈感來源是杭州良渚文化和大運河。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後,中國良渚已經成為四大文明中的第二名。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重要史跡,儘管只是剩下斷壁殘垣,仍然具有永恆的魅力,對中國來說,尤為如此。」

為了準備這場秀,林其番特意去中國美院高級研修班進修了一年,接受專業老師的指導,特別是吳海燕老師的《東方國》打開了她的思路,「活化文化和創新文化一定要讓『老人看了是懷舊,年輕人看了是時尚』」。

秀場上,國潮風與傳統手工製作絕妙融合,樸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拙」味十足,「大巧若拙」。將中國風與民族風結合,將時尚與復古結合,林其番希望能在未來讓世界認識中國風,把民族風帶向世界。

大眾化,需要時間

什麼是民族風?林其番眼中的民族風是能讓大眾穿上身,而不是單純在舞臺上走秀。

「大部分人在做民族風中國式服裝時,呈現出來的都是高端晚會上穿的,我更強調的是生活中可以穿,這樣的傳播力度會更好,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民族文化是多麼好。」

疫情期間,私人訂製款的製作停滯。針對年輕人,林其番開發了「多彩的中國 千年的咼妥」系列,將「百家姓」設計成「象形文字」,結合傳統的畲族紋樣改編圖案,線上線下發售無性別款T恤。更有心的是,她為每款衣服都分別錄製一個課程,介紹姓氏的來源、發展史、名人,以及圖案設計的想法。

「衣服賣得不錯,年輕人都蠻喜歡。只是與從前設計一件衣服,就動輒銷售幾十萬件的情況,無法比較……」但林其番內心知曉,夢想需要一些時間,做這件事,要守得住。

把非遺朝向大眾化發展,她還發起了「舊物改造」活動——原創手作坊「彤九暲老繡」,位於拱墅區元谷·尚堂園,周末會開放手工刺繡課程,提前預約,就可以免費製作茶墊、手帕等小手作。

「噥,前不久,一個小姑娘從上海過來,找我們找了好久。她之前去過我們開在小河直街的店鋪,發現包包破了,又覺得對自己有紀念意義,捨不得扔,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這」,站在設計師的角度,林其番和她一起探討如何設計改造會更好。2個多小時,小姑娘學習針法,繡好了一朵小雛菊,還做成了一隻新口袋,歡歡喜喜地走了。

把推廣的事情長期做下去,林其番有信心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畲族刺繡。

(原標題《這個非遺傳承人,把畲繡送上了國際時裝周》,記者 梅童欣,編輯 張玲)

1607142066000

相關焦點

  • 「彝」韻新風·涼山印象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
    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師品牌聯合涼山州彝繡企業及彝繡傳承人共同打造80餘款帶有彝族刺繡的服裝服飾、箱包、首飾等產品,2020年9月19日,以時尚新姿態,亮相北京時裝周,「彝」韻新風 · 涼山印象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發布會開展。
  • 阿拉善蒙古族服飾首登中國國際時裝周
    10月25日,2020春夏系列中國國際時裝周盛大開幕。其中,蒙元素團隊攜手內蒙古自治區婦女聯合會舉辦了「草原繡夢·巾幗匠心——內蒙古布絲瑰&蒙元素民族服飾時尚秀」,在本屆時裝周上講述了蒙古族服飾傳承的故事,這是蒙元素品牌第一次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飛針...
    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12月18日至20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這麼美,要讓世界看見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孫穎在開幕致辭時表示,舉辦首屆錦·繡世界文化周是利用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將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動非遺保護經驗交流互鑑、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更強聲勢繪製「海南錦繡」名片,講好海南自貿港故事,傳播好海南非遺聲音。
  • 直播看廣西館藏大師畫作、非遺傳承人教學馬尾繡……這個國際博物...
    線上直播庫藏大師畫作、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400餘幅祝福海報接力展出……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廣西各大文博場所紛紛開展線上、線下文化活動,和觀眾積極互動,推廣和普及文博知識。馬尾繡技藝體驗難能可貴當天,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大堂裡,一項極為珍貴而又少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體驗活動正在舉行。活動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廣西美術工藝大師吳芳,與大家分享馬尾繡的傳統技藝和傳承現狀。
  • 「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飛針...
    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
  • 非遺裙褂閃耀廣東服裝周T臺
    2020年9月9日晚,在廣州的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釘金繡裙褂非遺傳承人唐志茹的「小茹裙褂」攜非遺技藝創新服飾及傳統釘金繡裙褂登陸2020廣東時裝周,給觀眾帶來傳統非遺文化和現代服裝時尚的碰撞火花。
  • 唯愛工坊非遺潮登陸北京時裝周
    (圖:唯品會公益與北京服裝學院推出「藝+遺,傳承千年之美」新品發布會)唯愛工坊驚豔亮相北京時裝周 文化時尚煥發非遺新生2018北京時裝周9月15日—22日在故宮博物院寶蘊樓這批設計師長期以傳統文化、非遺手工藝作為研究方向,善於用當代的藝術設計語言,探索兼具中國文化內涵與時尚精神的產品之路,用視覺多元的跨界產品詮釋了非遺的豐富內涵。以北京服裝學院非遺研修班的導師高巍為例,他從事服裝設計工作近30年,曾就讀巴黎設計學院,在巴黎創立設計師個人品牌GAOWEI+XINZHAN,連續13年參加法國巴黎時裝周。
  • 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發布 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入選
    浙江日報訊 日前,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開幕。其間,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宣傳活動評選結果發布,共有12條線路入選,浙江的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入選。據介紹,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路線在2018年初研發,4天的行程跨越金華、松陽、景寧、溫州等地,囊括了東陽木雕、畲鄉之窗、景寧廊橋、浙南藍夾纈等非遺項目。在各地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遊客能近距離參觀體驗藍夾纈等非遺項目的製作工藝,感受古老工藝的風韻。來源:杭州網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非遺拜大年 文化進萬家】非遺傳承人2021新年祝福
    這一年,在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堅強領導下,在館黨委的關心支持和館各部室的積極配合下,我們每一個傳承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積極加入到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曲藝周線上展播、深圳工藝美術博覽會、青海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全省青繡資源調研、青繡高研班,以及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組織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中,並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大幅提高。
  • 貴州這個小縣城製作的旗袍登上了倫敦和巴黎時裝周!有人每月...
    貴州這個小縣城製作的旗袍登上了倫敦和巴黎時裝周!,下一個重要步驟是印染把布料放進染缸之後布料上塗了蠟的部分是不會著色的但其他部分在印染之後就變成了靛藍色關於染料的製作貴州省丹寨縣蠟染非遺傳承人張義蘋表示這個染料是由當地的藍靛草製作而成的也就是常說的板藍根
  • 百事可樂無糖×上海時裝周超酷來襲:探索潮流 留韻彌新
    回溯探索打破邊界回溯探索,打破潮流與傳統的邊界創造更多可能,是百事可樂無糖對本季時裝周主題「留韻彌新」的先鋒註解。不僅如此,百事可樂拍攝紀錄片《和媽媽一起「繡」文化》,從各位繡娘傳承人自身的故事出發,用鏡頭記錄了她們以及她們的家庭與刺繡的關係,樸實地表達了刺繡傳承中的情感牽絆與質樸熱愛。
  • 聚焦服貿會丨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精緻繡品引關注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貴州館右側,是馬尾繡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的攤點,雖只有兩個小玻璃櫃,但櫃裡櫃外的馬尾繡繡品,頗引人關注。北京居民餘女士走到櫃前,拿著馬尾繡細細察看,神色訝然:「天哪,馬尾居然可以做出這麼精緻的藝術品!」拿著繡片的她顯得愛不釋手,當即決定買下,於是便和韋桃花討價還價。韋桃花喊價1600元,餘女士還價1000元。
  • 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精緻繡品引關注丨聚焦服貿會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貴州館右側,是馬尾繡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的攤點,雖只有兩個小玻璃櫃,但櫃裡櫃外的馬尾繡繡品,頗引人關注。北京居民餘女士走到櫃前,拿著馬尾繡細細察看,神色訝然:「天哪,馬尾居然可以做出這麼精緻的藝術品!」拿著繡片的她顯得愛不釋手,當即決定買下,於是便和韋桃花討價還價。韋桃花喊價1600元,餘女士還價1000元。
  • 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開幕
    12月18日,作為「絲路雲裳·七彩雲南2020雲上民族賽裝文化節」高潮階段的重要活動,「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在昆明市新迎新城購物中心和公園1903同時拉開帷幕。當晚的開幕秀上,昆明市帶來《雲裳魅影》服裝服飾主題秀,邀請了朱蓮、趙純福、魏巍等知名服飾設計師,深挖昆明獨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符號,將民族與時尚文化融入到服裝設計中,精心設計了一批民族文化服飾作品,通過T臺走秀的方式,展示出昆明多元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接下來的5天中,40餘場品牌時裝發布秀將陸續上演。
  • 築夢夏布第一繡——訪夏布繡傳承人張小紅 吳婉菁
    她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她憑藉著一股韌勁,邁過一道道坎,開啟一扇扇窗,用一根繡花針,繡出了自己色彩斑斕的人生。2014年11月,夏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張小紅被評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夏布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離不開張小紅、吳婉菁等人的艱辛付出。
  • 【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獨立設計師全新定義時尚敘事理念
    &nbsp&nbsp&nbsp&nbsp雲南網訊(記者 李秋穎)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倒計時只剩3天,設計大咖們正緊鑼密鼓地為各自的專場秀做準備。12月19-20日,「孔雀窩創始人」楊麗燕、學院派頂尖設計師範佳、百年拼布繡傳承人柯然、安寧扎染傳承人楊語嫣,四位獨立設計師將各自帶來主題專場秀,為群眾帶來四場打破傳統壁壘,把民族元素與時尚趨勢完美搭配的民族時尚融合秀。
  • 「中國風」元素閃耀北京時裝周
    昨天(9月4日)的方恆國際中心,因為各種時裝秀而顯得星光熠熠。充滿文化內涵的中式服裝、全國首個妝發個人秀等等的活動,吸引了大批時尚人士前來參觀交流。本臺記者 趙煦:在2019北京時裝周的舞臺上,中國風一直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元素。在木真了2019秋冬新品發布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元素依然令我們驚豔。這次是採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意象來融入到衣服的設計中,比如喜鵲、仙鶴等等。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