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一直有傳言: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戰役至第三次戰役,志願軍的確順風順水。自從李奇微將軍接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發現了志願軍「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的奧秘,便逐漸在戰場上取得主動,如果韓戰不停戰接著打,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肯定能獲勝。事實果真如此嗎?
「胡說八道。美國大兵在進步,我們就沒有進步嗎?」參加《洛陽晚報》「洛陽老兵重返朝鮮」活動的老兵劉和軍、劉靈保都分析說,「其實在抗美援朝後期,無論是戰鬥經驗、火力配備,還是後勤供應,志願軍和美軍的差距都在急劇縮小,我們的昂揚鬥志又遠非美軍能比,你說,接著打誰能贏?」
熟練運用高科技武器是美軍的最大優勢
劉和軍,75歲,市科委退休幹部,曾在志願軍50軍150師448團一營三連當通訊員;劉靈保,76歲,西工區政府離休幹部,曾在志願軍第一坦克指揮所通訊團當通訊員。
翻閱抗美援朝戰史你會發現,當時美軍的空中優勢非常明顯。兩位老兵都說,美軍的空中優勢不僅僅是飛機多、性能好,關鍵是人家的戰鬥素養、駕駛水平的確高出一籌。美軍飛機能在20多米的高壓線下面穿梭飛行,低空盤旋的飛機捲起的狂風常常能把我軍戰士的帽子和頭上的偽裝都刮飛了。這種低空發現敵人的能力,讓志願軍防不勝防,大家戲稱其為「查戶口」。
抗美援朝中後期,志願軍能吃到金華火腿和四川臘肉
吃一把炒麵、就一口雪,是人們對志願軍夥食的記憶。
抗美援朝初期,由於美軍飛機轟炸能力太強,志願軍只要一生火做飯就會暴露目標,國內很快送去大批炒麵,解決了前方的燃眉之急。
1951年5月入朝鮮的劉和軍,和1953年3月入朝鮮的劉靈保,卻清晰地記得:他們進入朝鮮,從來沒吃過炒麵。劉和軍說,50軍的夥食主要以高粱米、大米為主,官兵們能吃上豬肉燉粉條、花生米、雞蛋粉,偶爾還能吃四川臘肉、牛肉罐頭解解饞。
劉靈保所在的坦克部隊夥食更好,他們不但能吃到壓縮餅乾和牛肉罐頭,還能吃到金華火腿。不過,據兩位老兵回憶,即使到了韓戰後期,前線官兵都無法吃到新鮮蔬菜。
鳥槍換炮,志願軍火力大大增強
在人們的印象中,志願軍好像總是步行前進,武器也只是「小米加步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韓戰越往後,志願軍的裝備越好。
在志願軍第一坦克指揮所,通訊員劉靈保的交通工具就是摩託車。第一坦克指揮所還配備了蘇軍二戰主戰坦克——T-34坦克,和新型坦克——史達林2號坦克,共有80輛左右。劉靈保說,這兩種坦克,無論是火力配備,還是裝甲厚度,都超過了朝鮮戰場上的美軍坦克。美軍的炮火,打在這些坦克身上,「就像撓痒痒」。
劉和軍回憶說,初入朝鮮時,他的武器是日本造的「三八大蓋」步槍,火力不強。到1952年,他的武器已經換成了蘇制衝鋒鎗,火力很猛,子彈供應也很充足。1951年11月,劉和軍所在的連跨海攻擊韓國部隊把守的艾島時,已經坐上小型衝鋒舟了。
兩位老兵都說:「抗美援朝後期,我軍的炮火配備很好,空軍也屢建奇功,再加上我們高昂的戰鬥意志,如果美軍敢不停戰,我們可以奉陪到底。」
停戰前夜,聽常香玉唱《木蘭從軍》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場交戰雙方籤訂停火協定,雙方正式停火。這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志願軍和朝鮮軍隊並肩作戰,終於迫使「聯合國軍」停戰,和平到來了。
對劉靈保來說,停戰協定籤訂的前夜也是讓他永生難忘的日子,這天晚上,豫劇大師常香玉來到第一坦克指揮所駐地,慰勞前線戰士。
當時,作為「接待班」班長,劉靈保專門負責倒開水。那天晚上,穿著全套戲裝的常香玉演唱了《抗金兵》、《木蘭從軍》,劉靈保聽得非常入神,要不是旁邊的戰友提醒,他差點兒忘了倒開水。
「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當然很艱苦,但有全中國人民做我們的堅強後盾呢!」劉和軍笑著說。(記者 程奇/文 陳佔舉/圖)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