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菽莊花園,面朝大海,背靠日光巖,布局精巧!
哈嘍,大家好,今天呢,阿梅帶大家去的是廈門的菽莊花園,菽莊花園位於鼓浪嶼南部,建於1913年。它面朝大海,背靠日光巖,東臨觀海園,西向海濱浴場。原來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於1955年被改為公園,因林爾嘉的字為叔臧,所以公園取諧音名為菽莊。
菽莊花園利用了天然的地形,巧借山來藏海,其精巧的布局令人驚嘆不已。全園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個部分,分別造了五景。以園飾海的藏海園的五景為: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以石補山的補山園的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卞、聽潮樓、小蘭亭。
之後,又陸續建有小板橋、渡月亭、熙春亭等,菽莊花園面積擴大了有將近3,000多平方米,除修復了頑石山房外,還有「聽濤軒」、「蛇嶺花苑」等景致。遊人每每來此,都會流連忘返。遊覽菽莊花園時可以跟孩子講講建園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含義。
藏海園即藏海之寬,把大海的一隅藏入園中,隱含著把祖國破碎的山河攬入到祖國的懷抱,不要再任人宰割;而補山園即補山之勝,以人工構築來補足天然山景的不足,隱含著山河之破碎亟待修補的意思。當走進三川式樣的大門,並沒有馬上看到海。
一堵高而結實的黃牆,擋住了遊人的視線,起到了障景的作用。而牆根下的那些盆栽,又可以讓遊客稍作停留駐足觀賞。待進入了右邊的眉壽堂,走出大門,來到樹下,萬頃碧波豁然湧到腳下,其壯觀之意不用言語,非其他的平庸之景所能比擬。
四十四橋是藏海園遊覽的主線,這座橋的得名緣於園主人建造這座橋時剛好四十四歲,所以便命名為四十四橋。橋下的閘門將萬頃海水引到了園內,變成了橋畔的外池,假山池畔處,還有涵洞可以通到內池,洞口上書「止水」兩字,是取海水到此不再奔流之意。
這樣一來,藏海園就更能體現出「藏海」的意味了。四十四橋,凌波臥海,根據石坡、礁石的大小,利用了海灣、壘臺和山谷建亭,圍池來砌臺階,使玲瓏小巧的花園一下子拓展了好幾倍,並且園內的亭臺樓閣,沒有一座是雷同的,這是極其不易的。
菽莊花園中的壬秋閣是因建於壬戌之秋而得名。它的整個建築一半在陸地上,一半處於水中,東南兩個牆頭各開了一個圓形拱門,假若我們坐在閣中,可以同時看到兩幅框景哦!倘若從旁邊的漏窗望出去,還可以將四十四橋的全景納入眼底呢!
壬秋閣的對面即是菱形的率真亭,不遠處的千波亭則是方形的,而盡頭的招涼亭是摺扇形的,這麼多的亭子都能因地制宜,區別對待,讓人絲毫沒有呆板重複之感。此外還有南北走向的渡月亭,它的東邊有一楹聯上書:「長橋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欄。」似乎在告訴遊人們,在月明之夜,遊覽此處最佳。
菽莊花園內還有一片假山,叫「十二洞天」,又被稱為「迷魂洞」,是用紫紅色和棕赤色的砂巖、礫巖、頁巖構成的。裡面有十二個洞室,分別以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編列。家長帶孩子入內遊玩,要弄清方向,小心進得去出不來哦!
登上草仔山,舉目四望,小山嶺蜿蜒往南,深入碧藍的大海之中。「聽濤軒」就坐落在海岬的突出處,掩映在繁花綠樹之中。
這裡設有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孩子們在聆聽悠揚琴音的同時,還可以盡情領略天風海濤的景致。而「蛇嶺花苑」則位於「聽濤軒」後方,粉白色的長廊連接著別致的花房,孩子可以來此欣賞漂亮的花卉和書畫。菽莊花園將現代建築與傳統的園林式建築完美地雜糅在一起,使亭臺、小丘、曲橋和林木渾然一體,令人賞心悅目。
隨/程/小/提/示:
1.聽濤軒內的鋼琴博物館收藏著各式各樣的世界古鋼琴,因此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去那裡感受一下音樂的薰陶哦!另外,這座鋼琴博物館是不需要另外購買門票的。
2.從皓月園往西步行十五分鐘便可以看到菽莊花園,門票20元,8:00~17:30開放。請家長掌握好時間,不要錯過開放時間哦!
沿著僻靜、起伏的柏油小徑,我們來到了鼓浪嶼東部的毓園——林巧稚大夫紀念園。這是於1984年5月為了紀念作為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而建立的。被譽為「海上花園」的鼓浪嶼,對於林巧稚來說,是哺育她成長的搖籃,她於1901年誕生在日光巖下的一個教師之家。
她是一位辛勤勞作的好園丁,除培養了大批的醫學人才外,還親自接生了五萬多名嬰兒,為了婦女兒童的健康,她辛苦奔波了大半輩子,直到1983年4月22日逝世。所以,林巧稚紀念園取名為「毓園」,「毓」通「育」。一走進「毓園」,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光潔如新的花崗巖石屏,石屏左上角刻著「毓園」二字。
紀念園的兩側都是花壇,裡面種植著潔白的星菊。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五顏六色的扶桑、米蘭、一串紅等花卉競相怒放,芳香撲鼻。登上石坪臺,我們就看到了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立式雕像,只見她身著白大褂,腳穿布鞋,鬢角下露出的是慈母般的微笑。
雕像旁邊,是鄧穎超親手種植的兩株南洋杉,那一抹鬱鬱蔥蔥不僅象徵著生命之樹常青,也象徵著林巧稚大夫秀逸高潔的品質,她會永遠活在這些故鄉人民的心中。在雕像的對面,有一座佔地140平方米的「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
裡面展出的都是林巧稚大夫生前用過的部分實物,還有她學習、生活、工作和參加各類社會活動的一百多幅照片,以及她的部分著作、論文、證書和其他各種珍貴資料。如林巧稚大夫1917年就讀於鼓浪嶼廈門女子師範學校時的成績單;1942年使用的出診皮箱和一些醫療器械;各國政要的贈品也在其間。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及其夫人送的兩把精製的紙扇,正面是老舍夫人親筆畫的梅花和蘭花,背面則是老舍先生的親筆題字。從展覽室出來,來到「毓園」的北面,這裡的景致也格外宜人。不僅種植著高聳入雲的檸檬桉,馬路兩邊還佇立一棵棵古老的榕樹。
它們像飽經滄桑的老者,守護著這座靜謐的「毓園」。家長帶孩子來參觀如此簡樸、肅穆的「毓園」,除了飽覽這裡獨特的景致之外,千萬不要忘了向孩子講述關於這位偉大園丁——「林巧稚大夫」的光榮事跡哦!
隨/程/小/提/示:
1.從皓月園西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毓園,毓園是可以免費參觀的,開放時間為8:00~17:30。
2.去毓園只能靠步行,島內的電瓶車只能環島行駛一圈,不針對某個景點。所以家長在帶著孩子遊玩的同時也要兼顧孩子的體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