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常德9月25日訊(通訊員 吳瓊敏)9月12日,常德桃花源秦溪河畔,遊客們登上遊船,穿上雨衣,在秋雨中觀看大型溪流漫遊實景演出《桃花源記》,別有一番韻味。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桃花源記》復演,人氣持續火爆,截至9月中旬共演出298場,累計接待遊客達12萬餘人次。
遊客冒雨觀看。
據《桃花源記》演出項目負責人張劍峰介紹:「千古文章,實景重現。你來不來,桃花源裡屬於『我』的勞動生活每天在。十裡秦溪,生動還原陶淵明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世外桃源是項目的魅力所在。」筆者更是看到,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桃花源記》千年遠景照進現實生活,當地360名村民成為本色演員,跟著文化旅遊走上小康之路,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條件下,演出4個半月,為他們發放工資近600萬元。
桃花源裡養鴨人「三員」收入豐
見到文丕林,他一臉燦爛。這燦爛源自他內心的滿足:本地村民,年過花甲,身體硬朗,月進6580元,桃花源水系保潔員、鴨子飼養員、《桃花源記》山水實景劇演員是他如今桃花源裡好生活的全部寫照。
平日裡,秦溪河畔,常常能見到文丕林「囉……囉,囉囉」呼喚鴨群的畫面。
文丕林,家住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桃花源鎮印家鋪村李家坪,1993年組建了自己的小家。「我們是半路夫妻」文丕林說,妻子前夫祖祖輩輩養鴨,因肝癌英年早逝,撇下妻子和一個不到9歲的兒子。1995年,文丕林有了自己的兒子,也承擔起一家4口的生活。除了種好6畝責任田,妻子教會了他養鴨。
湖南常德桃花源作為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唯一原型地,即《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所在地,經過閉關三年提質改造,2017年8月1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桃花源開園迎客,秦溪河畔的李家坪成了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桃花源記》山水實景劇的「耕種 豐收 」場景,文丕林既是鴨子的飼養員,也是劇中的演員,「兩員」每月基礎收入4080元。
今年戰「疫」之中,桃花源旅遊管理區不負眾望,勤練內功,疫情防控、創國家5A級景區提質兩手抓兩手硬,守住了中國天然氧吧、風景名勝一片淨土,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不遠行又舒適的親近自然的好去處。5月,《桃花源記》演出場次和觀演遊客超歷史,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出227%的增長勢頭,本地村民從中受益,文丕林作為「兩員」的演出收入達4300元。
2017年4月,《桃花源記》山水實景演出劇組進村實地招募演員,相中了文丕林的勤勞和他的養鴨技術;6月,演出公司徵用了村裡的田。2018年6月,桃花源旅遊管理區為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問題,文丕林當上了桃花源水系的保潔員,月收入2500元。
記得每次觀演,文丕林和鴨群出場總是這場劇的最大亮點和高潮,不禁問桃花源裡養鴨人:「對目前桃花源水系保潔員、鴨子飼養員、《桃花源記》山水實景劇演員『三員』的生活什麼感覺?」文丕林一臉笑成菊花瓣,連說了兩個「滿足,滿足」。除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話語間流露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幸福感。
武陵漁郞華麗轉身樂在其中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從桃花源水溪碼頭乘船過沅江,上白鱗洲,踏訪武陵漁郞彭民強。
「這裡是『武陵人捕魚為業』的地方。」在彭民強的記憶裡,這裡曾有望仙廟,還有茶館,所有船行沅江的人路過這裡都要上岸拜碼頭,喝喝茶,歇歇腳。
20世紀末期,漢壽人與鸕鷀船逆沅水而上來到白鱗洲捕甲魚,每年在這裡一呆就是大半年時間。1998年,漢壽人對彭民強說:「你也搞幾隻鸕鷀玩哈。」當年5月,彭民強買了8隻鸕鷀並學會了飼養、防病和捕魚技術。彭民強一改父輩絲網捕魚的習慣,每天深夜出門,一隻小船,一盞油燈,帶著鸕鷀,沿著沅水岸邊淺水區捕魚不止。第二天天亮,船隻駛至水溪碼頭,把捕獲的魚拿到農貿市場賣。遇到批發商,魚一上岸就一次賣掉了。若是零售,魚多的時候要賣到九十點鐘才能顧得上吃個早餐。彭民強說,漁郞的生活就是這樣,辛是辛苦,一天有百來塊錢的收入。
2017年春的一個清晨,《桃花源記》劇組來到水溪碼頭,走近正要上岸賣魚的彭民強,說要租用他的鸕鷀,請他出演《桃花源記》。7月,他帶著鸕鷀來秦溪排練,幾天時間,船隻定點的位置、挑篙、放飛鸕鷀,學唱《捕魚歌》,漁郞變成演員。捕魚場面20多人,趕鸕鷀,撒網,拿魚簍,施魚濠,扳魚罾,構成《桃花源記》整場演出的第一個實景再現的場面,也是為遊客帶來第一個高潮的場面。彭民強從此華麗轉身,漁郞變演員,並樂在其中。
河流劇《桃花源記》捕魚劇照。
「表演,從來沒搞過。沒有想到捕魚還能這麼好玩、這麼好看。」彭民強感慨萬千:「同一片區域,煙霧、燈光,撒網,趕鸕鷀……天天看都看不厭,遊客來了喔喝喧天,讓我笑得合不攏嘴,還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捕魚歌》,遊客也跟著『等得兒,吆呀吆呵嗨!』唱起來。」 詮釋著精彩、真實、唯美的畫面喚醒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美的覺悟和文化自信。
彭民強說,表演改變他對捕魚職業的看法:過去很辛苦的職業能博得這麼多人喝彩,遊客這麼熱情;在秦溪表演很高興,一晚能獲得150元的收入,比捕魚收入高,還沒有捕魚辛苦。
長江「十年禁捕」已經啟動,沅江作為其主要支流,鸕鷀捕魚戛然而止。然而,為了文化的傳承,為了桃花源,《桃花源記》山水實景演出公司每月以1000元購買養殖魚,由彭民強飼養著秦溪鸕鷀!如今,來桃花源看一場《桃花源記》山水實景劇尤其顯得彌足珍貴!
大學生假期漫長卻怡然自樂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走近《桃花源記》劇中人物三妹子、桃花源姑娘劉瑩媛,她怡然自樂的假期生活溢於言表。
2020年的這個春節,註定是我們這個時代人記憶中一生難忘的一段時光,對大二學生劉瑩媛也有著不同的意義。
在抵禦新冠疫情過程中,鄉村診所肩負起疫情的摸排、人員進出登記等防疫工作,劉瑩媛成了村醫父親的好幫手。正是因為桃花源人的眾志成城,湖南常德桃花源取得了「新冠肺炎0確診、0疑似、0密切接觸者」「三個0」的階段性防疫成果。也是這場疫情,劉瑩媛邂逅山水實景劇《桃花源記》劇中人物「三妹子」。
劉瑩媛送擂茶劇照。
「網課快上完了,閒暇去媽媽上班的桃花山奉先祠幫忙,遇到在旅遊公司上班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除了白天在旅遊公司上班,晚上還在山水演出,一個人賺兩份工資,不耽誤事,還蠻好玩。因她們的引薦,我有了面試機會。沒想到,山水公司一眼相中,覺得我就是《桃花源記》劇中的三妹子。」劉瑩媛說,5月28日,也就是山水公司演出部相中她的當天被帶到演出現場,排練嬌羞的「三妹子」角色。直到9月開學,整個假期她參與出演52天,旅遊旺季、周末或節假日經常每晚演出5場。
除了出演三妹子,劉瑩媛還要扮演小村姑,在村莊場景乘船為遊客送上飄香的擂茶和喜糖。「30多天的演出,特別開心。划船的叔叔、擂茶坊的阿姨就像自己的親人。」劉瑩媛像數家珍一樣,念叨《桃花源記》劇裡劇外的好:
「下小雨我們也會演出。第一次下雨演出,我剛上船,劇組划船的叔叔拿出一片塑料連忙墊在座位上,以防雨水浸溼衣裳。好溫馨的舉動,當時心裡暖融融的。在以後的演出中,我也會幫著拿拿船槳、擦擦雨水。大家就像一家人,彼此照顧。
「擂茶坊非常熱鬧,阿姨們每天都會從家裡帶來自產自製的醬汁韭菜、藠果、糖油粑粑、桃子、黃瓜……與大家分享,研磨的擂茶也讓我們喝,說要自己先嘗嘗,好喝才能與遊客分享。
「五六十歲的阿姨一晚演五六場,照說還是有點累的,可她們依然樂樂呵呵的。
「遊客很喜歡我們,說送擂茶的小姑娘笑容甜美可人,誇讚咱桃花源妹子水靈……」
在劉瑩媛的眼裡,「《桃花源記》就是我們桃花源人的生活。」
小老闆日子過得踏踏實實
在桃花源,擂茶是人們婚喪嫁娶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凡來桃花源十裡秦溪看過《桃花源記》實景劇的遊客,都會品嘗到香飄飄的擂茶。這擂茶源自經營戶黃美華。
茶的香味是擂出來的。
2012年5月,黃美華的群眾藝術團隊進入桃花源景區,「《夢入桃花源》《常德絲弦》《竹蔸舞》等多種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節目博得遊客陣陣掌聲。」黃美華回憶道,那時候韓國遊客多,外國友人經常和她們合影,韓國記者也採訪過她們。特別是桃花盛開的季節,絡繹不絕的遊客邊喝擂茶邊看節目,就像《桃花源記》裡寫的怡然自樂。在這裡,黃美華與經營擂茶結下不解之緣。
2014年10月桃花源閉園,實施提質改造。2017年,桃花源迎來重新開園的日子,6月,黃美華在桃花源古鎮開起了擂茶館。「生意一直好,特別是桃花節旅遊旺季,一個月有上萬元的收入。」黃美華說,今年因為疫情差了一點,好在《桃花源記》山水演出市場火爆,她在山水公司以擂茶供應商和演員的雙重角色每月收益有2500元左右,加上擂茶店的收益,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每月還有4500元左右的收入。
說起演員角色,黃美華掩飾不住內心的文藝情感:「2017年8月, 我花298元買了一張票看了一場《桃花源記》,很好看。」2018年春,擂茶店晚上沒有生意,黃美華到山水公司毛遂自薦,籤下了擂茶供應商的合同,並成為劇中萬能替補演員。
迎親碼頭劇照。
2019年,北京的總導演來桃花源提高《桃花源記》的演出質量, 把她安排到哭嫁場面的最前面,扮演哭嫁媽媽,成為女一號。「表演的時候,聽到很多掌聲,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像真的一樣。朋友說,看了幾次,每次想到自己出嫁時媽媽哭嫁的情景就會流淚。」黃美華說,「下小雨我們也照常演出,我從不戴鬥笠遮雨,極力維護劇中哭嫁媽媽的形象。」
「桃花源是家園。」黃美華說,小老闆兼演員的日子過得踏踏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