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擋不住熱愛藝術的心,8月7日晚,我校音樂劇社及合唱隊部分同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演出觀摩活動。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在基本音樂劇框架中融入大量流行音樂元素,巧妙地將美聲唱法和搖滾樂有機地聯繫起來,動人的旋律令人百聽不厭,強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現代音樂,極具視覺效果的舞臺布景,盡情投入的表演,生動的表達出了原著中對教會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撻、對教會人士邪惡行徑和貴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擊、對人道主義仁愛精神的頌揚。巴黎聖母院劇中角色與場面充滿對立及衝突:傾慕與狂戀,誓言與背叛,權利與佔有,宿命與抗爭,原罪與救贖,沉淪與升華,跌宕起伏的戲劇張力,建構成一部波瀾壯闊血淚交織的悲劇史詩,跨越時代潮流與文化藩籬,開創當代音樂劇的新紀元。
李曉傑(音樂劇社):
開始時我便發現在舞臺最後方是很多板塊組成的牆,這個背景模擬的既有那種滄桑感有能讓人馬上聯想到巴黎聖母院,做工惟妙惟肖。這部劇中沒有使用到很多的道具但是確是恰到好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卡西莫多敲鐘時空中出現的三口大鐘,他們上下上下在空中晃來晃去,使我極為感嘆。
談曉蕾(音樂劇社):
非常感謝我們學校給了我們這次觀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機會。不論是從演唱者的聲線還是整個舞臺的表演上,都讓人太震撼了!第一幕從《大教堂時代》演員的聲音很嘹亮有著巴黎建築群所描寫出史詩般的感覺,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稜角分明,很符合一個法國行吟詩人的浪漫氣質,使開場的演出很讓人的眼睛為之亮起來。然後是《非法移民》的片段,突出無家的遊民的真實寫照。演繹了強烈美麗與醜陋的對比,看到人性的光輝和黑暗。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普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整個劇也一直揭示這一個道理:我們判斷一個人不是外表而是內心。演員們最後大謝幕時和臺下觀眾的大合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十分觸動,經久不息的掌聲在整個音樂廳裡回徜起來。
任建松(音樂劇社):
《巴黎聖母院》是一個非常值得觀看的音樂劇。這一個極具獨特魅力的法國舞臺帶給了我們新鮮度聽覺與視覺展現出了不凡的魅力。移動的方柱,抽象化的布景,懲罰的道具...都深深的刻入我的心中。
巴黎聖母院的第二大特色它像詩一般的語言及流行化的唱法,不但符合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更使得音樂劇呈現出一種波瀾壯闊的藝術效果。例如那一段舞蹈,他們兩人一組,分別站在滑欄兩側飛快的轉著圈,然後一個跑過來,滑欄快撞到他時,他側身一倒,從欄底穿過,可以想像他們的訓練是多麼的有素。
這部音樂劇很巧妙並且精緻的運用了燈光,整部音樂劇,在開始的時候遊吟詩人用歌聲來做整個故事的闡述,簡單的藍色的燈光,將遊吟詩人的沉穩性格表現了出來,還有聚集在法國巴黎的那些流浪人的憂鬱生活表達了出來,並且很巧妙的運用了一種燈光的顏色就表達了大的時代背景覺得這部歌劇最吸引我的就是服裝與燈光色彩的運用,雖然很簡單,但是他卻把每個人物的性格都完整並且完美的表達了出來,我想這也是這部音樂劇能夠成為現代音樂劇的競相模仿的原因。
賈翼宏(合唱隊):
《巴黎聖母院》的強烈美麗與醜陋的對比,讓我看到美麗與醜陋的兩面,看到人性的光輝和黑暗。《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改編的歌劇。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表現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普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人真正的美麗不在外表的美麗耀眼,而是在於心靈的美麗。即使是面目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但是他心地善良,使他散發出人性美麗的光輝。在當今.社會上,人的價值判斷標準不一樣,美與醜的判斷標準也不一樣。我們要成為卡西莫多還是克洛德那樣的人,不是看外表的美麗與否而是心靈的美麗。《巴黎聖母院》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不是外表而是內心。
主編:張思怡
訂閱號:徐子涵 徐甜甜
指導老師:龔炯 王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