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2020-12-14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題: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黃揚 潘清

40年改革開放歷程波瀾壯闊。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交流後,「大陸投資熱」不斷升溫,臺商群體成為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接踵而至的他們,帶著曾經的「寶島故事」,在黃浦江畔寫下「上海傳奇」。

「這是偉大的變革」

78歲高齡的李茂盛,在他首次「登陸」30年後的2018年,獲得了上海市的「001號」臺灣居民居住證。

2008年,李茂盛搭乘上海首個飛往臺灣的周末包機航班。(受訪者提供)

在上海市郊金山區亭林鎮的「花園式工廠」裡,李茂盛向記者回憶起1988年兩岸剛剛恢復交流,他陪臺灣同行到大陸尋親訪友的情形。

「在上海老城隍廟附近,我們找到了很多年前的一間工廠。建築還在,但當時已有很多人住在裡面。」李茂盛說,改革開放之初的上海,與今天的國際化形象差距較大——老城區裡,有人要弓著腰、爬上狹窄的梯子,到閣樓裡才能睡覺;早晨,各家各戶拎出馬桶,統一清理。

1994年,他再到上海。這位聞名臺灣的「手套大王」,帶著轉型升級的手套工廠項目落戶金山區。

「我出生在臺南麻豆一個貧寒農家,從小親歷過臺灣經濟的低迷、農民的貧苦,後來又見證經濟起飛。改革開放後,到了大陸,我相信迎來的將是發展的無限可能性。現在看,我們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他認為,自己當初選擇幾乎沒有外資的金山,是和這片土地有緣。當地穩定的勞動力供給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到上海金山投資的最初10年,他帶領翔茂集團將塑膠手套的年銷量從4億隻提升至46億隻,將企業打造成為全球名列前茅的專業手套生產廠商之一。

在轉型升級方面,李茂盛也敢為人先——從手套代工,到種植盆景苗木,從研發改善汽車尾氣的石化添加劑,到辦駕校,再到拓展大健康領域業務,不斷創新,踏準時代節拍。

談及改革開放,他情不自禁讚嘆這是「偉大的變革」,「不僅提高了大陸同胞的生活水平,還給了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的機會,而且造福了整個世界。」

「一切都讓人熱血沸騰」

「一切都讓人熱血沸騰。」上世紀80年代末,張秀琬第一次來到大陸,就敏銳地嗅到商機。她從香港九龍坐火車到廣州,與同學一路旅行經過桂林、北京、南京、無錫、蘇州、上海等地。

2017年,「元祖夢世界」在上海封頂,張秀琬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

看到當時大城市商場裡的物資都比較單一,城市居民多起來,交通也很擁擠,她堅信,單是飲食這一塊,市場需求就特別大。於是,她託人找到復旦大學青年學者團隊,做了2000多份市場問卷調查。

這些問卷被臺北相關分析機構解讀為「進大陸時機未成熟,還要等五年」,但張秀琬等不及了。1992年初,她毅然闖蕩上海灘。

「快快快!行動要快!」1993年,按照每半個月推進一步的節奏,張秀琬與上海市虹口區一家集體企業合作,在四川北路開設門店,在通州路開辦食品工廠。就這樣,元祖食品在大陸落地生根,流水線上生產的第一批產品是兩岸消費者都青睞的糯米糰(臺灣稱麻糬)。

上海創業初期,張秀琬騎過自行車,擠過公交車,一日三餐顧不上講究。她最初的設想是在上海快速開出50家門店。

如今,元祖在大陸已有近600家門店。2016年12月28日,上海元祖夢果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從臺商二代到臺協會長

上世紀90年代初,初出茅廬的財稅專業大學畢業生李政宏不曾想到,家族的閥門事業剛到上海試水,父親就積勞成疾突然去世。他很快「改行」,接掌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

2018年,李政宏在滬申領臺灣居民居住證。(新華社記者任瓏攝)

李政宏原計劃到歐美找份安逸工作,作為臺商二代可以享清福,但闖蕩大陸的挑戰已然落在這個書生肩頭。

進入大陸市場前,李政宏的父親李明冠在臺灣高雄創辦的明冠造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有25年的閥門製造歷史。改革開放後,李明冠看中大陸出口加工業,大膽「西進創業」,在上海嘉定創建了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

1995年以前,冠龍的產品全部外銷,主要出口美、歐和東南亞。大陸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給了冠龍新機遇。

「大陸市場實在太大了,機遇要靠臺商自己把握。」李政宏說,市場方向必須更新,要進軍大陸重大設施項目。

20多年間,冠龍閥門在大陸的業績不斷成長,如今總體業績是初創時期的400倍。在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三峽工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項目中,都有這家臺企的身影。

近年來李政宏擔任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帶領臺商拓展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在滬上臺商中,冠龍率先赴西部發展,並跟隨大陸多家著名工程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工程及其承包項目中挖掘商機。

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至今,上海累計批准臺商投資企業近1.3萬家,吸引合同臺資逾400億美元。臺企累計在滬設立地區型、投資型和研髮型總部72個,金融機構43家。

相關焦點

  • 臺胞談改革開放40年巨變:十幾年前臺灣人來大陸算吃苦,現在年輕人...
    我是臺灣人,也是上海人。」來自虹橋街道的臺胞周瑀在「講好兩岸故事共話兩岸情誼」活動上動情地說。近日,長寧區臺辦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邀請長寧臺胞臺屬暢談過去40年親身感受,並組織在滬臺商參訪今日長寧發展。  「把這裡當作我的家」  周瑀8歲隨父母來到上海讀書,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 上海浦東:臺商築夢的傳奇之地
    上海浦東:臺商築夢的傳奇之地 2008年11月19日 01: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題:上海浦東:臺商築夢的傳奇之地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二00八年十一月,位於上海浦東新區民生路的臺灣長榮集團大陸運營總部一派繁忙。
  • 上海如何躋身世界五大鑽石交易中心?聽50位親歷者如是說
    原標題:上海如何躋身世界五大鑽石交易中心?聽50位親歷者如是說   2000年10月27日,歷經十年醞釀、研究和籌建,上海鑽石交易所正式成立。
  • 陸家嘴的每一幢高樓,都是浦東改革開放的「親歷者」
    浦東的陸家嘴,不僅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陸家嘴的每一幢高樓,都是浦東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更是「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延續今年文博宣傳月「人在浦東走·雲上新區遊」的形式,「行讀陸家嘴」全程進行線上直播。「行讀」隊伍從浦東大道141號的浦東開發陳列館出發——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就在這裡掛牌成立。站在陳列館牆上一幅巨大的鄧小平海報前,周培元向市民複述這位偉人的重要講話:「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
  • 「臺灣熱」大陸升溫 上海下月將辦三場寶島土特產展
    「臺灣熱」大陸升溫 上海下月將辦三場寶島土特產展 2008年08月07日 08:5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金酒滬上飄香 寶島酒入上海菜演繹新"海寶"[圖]
    據介紹,瓶身上印有十位金門畫家創作的金門十景。圖片說明:臺灣金門高粱酒在滬舉行推廣活動,調酒師在現場採用金門高粱酒進行雞尾酒調酒表演。   東方網記者毛麗君、劉歆12月8日報導:從日月潭到西湖,濃濃的酒香系起了兩岸的情誼。
  • 這部中國改革開放紀錄片,韓國重播17次,德國重播9次
    為對外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解讀中國工作室策劃製作了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紀錄片邀請英國知名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撰稿並擔任主持人,拍攝地點包括英國、美國以及中國廣東、吉林、北京、上海等近10個省、市,採訪了近50位中國改革開放親歷者。
  • 臺灣六大夜市滬上「集結」拼人氣
    臺灣六大夜市滬上「集結」拼人氣   中新社上海10月3日電 (記者 李佳佳)臺北士林、臺中逢甲、基隆廟口等六大夜市3日聯袂登滬,在上海舉行的2012臺商廟會上盡情演繹「舌尖上的臺灣」,場面蔚為壯觀。
  • 她們,感動海峽兩岸——記三位臺灣母親的故事
    三位尋常的寶島母親,用她們的愛心、無私、犧牲、堅定、大義,樹立起中國女性的偉大形象,使遙遠的祖國寶島變得親近而神聖。這是記者新聞生涯的感人親歷,也是記者的深刻記憶。講述三位寶島母親的故事,不只是為了穿腸蝕骨的懷念,更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動與崇敬。
  • 「陽光總在風雨後」 ——上海舉辦滬臺交流回眸展
    由上海市臺辦和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的「陽光總在風雨後——滬臺交流回眸」展近日在上海開幕。660幅圖片、12部累計240分鐘視頻和120件實物,以豐富翔實的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30多年來上海對臺工作的總體面貌和豐碩成果。  展覽面積800平方米,內容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大政方針、開啟交流、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人員往來、實現「三通」、樂業安居。展期6個月。
  • 上海灘上的臺商:臺灣人為何對上海情有獨鍾
    為何對上海情有獨鍾  為什麼臺灣人會一波波湧入上海,而不是廣州、福州等地呢?來上海8年的臺商彭美媛說,1991年,她剛到上海時,走到街上,發現商店招牌有老大昌眼鏡、小花園繡花鞋、採芝齊等,就如走在臺北衡陽路一般熟悉。初步踏入上海的臺灣人,從老一輩到浸淫張愛玲小說的一代,對上海風情幾乎都沒有陌生感。
  • 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 溫州日報報業集團與溫州商學院共建傳媒學院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昨日,全國媒體界百餘位領頭人、專家學者匯聚溫州,出席「新時代地方媒體發展論壇」暨全國媒體聚焦甌海改革發展大型採訪活動,共同探討新時代的地方媒體發展策略,並共同見證了溫州商學院傳媒學院的正式揭牌成立。  溫州商學院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院校,是浙南地區唯一一所商科類本科院校。
  • 講述親歷故事 傳遞新聞力量
    昨日上午,全省新聞戰線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走進中山,10位「優秀演講人」帶來的10個精彩故事,傳遞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中山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部編輯、主持人牛宇華講述了採訪「新中山人」米雪梅、與大茅島麻風病康復者共度中秋等經歷和故事,她表示《相融》的力量帶來的不只是溫暖,更是前行的力量。
  • 「滬臺情深 尋訪寶島好夥伴」,臺盟組織上海師生赴臺交流
    原標題:「滬臺情深 尋訪寶島好夥伴」,臺盟組織上海師生赴臺交流  為鞏固和深化兩岸青年情誼,8月20日至26日,臺盟上海市委組織上海大學師生、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教師、臺盟盟員及盟員子女一行9人赴臺,開展第六屆「滬臺情深·尋訪寶島好夥伴」上海師生赴臺交流活動。
  • 東莞40年:「世界工廠」的進與退|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出發地⑦
    40年間,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東莞,從珠江東岸一個普通的農業縣變身為「世界工廠」,這個漫長的故事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看似波瀾不驚,但見證者和親歷者而言,卻難以忘懷。1大雨過後,河仔村的悶熱被洗刷一空,黃昏中的珠江顯得有些灰暗,像一張老照片。
  • 見證「中國高度」、親歷騰訊崛起……深圳這批「建圳者」的故事被...
    見證「中國高度」、親歷騰訊崛起……深圳這批「建圳者」的故事被曝光 2020-12-24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改革開放的故事:見證鼓浪嶼從船供水到管道供水
    郭慶賜  【開欄的話】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老年朋友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不少人直接參與了特區建設的整個過程,對祖國和家鄉的巨變有著情真意切的感受。  即日起,本報《夕陽紅周刊》特別推出「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專欄,請各行各業的老年人講述自己參與改革開放的親身經歷以及廈門40年來的發展變化。如果您願意講述自己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歡迎撥打晨報熱線0592-8080000聯繫我們,記者將擇日上門採訪。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晉君 通訊員陳秀芬)郭慶賜今年69歲,是鷺江街道鷺江道社區的居民。
  • 改革開放40年,聽聽臺胞怎麼說
    盧麗安會長表示,改革開放40年,她見證了20年,感觸很深!大陸的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充滿朝氣。盧麗安說,「我很幸運,生逢一個這麼好的時代」,成長時期,臺灣經濟很好有機會接受教育,打開眼界,等自己可以張開翅膀飛翔的時候,又趕上大陸的改革開放。
  • 中興大學EMBA臺商班在滬畢業 臺企高管獲碩士學位
    中興大學EMBA臺商班在滬畢業 臺企高管獲碩士學位2013-07-15 15: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王思羽  臺灣中興大學EMBA班「兩岸臺商組」在滬舉行畢業典禮。(上海臺協 玉龍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5日上海消息  7月13日,剛剛獲評「亞洲大學百大」的臺灣中興大學於上海社科院國際創新基地舉辦了「中興大學EMBA班『兩岸臺商組』畢業典禮。50位參加第二、第三屆學習的畢業學員接受了來自校方的最高褒獎。據悉,此次獲得碩士學位的學員均是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臺企高階管理者。
  • 剛解放時候的上海什麼樣?東方衛視帶你重溫「上海解放一年間」
    本片使用的上海解放初期(1949-1950)彩色歷史影像,是1949年來華的蘇聯攝影隊和中方攝影隊合作拍攝的,它們以直觀的方式展現了新生的上海最初的面貌。 攝製組通過多方聯繫查找,訪問了近20位上海解放的親歷者,他們大多已是耄耋之年,其中最大的年齡10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