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禮儀講座人總住持滿可法師(左二)、李鴻藩(左一)、黃平雅醫師(右一)、主持人翁許麗珠督導(右一)與大眾分享「生命的禮儀」探討生死課題。
佛教在線臺灣訊 生死,是人生重大課題,到底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面臨生死時,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佛光山南天講堂特就這個課題舉行「幸福與安樂講座-生命的禮儀」,就臨終關懷、悲傷輔導、器官捐贈、探病、助念等問題,共分兩場在南天講堂進行探討。
2013年11月10日下午1:30第一場吸引了200位聽眾,如來殿內座無虛席,出席講者有佛光山澳洲總住持滿可法師、雪梨協會李鴻藩督導和醫學碩士黃平雅醫師,講座由雪梨協會副督導長翁許麗珠主持。
滿可法師首先就生死作開宗明義,指出一個佛教徒對死亡應有的正確觀念。他說,老病死生是真理,佛教徒應看生死平常普遍;生命有生滅、有輪迴,故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希望。我們的體內細胞,實際上每天都在生死無數,身體每天都在大翻新,於不知不覺中「換了一個人」;故佛教徒應看生死如換新衣、換新屋,是歡喜事。
在談到對死亡的選擇時,滿可法師表示,佛教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前者是一期一期的生命、受業力遷流和牽引,故每個人的壽命福報有別;變易生死則是羅漢的生死,常以應化之身來對世人開顯佛法。
座中有聽眾提問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安樂死算否自殺?滿可法師表示,自殺是生命仍有存在價值時卻作自我了斷,這是殺生的行為,如果病人已經沒有自我生存能力,例如需靠醫療儀器維生等,安樂死便不算自殺。世界各國對安樂死的條例不同,但安樂死應由病人至親決定,以免不法之徒利用安樂死來尋求自身利益。
捐贈器官、遺愛人間,是切合生死的另一課題。滿可法師說,捐贈器官是大丈夫所為,是偉大布施。他引星雲大師的話說明捐贈器官的價值:遺愛人間,讓愛延續;資源回收,把大地的養育之恩、回饋大眾;慈悲喜舍,去除個人貪慾、並引起他人的大悲心;延續別人的生命,令眾生起悲憫心。救人一命,是生命的升華,不再執著自己的身體,死後還能做功德。
黃平雅醫師表示,75歲以下的人,只要沒有患上傳染病或絕症,都可以捐贈器官,皮膚、眼角膜、心、肺等都可以捐贈。有人會擔心臨終一刻、意識尚存,切割器官會很痛楚,但黃醫師指出,病人必須被證明「腦死」,才能把器官捐出,雖然醫學上尚未證明此時切割器官是否會痛,但在手術中,醫師會做好一切準備,包括維持捐贈者的呼吸和止痛。其實最重要的,是家人同意器官捐贈,內心協調。
在談到臨終關懷時,滿可法師指出,臨終關懷結合了醫學、宗教、財務和倫理等領域,如星雲大師提出「四全照顧」的理念,從對臨終病人的身心照顧、對家人的心理輔導和精神支持,乃至從醫生、營養、宗教等方面,都能提供完整的身心治療。而臨終助念,更是為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接引西方,平日如無念佛,可為臨終者多做善事,能令其內心清淨、安詳,這也是另一種助念。
李鴻藩督導談到告別式的問題,親人往生後,常見家庭成員中因信仰不同,各起爭執。喪葬事宜應以和為貴,首要尊重亡者生前的宗教信仰和意願,讓亡者的告別式有尊嚴,對宗教儀式不要過份執著;如果人們對自己的後事能作事先安排, 便會安心得多。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