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旅遊資源豐富,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

2020-12-10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江門旅遊資源豐富,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
寓教於遊,打造江門特色「課堂」  

寓教於遊的研學旅行讓課堂變得更生動。


每當臨近期末,佛山三中的初二學生何昭凝都萬分期待,因為她將和同班同學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12月4日的鶴山雙合採茶農耕體驗是她今年參加的第二場研學旅行。和此前的旅遊相比,研學旅行有太多不同,也有更多收穫。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新的課程形態,是中小學課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重塑著旅遊業態。今年年初,我市公布了首批20個江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而實際上,我市具有研學性質的旅遊景區(點)遠不止這些。

無論是農耕文化豐富的生態小鎮鶴山雙合、江海長廊生態園,還是碉樓林立的開平自力村、倉東基地,抑或是有「書本常客」之稱的新會小鳥天堂,常常可以看到一批批學生前來開展研學旅行。那麼,江門研學旅行發展怎樣?又將如何打造成優質的研學旅行目的地?記者對此進行採訪。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易航

A

現象

江門研學旅行方興未艾

從鶴山市雙合鎮的雙好茶園到小鳥天堂,從陳皮村到開平自力村、倉東基地……提起這些天在江門的研學旅行,何昭凝眼裡依然流露出興奮之情。

在抵達研學旅行目的地前,研學老師會事先講解遊學路線,分發給學生們人手一份《遊學學案》,裡面講解研學過程中將遇到的知識點和難點。學生們在戶外課堂中,了解嶺南的鄉土文化,與土地進行親密接觸。

「原來紅茶和綠茶所用的原茶葉都是同一品種,只不過紅茶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何昭凝對在雙合鎮學到茶葉知識記憶猶新,「茶葉製作的基本工藝分為鮮茶採摘、炒茶、揉捻和乾燥等過程。現場老師講了一遍後,緊接著我們就去進行了體驗,我馬上就懂了。」

在開平碉樓景區,來自中山的初中生何紫萱津津有味地聆聽著研學老師講解江門華僑歷史文化,不一會兒還對從未見過的碉樓和鄉村美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銘石樓前的榕樹下,何紫萱和同學們依次排開,架起畫板,拿起畫筆,將碉樓建築和鄉村美景定格在紙上。

而在江海長廊生態園內,一堂堂生動的造紙課、陶藝課、葵藝課正在進行。「孩子在這樣一片綠意盎然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我感到非常放心。」市民張蓉蓉帶著讀五年級的兒子來到長廊生態園遊玩,她對這裡的研學旅行給予高度評價:「這裡處處是課堂,寓學於遊。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隨著研學旅行的深入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和豐富多元的旅遊產品的江門,成為研學旅行熱門目的地。「江門是大灣區為數不多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的城市,乘借著研學旅行的東風,江門已經成為眾多中小學生的新課堂,也吸引著周邊城市的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市旅遊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研學旅行已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同時,要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結果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未來,我市旅遊企業將迎來更多像何昭凝和何紫萱一樣參加研學旅行的孩子們。

B

探索 旅遊資源如何與教育需求接軌

然而,研學旅行並非傳統意義的旅遊,而是「產學研」相結合的遊學型實踐,其內核是教育。江門擁有種類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些應如何結合研學旅行,走進教育體系?研學旅行無疑是景區轉型升級又一契機,但旅遊資源如何與教育需求接軌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研學遊應強調育人功能,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育人作用,結合本地社會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發活動課程。如江門可整合詠春拳文化、梁啓超文化、碉樓僑鄉文化等資源,融合到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在不久前江門市研學旅行業務培訓上,中國研學旅遊推廣聯盟宣傳部部長、文化和旅遊部人才中心研學旅行指導書考評員張令偉教授如是說。

旅遊與教育融合,江門研學旅行在進行不斷探索之中。

以鄉村旅遊起家的鶴山市雙合鎮,從去年開始正式接觸研學旅行,全鎮每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而其中不少是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或是帶有研學性質的親子遊。「即便今年受疫情影響,下半年的接待研學旅行學生也達到了5萬人次。」雙合鎮文旅辦主任吳進寶說。

因長期從事鄉村研學旅行實踐,吳進寶頗有心得。他說:「雙合每年都會舉辦富有特色的農事體驗活動,如採春茶、種夏稻、割秋禾、挖冬葛,每一次活動都能吸引數萬人次的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在常年的研學旅行實踐中,雙合已形成『農耕+茶韻』研學旅行模式,將體驗和課程加入到研學旅行中,形成『產、學、研』的互動平臺。」

鶴山研學基地的茶韻農耕生態教育營地負責人李英偉也表示,研學旅行除了體驗感外,還需要加重學的部分。為此,李英偉還特地從廣州、江門聘請了一批茶藝導師,為前來研學旅行的學生們講解茶文化及制茶工藝。

長廊生態園總裁葛樺表示,江門擁有茅龍筆、葵藝、東藝宮燈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文化和研學教育都有很好的結合點。景區正在開發相應的課題和課件,將非遺文化傳承融入到研學旅行當中。此外,她認為企業也必須抱著開放的合作心態,並依託政府、學校及家庭的力量,推動研學旅行產業發展,並成為江門旅遊的一張名片。

作為旅行社,大方旅遊擁有服務和銷售優勢,對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都較為了解。在大方旅遊研學中心總經理林健玲看來,研學旅行中的旅遊只是一種手段,研學才是其中的核心。研學教育必須要有對應、達到教育部的要求與評分的標準的產品內容。「如果旅行社能夠開發好研學旅行產品,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林健玲說,「大方旅遊正在推進從基地建設到課程設計,再到導師培訓等全方位的研學旅行業務,希望能設計出符合不同年級、各年齡段學生的研學旅行需求。」

C

發展 開發相關課程,提高研學師資力量

顯而易見,研學旅行並不是觀光遊、體驗遊,也不是單一的科普課、複習課,它需要跨學科學習的理念和課程設計。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成為旅遊企業和教育機構進入研學旅行市場的「門檻」。

如何設計出科學的研學課程,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研學老師?江門旅遊業任重道遠。

從事研學旅行一線工作的李女士向記者透露,江門現在研學旅行仍然處於初步階段,旅遊企業開展研學旅行並未形成體系,許多課程質量也有待提高,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和引導,另一方面還需要旅遊企業提高自身開展研學旅行的能力。

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在構建研學旅行人才體系方面,我市旅遊企業也在進行探索實踐。李英偉表示,茶韻農耕生態教育基地已與部分廣東高校開展了校企合作,為他們提供實習基地和學習場所,學生結束實習後也可以選擇留下來,進一步深造成為研學導師。

「大方旅遊將協助市旅遊行業協會開展研學導師的培訓活動,鼓勵企業員工積極參與研學相應證書的考取,從而提升研學服務質量。培訓的過程將從課程設計、操作、實際課程服務等方面提供專業課題和專業培訓,走標準化研學流程。」林健玲說,研學旅行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先以導遊作為試點培養對象,進而輻射到景區工作人員和其他隊伍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研學人才隊伍。

相關焦點

  • 江門這些研學線路,一趟旅行勝過一千節課!
    那麼,江門研學旅行發展怎樣?又將如何打造成優質的研學旅行目的地?記者對此進行採訪。「江門是大灣區為數不多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的城市,乘借著研學旅行的東風,江門已經成為眾多中小學生的新課堂,也吸引著周邊城市的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市旅遊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如是說。記者了解到,目前研學旅行已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同時,要將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結果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 百家全國旅行商走進集美,點讚集美研學旅行!
    本次活動由廈門市集美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廈門萬千極美營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08位知名旅行商、研學基地代表、旅遊買手參與了本次研學旅行專場推介及踩線活動。集/美/研/學/進/行/時...
  • 行業丨研學旅行如何知行合一
    由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演變而來的研學旅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旅行形式,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作為行走在路上的新課堂,以研促學、知行合一的研學旅行或將迎來發展熱潮。儘管研學旅行市場發展勢頭良好,但目前我國研學旅行尚處於發展初期。如何讓研學更深入地結合現代旅遊地體驗屬性,如何通過文化和教育賦予旅遊更豐滿的靈魂,值得教育界、文旅界和全社會研究、思考。
  • 保亭整合文旅資源 開發研學旅遊產品 打造研學旅行新名片
    12月14日,海南中學三亞學校組織學生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開展研學旅行,學生們在黎族阿婆的指導下學習黎族藤編。記者 武威 通訊員 潘達強 攝進入12月,天氣漸涼,保亭研學旅行卻熱度不減,探秘熱帶雨林奇觀、體驗黎苗民俗等主題成為當地研學遊的熱門方向。
  • 民俗文化資源如何生成研學旅行課程主題
    本文從資源對接、課程主題設置的角度,淺析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生成研學旅行課程主題。從研學旅行課程層面來看,我國研學旅遊目前存在著如「課程內容簡單,重遊輕學,主題、目的不明確」「注重拓展、注重遊,但『教』與『學』不充分」等問題。現今市場上的研學課程,多為旅行社或景區在旅遊線路上用景點東拼西湊出來的,主題與課程目的不突出。
  • 研學旅行:真實性導向下旅遊情境與教育的整合
    研學旅遊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加豐富的社會場景,學習主體置身於不斷變化的情境當中,可以獲得豐富的、個性化的、難忘的感官體驗。教育理論中求真求實、做真人等目標與旅遊中的「真實性」(authenticity)這一重要理論概念的內涵不謀而合。旅遊真實性的研究成果可提供一種重建旅遊情境與教育理論關係的思路與框架。
  • 研學旅行新機遇——當自然教育遇上生態旅遊
    近年來,自然教育事業在我國方興未艾,成為了生態旅遊的新業態。各類自然保護地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開展了類型豐富、面向社會大眾的自然教育活動,讓遊客在外出旅行中,拓寬眼界、增長見識。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生態旅遊和自然教育這件事。
  • 研學旅行新機遇-當自然教育遇上生態旅遊
    近年來,自然教育事業在我國方興未艾,成為了生態旅遊的新業態。各類自然保護地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開展了類型豐富、面向社會大眾的自然教育活動,讓遊客在外出旅行中,拓寬眼界、增長見識。發展生態旅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旅遊中無論是森林、溼地,還是自然保護區都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自然教育提供了環境基礎。
  • 依託研學旅行 實踐核心素養育人體系
    主持人:感謝,其實我們以後會組織越來越多,還是跟中國的國力相關的,所以國力影響進一步提升,相信越來越多的歐美小孩來我們中國參加研學旅行。馬上進入第二個環節,第二個問題就是研學旅行,我們平常講讀學,實際上的學術名詞是研學旅行,教育和旅遊的跨界旅行。但是我們經常被批評學而不遊,向請教各位專家怎麼讓研學旅行中讓教育和旅遊有機結合?
  • 嘉祥縣旅遊文物服務中心積極推介嘉祥研學旅行資源
    >begin--> 11月12日,嘉祥縣旅遊文物服務中心邀請濟寧市研學旅行協會到嘉祥實地考察研學旅行資源,洽談合作事宜。考察團由濟寧市研學旅行協會會長楊巖帶隊,濟寧國際旅行社王總、彭總、熊總及十餘家重點旅行社負責人組成,深入嘉祥大學書院、曾廟、武氏祠等研學示範基地,詳細了解我縣研學旅行資源,對嘉祥近年來整合的豐富的研學旅行資源表示讚賞。考察過程中,各旅行社就開展嘉祥研學旅行一日、二日、三日行程與嘉祥相關旅遊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探討,並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首屆研學旅行教育發展論壇在桂林舉辦
    【桂林日報訊】(記者陳娟)8月10日,由桂林旅遊學院等單位舉辦的首屆研學旅行教育發展論壇在桂林舉辦。論壇上,來自國內教育界、旅遊業界的專家們在論壇上就如何將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更好地銜接在一起以及如何更好地將社會資源轉化為研學旅行的資源等課題進行了經驗分享,重點就研學旅行專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研學旅行市場前景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 黔江區大力推進研學旅行特色化發展
    區教委、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公安等部門構建常態化協作機制,強力推進研學旅行工作。探索建立研學旅行家校聯動管理機制,爭取相關部門、社會、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各學校通過召開家長委員會、家長會,編制家庭研學旅行指導手冊、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告知家長活動意義、時間安排、出行線路、費用收支、注意事項等信息。
  • 如何設計紅色研學旅行課程
    2013年國家印發《國民休閒旅遊綱要2013-2020》中明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12月,我國教育部等11部門以教基——(2016)8號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 研學旅行的意義?
    因此,研學旅行在研學旅行中開設增強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題,在旅遊活動中設計專項主題精神普及,賦予學生敢為人先的精神;在線路設計中推行富有科教意義的文化線路,豐富的人文知識為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基礎。研學旅行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土壤,潛移默化地在學生思維中植入創新的種子,激發人人求新的欲望,從多層面上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 研學旅行在教育旅遊板塊中的市場細分
    簡述研學旅行在教育旅遊中的市場細分1、研學旅行從大的行業板塊中屬於旅遊服務板塊2、旅遊服務板塊又分為常規旅遊和特色旅遊3、在特色旅遊的行業細分中,包含教育旅遊3、教育旅遊分為:成人教育旅遊、學生教育旅遊以下我們將對學生教育旅遊進行板塊細分1、春秋遊:是指以學校或年級為單位,在學期過程中,佔用一天的時間進行外出旅遊觀光,通常春季、秋季各組織一次。
  • 劉強佳:如何讓研學旅行更有價值
    主持人:感謝,其實我們以後會組織越來越多,還是跟中國的國力相關的,所以國力影響進一步提升,相信越來越多的歐美小孩來我們中國參加研學旅行。馬上進入第二個環節,第二個問題就是研學旅行,我們平常講讀學,實際上的學術名詞是研學旅行,教育和旅遊的跨界旅行。但是我們經常被批評學而不遊,向請教各位專家怎麼讓研學旅行中教育和旅遊能夠深入協同,有機結合?
  • 「研學」「旅行」如何實現有效融合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2018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0多所學校、3.3萬名家長開展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全國研學旅行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8%,其中上海最高,達到了66%。然而,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實現高效研學?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如何完善?「研學」「旅行」如何有效融合?這些話題成為教育、文化旅遊等業界關注的重點。
  • 「研學」與「旅行」如何實現有效融合
    近年來,研學旅行市場火熱、社會廣泛關注,受到多方力量青睞。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2018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0多所學校、3.3萬名家長開展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全國研學旅行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8%,其中上海最高,達到了66%。然而,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實現高效研學?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如何完善?「研學」「旅行」如何有效融合?
  • 西安校長專家團走進洛川縣考察研學旅行項目基地建設情況
    8月1日,西安校長專家團走進洛川縣考察研學旅行項目基地建設情況考察團先後來到阿寺村、洛川會議紀念館、蘋果博覽館、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聽取介紹、實地查看、座談交流,對洛川蘋果的發展歷程、研學旅行項目基地建設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感受洛川的獨特魅力。
  • 研學「深旅行」!研學實踐教育專題交流會在富民半山耕雲舉行
    據了解,研學旅行,即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並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