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史匹柏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2020-12-10 閒說漫威

好萊塢從來沒有一位導演的口碑,會和諾蘭一樣,不管是封神的卡梅隆還是活著的好萊塢傳奇史匹柏。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在內容的跨度和所引起的爭議,都十分巨大。

從處女座《追隨》到聞名世界的《蝙蝠俠2:黑暗騎士》,再到突破視覺和邏輯思維的《盜夢空間》,諾蘭的每一部電影,都能夠給予觀眾驚喜和突破。

喜歡諾蘭的人認為,諾蘭是好萊塢新生代的希望,是電影敘事手法的創新者,尤其是隱藏在電影敘事線索之下的情感遞進,更是讓觀眾在不經不覺間陷入電影氛圍之中。

但同樣也有認為,諾蘭花裡胡哨敘事手法的背後,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執著於虛妄飄渺的人性黑暗討論,尤其是動作場面的混亂,和一貫以來的配樂風格,都彰顯了諾蘭在製作上的取巧。

而諾蘭則是無心關注外界的聲音,反而是在自己執導的領域上不斷開拓!

作為諾蘭執導的第10部電影,諾蘭首次將鏡頭聚焦在了歷史的真實事件: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作為好萊塢極具個人風格的大導演諾蘭,在既定的歷史事件背後,是如何表現戰爭的?

尤其是,作為一部戰爭片,與前輩史匹柏所拍攝,被稱為戰爭片標杆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敦刻爾克》又有怎樣的特點?

《敦刻爾克》:一部典型的諾蘭式敘事電影

即使是一部已經知道結果的戰爭片,還是能夠看得出來,《敦刻爾克》是一部典型的諾蘭式電影。

三條時間線加上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都能夠看得出諾蘭的匠心獨具。

而這也是諾蘭一貫以來所擅長的「微操作」:在宏大敘事之下的「微敘事」。

有人說只需要一個慢鏡頭,諾蘭就能展開故事,展開人物在外部世界的變化所引發的內心轉變。

因為在諾蘭的慢鏡頭下,觀眾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每一個動作以及每一個表情,自然就對這種變化十分敏感。

所以,即使是第一次接觸戰爭片,對於諾蘭而言,將鏡頭分別放在了海陸空的三組軍種之中的身上,分成三條故事線。

還有在電影中,鏡頭將人群分成撤退的人、接應的人、掩護的人,而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儘管相比起宏大的戰場而言微不足道,卻也足夠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當觀眾看到這樣的三線操作敘事,這樣的微鏡頭,自然就明白,這就是諾蘭的電影。

電影最高潮的情節,大概就是湯姆·哈迪所飾演的皇家飛行員擊落德軍的轟炸機,危機解除的那一刻,在這裡電影前半段所積累和壓抑的情感,全部都在這裡所引爆。

諾蘭在這裡一方面放大了原本在歷史敘述中沒有存在感的士兵,另一方面也塑造了英雄式的角色。

在這樣「平凡的英勇」之中,也反映出了諾蘭一貫以來的操作,人性!

戰爭電影大多避免不了反思,反思戰爭,反思和平。而在諾蘭手中,《敦刻爾克》卻是一別於其他戰爭電影,反思人性。

如果仔細地看電影,會發現,作為一場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中著名的大撤退,在電影中還少了一些身影。

英軍和法軍作為撤退的一方,但誰是追擊的一方?毫無疑問是德軍。但在電影中,除了看不見駕駛員的飛機,幾乎看不到任何任何有關德軍的身影!

如果說是為了出於某種考慮,將納粹的身影隱去,那麼在電影中,絲毫未見英國的任何有關決策部門,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當一場戰爭,只剩下「撤退」兩個字的時候,是否意味著在英國的決策群體之中,都默認了拋棄的想法?這是否意味著,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33萬多人,都是一群被拋棄的棋子?

只是諾蘭不說,我們也不知道他為何這樣安排。但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是一次失敗的撤退。

是的,即使電影在最後的氣氛是足夠鼓舞人心的,但也始終無法掩蓋,這是一場意味著失敗的撤退。

即使在電影最後有這樣一句評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人們除了沉浸在時代廣場上的勝利之吻外,還需要時時回顧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因為那裡會告訴人們,戰爭的陰影曾經那麼近地略過文明的天空。

而在少了德軍、英軍決策群體的視角之後,觀眾不再是處於上帝視角當中,而是隨著有限的鏡頭,進入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中,仿佛置身於撤退的士兵當中。

感受他們的感受,感受他們的恐懼,感受他們的忐忑,以及感受他們安全後的歡喜,作為被國家、被世界拋棄後,重新獲得生命的愉悅。

《敦刻爾克》與《拯救大兵瑞恩》的視角

在戰爭片這個類型當中,《拯救大兵瑞恩》是必然要被提起的。

作為一部戰爭片,《敦刻爾克》很難不會被觀眾與《拯救大兵瑞恩》進行對比,尤其是兩部電影的導演,在好萊塢都極具知名度。

兩部電影都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事件:諾曼第登陸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而在展現戰爭的角度上,兩部電影顯然有著不同的切入角度。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史匹柏用了整整20多分鐘,呈現了奧馬哈登錄真實的情況。

士兵的死亡、槍林彈雨、斷臂殘肢、甚至是從身體中流出來的器官等等,都十分直觀並且血淋淋地呈現給了觀眾。

可以說,史匹柏細緻並且還原了戰場的場景,讓觀眾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戰鬥的血淋淋,給予了觀眾最直觀的視覺震撼,所以被人稱為戰爭類型片的標杆。

但在《敦刻爾克》之中,戰場的慘烈並沒有選擇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的展現方式,事無巨細地還原了戰爭的暴力和死亡。

反而是選擇了一種「應接不暇」的視覺來呈現戰爭的真實性。

在《敦刻爾克》中,死亡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士兵(觀眾)甚至都來不及看清楚發生了什麼,身邊的戰友(鏡頭上的人物)就成為一具屍體,倒地不起。

因為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中,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就會白給!

沒有人是能夠擁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身邊的戰友發生了什麼,倒是可能會因為敵人一輪強烈的掃射,以及一枚炸彈的爆炸,選擇抱頭亂竄。

在這一點上,如果說《拯救大兵瑞恩》選擇的是全面並且細緻的視角,那麼《敦刻爾克》則是採取了宏大與微小的結合。

故而,在《敦刻爾克》的畫面中,才有著宏大悠遠的碧海藍天,與倉皇緊張的渺小個體。

湯米、道森、喬治等等這些名字的背後,可能是一名應徵的士兵,也可能是一個被無辜牽連進入戰場的普通人。

對於他們而言,勝利,不是國旗插在地方的城市中,也不是趕跑納粹,更不是盟國的勝利。

他們的勝利,是活著,是回家,是與親人團聚。

所以,相比起《拯救大兵瑞恩》在展現戰場的真實具備客觀性,《敦刻爾克》在展現戰場的真實的時候,無疑更有人的主觀情感。

諾蘭並沒有試圖去評判戰爭的對與錯,甚至連每個人在陷入戰爭的極端恐懼中,不擇手段所做出來的選擇,諾蘭也沒有更多地去進行批判,有的,只是對普通人的一種描寫和關懷。

這也是諾蘭在將戰爭所謂的國家利益、道德正義撕裂開來後,所呈現給觀眾的戰爭最原始的本質:求生!

而這種本質背後,所體現的,正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尊重!

在這一點上,兩部電影電影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展現了所謂的西方「主旋律」,所以,在這部電影上,《敦刻爾克》又被稱作是諾蘭的史匹柏化。

諾蘭的史匹柏化

但事實上,諾蘭有這樣的變化並不出奇。

儘管諾蘭本身是從打著「藝術電影」,實則是小眾電影的獨立電影節出道,但諾蘭本身卻是沒有太多藝術導演的氣質,更是沒有透露出任何要成為藝術片導演的想法。

儘管他的電影,有著十分鮮明的個人表達、個人風格和一定的社會批判,但諾蘭在電影上所展現的,更多的還是一個商業片導演的風格。

很多人對於諾蘭故作深沉地探討人性表示唾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諾蘭的電影確實精彩!尤其是電影的視角,大多都是聚焦在一些行為詭異的社會邊緣人身上。

從《追隨》的比爾,到《記憶碎片》的謝爾蓋,再到《黑暗騎士》當中的小丑。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物背後的「變態」,才讓觀眾在諾蘭絢爛的敘事手法之中感到震撼。

而在《黑暗騎士》之後,諾蘭的這種特點正在慢慢消失。

這是因為在《黑暗騎士》成名過後,諾蘭所接手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好萊塢的頂級製作,動輒幾億美元的投資,諾蘭需要考慮對投資人負責,也要考慮在大製作之下的大宣傳,電影所面向的全球數十億觀眾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諾蘭很難不做出一定量的妥協,從而來獲得更高的投資,從而擁抱主流。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在諾蘭電影票越來越高的時候,電影的價值觀卻漸漸地趨向於保守和主流。

而由於蝙蝠俠三部曲的無限風光,《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的口碑票房雙爆棚,也使得諾蘭有足夠的底氣,在資本橫行的好萊塢當中,能夠在創作上,擁有著極大的話語權(至於史匹柏,除去本身早年的巨大的商業成就之外,其本身也是夢工廠的合伙人之一)。

即使是主流的故事內核,諾蘭也要在敘事手法上玩出花來。

所以,我們才能夠電影院上,看到一部典型的諾蘭式敘事的戰爭電影《敦刻爾克》。

而真正讓諾蘭迷感到擔憂的是,在創作上保有一定自由的諾蘭,固然能夠在電影上保留其典型的敘事手法,但卻不可能再看到早期的那種關於人性的爭論,更妄論《黑暗騎士》中的那種直面人性的拷問了。

有的只是克制,和大幅的煽情。

尤其是當觀眾看到《敦刻爾克》的最後,諾蘭選擇了讓士兵朗誦邱吉爾的演講,這樣昂揚的情節背後,鏡頭一掃,出現了敦刻爾克海灘上一排排漂流著的屍體。

這樣克制而又微妙的煽情手法,是不是曾經在《拯救大兵瑞恩》上曾經見過?

可能往後,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個諾蘭化的諾蘭,也可能見到一個史匹柏化的諾蘭!

相關焦點

  • 諾蘭談《敦刻爾克》:不是戰爭電影 而是倖存者的故事
    英國歷史暢銷書作家約書亞·萊文出版的圖書《敦刻爾克》是該電影劇本的基礎,他本人也擔任了劇本創作和拍攝歷史顧問。在得到電影官方獨家授權的《敦刻爾克》圖書中,諾蘭與約書亞·萊文展開了一席長談,諾蘭坦露心跡,暢談他關於電影拍攝屏前幕後扣人心弦情節。  最困難、最危險的事情:橫渡海峽真切體驗戰爭環境  《敦刻爾克》劇本寫完前諾蘭沒告訴任何人。
  • 諾蘭大作《敦刻爾克》獨家影評
    這部電影是根據二戰期間的真實事件改編的。當時有40萬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
  • 諾蘭為什麼拍完《盜夢空間》才敢拍《敦刻爾克》
    諾蘭作為一名英國導演,從小就聽著關於敦刻爾克那些近乎於神話的故事長大,敦刻爾克的故事早已滲入諾蘭的體內。25年前諾蘭在拍攝處女作《追隨》時,他和妻子艾瑪·託馬斯(也是合作了一輩子的製片人)一起坐著朋友的小帆船旅行穿過英吉利海峽,從英國去了法國的敦刻爾克,沒想到當時的天氣很差,海浪四起,旅行起來也比較艱難,花費的時間遠遠超出預期。
  • 推薦 |《敦刻爾克》口碑炸裂,諾蘭從不讓人失望!
    影片簡介: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雖然看似戰爭片,但其實是在刻畫戰場氛圍的一部寫實電影,讓觀眾也可以身入其境感受被敵人包圍的緊繃和壓力。
  • 諾蘭電影《敦刻爾克》國內上映時間確定!在中國什麼時候上映?
    >>《敦刻爾克》電影預告  該片以二戰時期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故事背景,講述了英法聯軍8天內救出338226人的故事。影片除了有湯姆·哈迪、芬恩·懷特海德、哈裡·斯泰爾斯等人參演,年輕歌手哈卷(哈裡·斯泰爾斯)也在片中飾演了一名英國士兵,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
  • 諾蘭新作《敦刻爾克》必須看IMAX 2D版!但這回翻譯得有點差啊
    不管你看沒看過,趕緊去買票看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吧。電影劇情就是一句話:二戰初期,英法聯軍不敵德軍,被逼退到敦刻爾克海邊,40萬英國士兵等著祖國母親來接他們回家!是不是不太明白這句話是啥意思?是不是後悔沒好好學歷史?不打緊,不懂歷史看起來更有懸疑片的感覺。尤其是當女友問你,他們最後都活下來了嗎?
  • 關於《敦刻爾克》的中文影評,我只服這一篇
    敦刻爾克大撤退 不像在《盜夢空間》中頻繁解釋假設前提, 諾蘭在《敦刻爾克》中隨著電影的進展如果說這個色彩算不上是明亮的,那麼至少比敦刻爾克海灘上的顏色更活潑。 (像《敦刻爾克》這樣)。
  • 敦刻爾克:活著不是只為了自己,因此更要努力活下去
    敦刻爾克大行動 (Dunkirk), 2017《敦刻爾克》(Dunkirk),是知名導演諾蘭的最新作品,電影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敘述在二次大戰初期,英法聯軍敵不過德軍的攻勢,軍隊被逼到法國東北岸的敦克爾克海灘。
  • 關於《敦刻爾克》的中文影評,我只服這一篇
    敦刻爾克大撤退對大多數英國公民來說是相當熟悉的,受過教育的美國人和各國人民應該對這個事件有最基本的了解。儘管如此,他顯然需要弄清楚,電影應該如何處理這場涉及人員之多、相對持續時間較長的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於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
  • 這可能是最全的諾蘭追劇指南 從敘事結構到劇本創作全解析
    除了通過非線性敘事的劇本結構,講述關於道德、精神及科幻等題材故事,他也始終堅持創作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劇本,使觀眾既能被他新穎的概念吸引,又能投入到複雜的情節之中。我觀看了諾蘭的所有電影以及部分採訪,大概了解了諾蘭的編劇方法,現在就一窺他創作時的所思所想吧。
  • 兩部全球現象級電影——《戰狼2》與《敦刻爾克》比較談
    在二戰初期,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英國政府實施「發電機行動」,從被納粹德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四十餘萬英法聯軍中,將338226人撤回英國,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大撤退的偉大奇蹟。諾蘭表示,他的《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一個逃生的故事,歸根結底是一部懸念電影」。在全片106分鐘裡,《敦刻爾克》沒有呈現戰爭的流血場面。
  • 諾蘭首次現身坎城,帶來一部未修復版的修復神作
    諾蘭:在我剛開始拍攝大片廠影片時,一個比較常見的觀念是,你必須擁有一個龐大的第二攝製組,也就是另一個導演,拍攝場景,最終會放在電影中。諾蘭:[記憶碎片]的敘事結構,常常被稱為是非線性敘事,並非如此,其實它非常線性,只不過它是倒著的。因此不能少掉任何一場戲,也不能更改戲的順序。
  • 電影《敦刻爾克》火了 印度媒體不高興:怎麼沒我們?
    出人,出騾子——被忽略的「重大貢獻」 《印度時報》23日一篇報導說,諾蘭的新作「其他什麼都好」,就是完全忽略了印度軍人在這場重要戰役中的「重大貢獻」。已知的一個事實是:在這場戰役打響前,來自印度陸軍的4個連隊正在法國服役,其中三個連從敦刻爾克安全撤離,另一個連未能逃離,被德軍俘虜,很多人後來死於戰俘營。這四個連替遠徵法國的英軍提供動物運輸服務。1939年二戰爆發前,英國軍隊就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英軍到達法國後發現仍需要牲口運輸,而當時印度的18支騎兵部隊中僅有兩支剛剛把馬匹換成了坦克。
  • 這場中國版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 比諾蘭的那場更偉大
    當時的情況對於英法聯軍而言,相當於在懸崖邊上:僅僅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只有萬名居民的港口小城作為海上退路,並且,只有通過敦刻爾克,渡過英吉利海峽到達英國,才能讓被圍困的軍隊絕處逢生。海軍部開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徵用船隻,通過廣播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船主們明白撤出軍隊對於拯救國家的意義,紛紛駕駛著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等各種船隻出海,駛往敦刻爾克。
  • 諾蘭不僅能創造夢境,還能讓你感受失憶——淺談獨特的敘事剪輯技巧
    首先,要聊的是一部諾蘭的懸疑神作《記憶碎片》。在影片中,諾蘭用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敘事手法,讓觀眾沉浸體驗了一把失憶之旅。全片被打碎為二十六個記憶片段,其中十三個片段採用正敘,均為黑白影像,剩餘十三個碎片倒敘,彩色影像,頭尾同時穿插敘述,直至匯於故事中心一幕,Lenny手中的黑白的照片逐漸變為彩色。
  • 諾蘭3線敘事戰爭片《敦刻爾克》在線播放資源觀看.關注,回復 046
    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在新電影《敦刻爾克》中,諾蘭在影片開始就以字幕的形式清晰的向大家表明,我又要開始我最愛的多時間多空間交錯花式非線性演繹了。
  • 《敦刻爾克》正式公映 諾蘭新片憑什麼被封「神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曾執導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蝙蝠俠》系列三部曲等優質影片的諾蘭,幾乎每次嘗試新題材都能帶來與眾不同,也因此被不少影迷封為「大神」,此次拍攝《敦刻爾克》也不例外。  《敦刻爾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
  • 獨家盤點大師諾蘭的片,你看過幾部?
    素材來源於網絡克里斯多福諾蘭是英國電影大師,他和希區柯克十分相像,同樣是英國導演,同樣是十分厲害的懸疑大師,而諾蘭的口碑也十分不錯,是小編最喜歡的導演之一,那麼今天小編整理了小編最喜歡的諾蘭電影,記憶碎片內容和片名十分統一,當觀眾看時也有一種自己記憶被打碎的感覺,在經過一番番的解剖中,慢慢地把記憶碎片拼在了一起,成了完整的電影,可以說諾蘭對操控觀影人的思緒很有一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