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位於湖南省南部的祁陽縣與祁東縣交界,兩個縣的關係十分密切,在1952年以前,祁陽與祁東同屬一個縣,都是祁陽縣,換句話說祁東縣是從祁陽縣分出的,而祁東的得名也是因位於祁陽的東部而得名,本文就初步探討祁東從祁陽分出的歷史過程。
1.祁陽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之時,祁陽縣境屬於楚國疆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祁陽屬於長沙郡。西漢時,析出長沙郡南部,設立桂陽、零陵二郡。祁陽屬於零陵郡泉陵侯國。東漢時泉陵侯國被廢為縣,祁陽仍隸屬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祁陽仍隸屬於零陵郡,沒有多大的變動。
隋開皇九年(589),朝廷下令合併州縣。祁陽、永昌二縣並於零陵。唐武德四年(621)恢復祁陽縣,永昌縣也併入祁陽。但不久祁陽縣又被廢。貞觀四年(630)重新恢復祁陽縣,仍屬於永州零陵郡。兩宋時期承襲唐代制度。元代建立後,祁陽屬於永州總管府,明清時期隸屬於永州府。民國建立後,屬于衡陽道,民國二十七年,又設監察道,祁陽屬於第七行政專員督察公署。
2.歷史時期祁陽的行政區劃
祁陽的行政範圍在三國以前,只包括祁山以東的清江流域以及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唐代永昌縣併入後,境域又增加祁水流域以及白水河中下遊地區。此後直至民國時期,祁陽縣的縣域範圍保持長期穩定不變。
祁陽置縣以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被稱為鄉裡。北宋熙寧年間,改鄉裡為都保,元豐年間,又恢復舊稱。元、明、清三代基本沿襲宋代制度。清康熙三十五年增設兩鄉,祁陽共分為16鄉,分別是方廓鄉、上和平鄉、下和平鄉、上文明鄉、下文明鄉、上祁陽鄉、下祁陽鄉、上歸陽鄉、下歸陽鄉、太平鄉、永昌鄉、永隆鄉、普樂鄉、永豐鄉、慶興鄉、新化鄉。康熙三十七年,又改16鄉為16都,嘉慶年間恢復舊名,這種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民國成立後,政府開始鼓勵各地舉辦團防,並以古時的廟、都為範圍,設立團防局。祁陽當時設有108個團,不久又合併為39個團。民國十八年,政府提倡實行地方自治,於是改39個團為6個自治區和39個自治小區。第一區轄:一、二、三、四、五、六、七等7個小區,區公所駐城廂;第二區轄: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等5個小區,區公所駐洪橋;第三區轄:八、九、十、十一、十四等5個小區,區公所駐歸陽;第四區轄:十八至二十四等7個小區,區公所駐白水;第五區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等7個小區,區公所駐文明鋪;第六區轄:二十九至三十六等8個小區,區公所駐老白地市。民國二十三年,實行保甲制。民國二十七年,又廢區存鄉。民國二十八年,祁陽的鄉鎮數量從41個調整到33個,最終精簡合併而成19個鄉鎮,分別是觀橋鄉、三吾鎮、民治鄉、保浯鄉、四治鄉、民有鄉、同文鄉、四靖鄉、金蘭鄉、保麓鄉、潘家鄉、大忠鄉、福泉鄉、文明鄉、景卿鄉、振中鄉、靖炎鄉、歸陽鄉、至昌鄉。
在民國時期,祁陽縣曾有一部分被劃出分置陽明縣。陽明縣的設置與剿匪有關。民國八年,唐淼聚眾進入陽明山,與政府對抗。民國十六年,湖南省政府決定劃出祁陽縣的九牛壩、長吉山、花筵江,零陵縣的羅峒、甘溪源、蔗糖,寧遠縣的龍潛、鳳凰、石溪、桐梓,新田縣的馬江源、凌家源,桂陽縣的白水山峒,常寧縣的洋泉五峒等地區設立陽明縣,意圖加強對唐淼部下周文部隊的鎮壓。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派軍隊圍剿周文部,農民軍戰敗,大部分被俘,周文在當地群眾的掩護之下逃走。同年12月,陽明縣被撤銷,改設陽明特區警備營,民國二十一年,警備營被撤銷,所轄地區歸還原建制。
3.新中國成立後祁陽與祁東的分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仍沿襲民國的建制,下轄6個區,19個鄉鎮。1950年又將6個區析分為13個區,外加城關區,共14個區,下轄鄉鎮178個。1950年10月的土地改革開始後,為了適應形勢需要,一共又增設12個鄉。調整後的祁陽行政區劃為第一區駐觀音灘鎮,轄觀音灘鎮、周塘鄉、富裡鄉等1鎮11鄉;第二區駐大忠橋鎮,轄大忠橋鎮、羅果鄉、白鶴鄉等1鎮11鄉;第三區駐白水鎮,轄白水鎮、火田鄉、護國鄉等1鎮13鄉;第四區駐潘家埠鄉,轄潘家埠鄉、梅溪鄉、樓梯鄉等13鄉;第五區駐歸陽鎮,轄歸陽鎮、高嶺鄉、金盆鄉等1鎮16鄉;第六區駐過水坪,轄牙泉鄉、城山鄉等18鄉;第七區駐洪橋,轄洪橋鎮、溫泉鄉等1鎮12鄉;第八區駐白地市,轄楊柳塘鄉、谷壁塘鄉等13鄉;第九區駐黃土鋪,轄駟馬堂鄉、大馬堂鄉等14鄉;第十區駐蔣家橋,轄龍家亭子鄉、矮子州鄉等13鄉;第十一區駐文明鋪,轄文明鋪鎮、草塘觀鄉等1鎮11鄉;第十二區駐黎家坪,轄黎家坪鄉、六合嶺鄉等14鄉;第十三區駐下馬渡,轄下赤灣鄉、七裡橋鄉等13鄉。此外還設城關區,轄8個居委會。
1952年4月25日,湖南省將祁陽縣第七區、第八區、第九區、第十區的全部和第五區、第六區的大半部分劃出,析置祁東縣,因劃出的部分大部分在祁陽縣的東部,因此得名祁東縣。1952年10月14日,又將風口嶺、鳴遠兩鄉劃歸祁東縣。至此祁陽和祁東正式分治。
4.蓑翁說
由祁陽縣的歷史沿革來看,祁東縣的歷史非常短暫,就連縣名也是來源於祁陽縣,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縣。祁東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內屬於祁陽。因此現在兩縣雖然分屬不同的地級市,即祁東屬于衡陽,祁陽屬於永州,但是兩地的方言、生活習慣、習俗完全相同,而湘桂線和衡柳線更是將兩地緊密連接在一起。歷史上我國的縣級政區一般保持高度穩定,歷經百年乃至千年不變,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多,大縣中析置出新縣也屬於正常現象,如今祁陽縣戶籍人口就達到106萬人,祁東縣戶籍人口達到105萬人。兩縣雖然分置,但在過去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卻保持了高度的縣域認同感。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祁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祁陽縣誌》
2.祁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祁東縣誌》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