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蘇州工業園區以一條昂揚向上的經濟社會發展「曲線」為2020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1月16日,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擴大)會議舉行。2020年,園區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900億元,同比增長約6%;進出口總額920億美元,增長5.6%;實際利用外資19.7億美元(省報統),增長100.6%,創歷史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正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GDP增速相當。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園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複雜的變化,園區聚焦項目建設「一號任務」、科技創新「一號動能」、自貿區建設「一號工程」,全力以赴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主要經濟指標呈現「低開高走、持續向好、逆勢上揚」態勢。在全國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評選中,園區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全球化創業方向示範基地的區域。
緊抓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園區轉型創新的步伐全面提速。2020年,園區新引進科技創新項目1086個,其中新興產業佔比82%;全年認定國家高企744家,有效期內國家高企1837家,增長31%;13家企業上榜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榜單,佔全省一半;2630家企業入庫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較去年翻番。外貿規模、增速繼續領跑全市,佔全省外貿增量的70%,離岸貿易企業數量增長23%。其中,新增註冊外資35.2億美元,增長81.4%;新設外資項目295個、增資項目142個,新興產業佔比70%以上。
以開放賦能,園區高質量完成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任務。一年間,園區在全國首創「10+N」產業用地出讓模式,率先試點土地用途綜合利用;實施政務營商環境六大工程,開展「數字政府」頂層設計,迭代升級「一網通辦」平臺,企業開辦一窗受理壓縮至1個工作日,「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平均辦理時限比國家承諾時限減少15個工作日;頒發省內首張外商獨資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辦學許可證,在16個高頻領域探索行業綜合準營改革;國內首創多元參與政務服務下沉「融驛站」模式,完善「最後一米」基層政務服務體系。同時,積極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園區位列長三角營商環境發展水平園區類第一名。其中,蘇州自貿片區建設成果豐碩,年度80項創新任務、182項工作任務全部實施,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案例66項,「首創率」60%以上。
2020年,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慧產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總產值達2494億元,增長22.9%。其中,生物醫藥創新成果倍增,產值突破千億元,集聚相關企業近1700家,累計一類新藥臨床批件280個、上市銷售新藥9款。集成電路產業產值達400億元,增長11%,13家企業入選蘇州市優秀集成電路企業20強,全市佔比近七成,國內半導體MEMS十強企業一半來自園區。新增上市企業12家(含已過會),佔全市近1/3。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4.5%;企業研發投入達186億元,增長29%;新認定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5家,佔全市40%。
在抓民生補短板方面,園區加快推進金雞湖隧道、獨墅湖第二通道、星湖街隧道等重大工程,竣工啟用了東沙湖實驗中學、金雞湖學校蘇桐路校區等9所新學校。此外,獨墅湖醫院、兆佳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斜塘區域養老中心、水坊路鄰裡中心、龍湖星湖天街也建成投用,北部市民中心工程完工,全力打造居民「家門口的幸福」。(蘇報融媒記者 董捷 通訊員 陳雨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