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新譯科技、單向空間共同舉辦的「第二屆譯想論壇(2019)」,以「翻譯和我們的時代」為主題,就非虛構寫作、文學寫作、出版與翻譯、字幕翻譯、AI翻譯五個分議題進行五場對話,共同探討翻譯事業的發展方向。本次推送的是第五場活動「譯論五丨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翻譯?」的現場內容報導。
「譯論五丨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翻譯?」現場。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徐悅東 實習生 李穎
「我曾經在比利時留學過幾年,那個地方是講荷蘭語的。雖然我們上課用英語,但學校通知都用荷蘭語,我當時第一次使用谷歌來翻譯,它翻譯得非常準確,讓我感到很震撼。」科幻作家寶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闡述了機器翻譯的「奇妙」之處。
科幻作家寶樹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在機器翻譯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那麼,人工智慧在翻譯領域有什麼突破?它對我們的社會有怎樣的影響?5月14日,在由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共同舉辦的第二屆譯想論壇的譯論五上,寶樹、劉剛與劉勁松就「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翻譯」這一議題展開了探討。
在人工智慧面前,
我們不需妄自菲薄
現在有很多人害怕被人工智慧搶走飯碗,從去年開始,華爾街有越來越多的分析師辭職,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即將被人工智慧取代。在翻譯界,這種恐慌更是普遍,劉勁松說經常有人問他一個問題——「劉老師,我是做翻譯的,現在我的工作是不是保不住了呢?」甚至還有大學教師告訴他,教育部建議明年取消英語專業,由於對人工智慧的恐慌,現在很多學生都轉專業了。
其實人工智慧不是本身厲害,而是背後的專家厲害,它的翻譯基於專家翻譯的語料庫。劉勁松舉了自己的例子來說明專家的厲害之處——他以前想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研究生,一位老師送給他兩句話:文學是讀不完的書,語言學是讀不懂的書。
劉勁松認為,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大家如果不自己去學習新東西,很快就會落伍,被時代的巨浪淘汰。事實上,我們應該去了解人工智慧的優勢與劣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過於迷信。在了解人工智慧的缺陷之後,我們就可以專攻它的缺陷,形成自己的優勢。
另一個擔憂是人工智慧搜集大量的個人信息,將人置於監控之下。劉勁松認為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就看人如何使用它。如果人使用了有利的一面,比如用來分析一個病人的肺部陰影,就可以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畢竟人工智慧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0%以上,而一個醫生的診斷一般只有70%的準確率。雖然壞人也可以利用它去做一些缺德的事情,但技術本身是無害的,就像原子彈一樣,原子彈對中國來說非常關鍵,但我們不一定要使用它。
人工智慧怎樣做翻譯?
人工智慧這個詞是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50年代美蘇爭霸時期,一批美國情報局的人找到許多科學家,希望能夠製作出一個系統來獲取翻譯情報,這個系統就叫做機器翻譯。當時有很多語言學家加入到團隊裡,把語法規則教給機器,讓機器學習後進行翻譯。
1966年,因為機器翻譯得不準,CIA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簡稱)
提交了證明這個項目沒有意義的報告,停止對該項目的資助。因為要解決機器翻譯的問題,這份報告促使了計算語言學的誕生。到八十、九十年代,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一批美國專家從政府進入到IBM公司繼續研究,他們通過數學統計的方式來研究。比如「我想吃飯」這句話,「吃」和「飯」搭配的概率比較高,機器就會記住這個搭配。
從2010年開始,我們終於有了雲計算、雲平臺和雲存儲,大數據和CPU的進化版GPU也出現了,電腦的計算能力和可視化能力大大提升。基於這些技術,2016年,谷歌翻譯應用了最新的神經網絡模式,在關鍵算法——詞向量上有了突破。這時候谷歌的翻譯水平已經與一般人差不多了,它可以根據上下文來調整翻譯,在「信達雅」中「信」和「達」都做得很好,只是「雅」還沒有達到。
人工智慧的語料庫加上神經網絡,再有背後的算法工程師助力,人工智慧的翻譯水平會越來越高。劉勁松說他在做翻譯時會有計算機沒有學到的地方,這時可以靠算法工程師和擴展語料庫來解決,語料庫方面是吃什麼長什麼,它跟一個嬰兒一樣,想讓它翻譯得好就要餵它吃好東西。
想像中的人工智慧,
與人工智慧的想像力
在被問到讀過的寫人工智慧最好的科幻小說時,寶樹回答了阿西莫夫的《最後的問題》,這部1956年出版的小說預言了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問答系統、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終端的出現。它從電腦萌芽的時候開始講述了一個輝煌壯麗故事,人問計算機AC說,如果這個宇宙會發生熱寂,宇宙的熵會越來越高,會越來越混亂無序,怎樣才能大幅度降低總熵,這個AC說:「數據不足,無法作答。」
《最後的問題》,作者:阿西莫夫,譯者:李偉才,出版社:山邊社,1987年。
過了一百年又一百年,人類問了AC很多次同樣的問題,怎樣才能把宇宙的熱氣逆轉過來,讓宇宙重新活過來?AC都無法回答。到了人類實現了永生的時候,心靈已經能與肉體分離,所有心靈和AC也就是整個宇宙融合在了一起,人類問AC這個問題時,它仍然無法回答。最後到宇宙快要寂滅的一瞬間,AC終於領悟了這一「最後的問題」的答案,結尾寫道:AC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它完成了最後的工作——逆轉熵,重新創造了這個世界。阿西莫夫把人工智慧的發展和人類歷史、命運結合起來,來了一個所謂的「神改」。
劉勁松則提起了《機器之心》的作者——谷歌技術總監雷·庫茲韋爾,他二十年前就知道最近十年發生的事情,他80%的預測都實現了,還有剩下的20%,可能會在本世紀剩下的80%的時間裡實現。剩下的20%展現的未來是,人不再是生物意義上的人,我們身體裡各種部件都可以通過人工智慧來控制,身體一旦出現異常就會被人工智慧不知不覺地消滅,人的壽命因此大大延長,人腦也可以通過植入晶片來提高記憶力,達到人機合一的狀態。
雖然這樣的社會有些恐怖,但劉勁松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享受到這個技術,比如胳膊斷了,就可以裝一模一樣的,甚至更好的。
《機器之心》,作者:雷·庫茲韋爾,譯者:胡曉姣,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
在人類想像人工智慧的同時,人工智慧自身的想像力也在進化。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寫出博客,由人設定一個場景,人工智慧就可以生成一段文字,把人的設定填進去,現在不少人已經用這個方式來寫作了,一萬字很容易就可以寫出來。抄襲七八本書的人中就有這種情況,用機器抄襲。
對於機器創作的情結其實由來已久。二十年前,有個大牛製作了一個軟體來寫詩,寫出來的詩很先鋒,稍微改一改就可以「以假亂真」。但是詩畢竟還是純文學,不太好做,類型文學就非常套路化,更容易被機器模仿。
例如有一個人的父母被害了,他學了武功去復仇,手刃仇人後抱得美人歸,這是一個很俗套的故事。但是如果說他是去魔法學校學魔法,就變成了《哈利·波特》,還可以改成超級英雄的電影。同一個套路改一改,就很可能產生一種很不錯的創意,人工智慧在學習後可以直接寫出一部小說。
雖然這種機器創作的確缺乏了一些想像力,但寶樹相信未來人工智慧可以進化得更好。劉勁松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舉了「一帶一路」翻譯的例子,現在的人工智慧無法翻譯它,因為這需要想像力。但人工智慧的優勢是極強的學習能力,它總有一天能學會這其中的竅門。
作者:新京報記者 徐悅東 實習生 李穎
編輯:西西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