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句「記得住鄉愁」,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
中國傳統社會的根基在鄉村,鄉土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層面。古村落是人類邁向工業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文化遺存,是鄉土中國的重要象徵。馮驥才曾表示,古村落文化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堪稱中國文化中的萬裡長城。然而在快速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據統計,2000年至2010年間,中國自然村落從360萬銳減到270萬,平均每年消失9萬個村落。這意味著每天就有200個村落連同在村落中紮根、成長、傳承的文化與文化資源在流失。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以數位化手段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當前,國內外博物館、圖書館及檔案館等掀起了一股搶救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國家民族乃至人類共同記憶的熱潮,而數位化技術、3D技術、圖像捕獲與計算技術、交互技術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則為文化記憶的傳承插上了「數字翅膀」,數字遺產及數字記憶的開發者、傳播者成為記憶傳承領域的「弄潮兒」。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記得住鄉愁」的重要指示精神,浙江省台州市檔案部門自2013年啟動古村落建檔工作以來,努力挖掘古村落歷史文化遺存、留住古村落風貌記憶,並與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合作,探索了一套基於檔案資源主動建設與深度開發來構建古村落數字記憶的理論與方法,走出了一條古村落數位化保護的新路子,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正日益凸顯。
以「記得住鄉愁」為己任
台州共有近3000個行政村,其中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有75個,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的有52個;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有3個,列入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的有12個。保護古村落,就是留住鄉愁。2013年9月,台州市檔案局(館)利用檔案編輯出版了《台州古村落》一書,圖文並茂地記述了台州65個代表性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該書榮獲台州市第七屆文化曙光獎和浙江省檔案系統編研成果一等獎。2018年12月,台州市檔案局(館)出版了《台州古村落》的姊妹篇《台州新農村》,對75個村落歷史文化情況進行了收錄。兩書不僅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台州農村的發展變化,也為全市農村檔案資料庫建設積累了資料。
此外,台州市檔案局(館)於2013年組織開展了「台州歷史文化村落建檔及開發利用」研究工作,為建檔實踐提供指導。浙江省檔案局於2016年採納了台州做法,與浙江省農辦、省住建部門聯合開展了「千村檔案」資料庫建設,迄今已完成全省所有歷史文化古村落建檔工作,全面盤清了歷史文化村落的家底,記錄了各類村落的多樣性原生態信息,構建了「一村一檔」、豐富完整的「古村落資料庫」。
讓「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
2016年,台州市檔案局(館)與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合作開展的「台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建設研究」課題獲得了國家檔案局科技立項。課題得到了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市政府撥出專項經費用於研究工作。課題以台州古村落為對象,以古村落檔案資源主動建設與深度開發為基礎,充分利用多種數位技術手段進行資源採集、加工、組織、開發利用和創意呈現,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古村落數字記憶建設理念、方法和技術應用,並以高遷古村為例對上述路徑進行落地應用。經過3年多的深入研究,該課題於2019年4月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
課題提出了「台州古村落」數字記憶總體規劃方案,包括「前站後庫」(「前站」指專題網站,「後庫」即數字檔案資源庫)的總體框架結構,古村落數字檔案資源建設的流程、方法與工具,古村落數字檔案資源庫構建方案,古村落網站設計與呈現指南,古村落數字創意產品開發指南;制定了古村落口述檔案、照片檔案、文獻等的定製化元數據方案,古村落人物、位置、時間、事件等命名規範,資料庫規範,智慧財產權規範及相關協議等規範文件;建設了「記·憶高遷」網站,採集了246GB數字檔案資源,實現了面向內容的語義組織,開發了古村落實體庫、本體網絡及可視化應用。
國家檔案局相關領導在課題驗收會上指出:「台州古村落數字記憶項目在檔案採集整理、加工研究、展示傳播方面實現了跨越,突破了傳統檔案架構,為數字時代整合各種資源進行村落文化保護提供了優秀樣本,對於高遷、台州、浙江,甚至全國古村落記憶的構建,古村落文化的傳承,都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檔案局局長劉芸在驗收會上表示:「浙江開展的『千村檔案』工作,吸收和借鑑了台州古村落課題的方法和理念。古村落保護不僅是對房子的保護,更是對文化的保護,需要我們主動建檔,通過數字記憶永遠傳承下去。課題的成果給浙江檔案工作加強數字檔案資源建設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維」。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對課題成果批示指出「課題成果論證了數位化保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對文物部門和古村落所在地的採用具有指導意義」。此外,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中國文聯副主席陳建文對課題成果批示指出「課題成果對傳統的村落保護方法是一種有益補充,可以為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為當代中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利用價值」。
為了進一步推廣該課題成果,台州市檔案局(館)以高遷古村數字記憶建設為模板,於2018年12月啟動台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平臺一期項目。該項目由台州學院負責實施,需要完成黃巖區潮濟村、臨海市嶺根村、玉環市東沙村、天台縣張思村、三門縣東屏村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數字記憶網站及資源庫建設等工作。台州市檔案局(館)在國家檔案局課題以及第一批項目拓展經驗的基礎上,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編印了《台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建設工作指南》,為即將啟動的第二批古村落數字記憶項目及後續項目提供了標準和規範。
令「記得住鄉愁」有法可依
近幾年,台州市對傳統村落、傳統建築的保護、利用及建檔工作非常重視。2016年4月,台州市啟動了《台州市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起草工作。在《條例》徵求意見階段,台州市檔案局(館)向市人大陳述了在傳統村落檔案建設方面的工作並提出建議。市人大高度重視,在《條例》中加入了傳統村落建檔工作的內容,其中第十四條指出:「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傳統村落檔案、傳統建築檔案,並以電子數據形式向同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備份」。該《條例》於2018年12月14日由台州市人大常委會頒布,並於2019年3月1日施行。該《條例》的出臺不僅為傳統村落建檔提供了法規依據,還將極大豐富傳統村落及傳統建築檔案資源。
引「記得住鄉愁」走進公眾
為配合國家檔案局、浙江省檔案局做好2020年國際檔案日「檔案見證小康路、聚焦扶貧決勝期」主題宣傳活動,引領民眾了解古村落並參與保護古村落,台州市檔案局與台州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聯合舉辦了「檔案代言古村落視頻(徵文)比賽」活動。
啟動儀式在仙居縣高遷古村舉行,全市9個縣(市、區)9個村也同步啟動。此次活動是市縣聯動、部門聯動及與新媒體合作的一次全新嘗試,也是台州市檔案局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開展古村落數字記憶項目建設成果的有效應用。啟動儀式的線上首播吸引了超20萬人次在線觀看,報名參賽作品達100餘件,參與網絡投票古村落代言作品人數達5萬人次。
使「記得住鄉愁」發揮效益
國家檔案局課題組的古村落數字記憶成果成為高遷古村宣傳推廣的金名片,為其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為這座千年古村的保護與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使其煥發了新活力。
課題組建設的「記·憶高遷 爰得我所」古村落數字記憶網站成為高遷古村旅遊資源外宣的有力平臺。2019年底,「鄉賢回歸 文化興村——高遷古村鄉村旅遊聯合開發項目籤約儀式」在仙居高遷啟動,推出了「人在仙居 心隨高遷」的高遷古院院主全球招募活動。該活動獲得了人民網、中新社、浙江日報社等主流媒體報導。高遷村負責人表示,藉助系列推廣活動,高遷村每天遊人如織,遊客量比以前增加了二三成。
另外,隨著課題成果的宣傳推廣,高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開發利用工作進程進一步加快,高遷村基礎設施建設、古建築修繕保護及打造水系景觀帶等工作加快推進。白塔鎮以高遷村為輻射源,打造「生態發展型旅遊養生名鎮」,結合臺灣農民創業園綜合體提檔升級,打造一批農旅、文旅結合項目,擴容後的景區遊客承載量已翻兩番。隨著課題成果的深入應用和宣傳推廣,更多古村落走進公眾視線,不少民眾親臨「打卡」,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十三五」期間,台州市已順利完成6個古村落數字記憶項目的建設任務。「十四五」期間,台州市計劃完成20個國家傳統村落的數字記憶項目建設,為「記得住鄉愁」作出檔案部門的貢獻。
原載於《中國檔案報》2020年9月17日 總第3578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