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正和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一提
網際網路金融大家就聊跑路,有家P2P公司很聰明,它從創業初期就不冒進,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在行業管理辦法出來之前就調整其產品形態,使其相對合規。
這家公司創始人郭宇航在接受正和島智庫訪談時表示:行業獲得合法認可後,意味著我們不再是沒有親爹親媽的孤兒,但繼續用網際網路思維去做網際網路金融的話,一定會死得很難看,剩者為王,只有活下來的人才有話語權。
談及行業未來,他認為: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小微,還有網際網路化相對滯後的保險領域,以及中國公民的海外金融資產配置,都未被完全開發,這些領域都大有可為,甚至有爆發可能。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供稿:蔚藍方法100(ID:weilan_100)
口述:點融網創始人兼聯合CEO郭宇航
這是網際網路的魅力,它能使草根的夢想得以實現
中國的金融很不可愛,它非常不親和,很多需要金融服務的人,他們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從借款方來講,有些急需用錢信用又不差的人,就因為他們沒有不動產,沒有一個跟銀行長期穩定的交易記錄,出於風控的考慮銀行無法為他們服務。從出資人來講,市場上很多理財產品的門檻,包括信託的門檻很高,使得很多有幾十萬、甚至幾千塊錢存款的老百姓(603883,股吧),沒有投資渠道。
在這個背景下,2011年我去美國看到了Lending Club(P2P模式鼻祖)的整個運營模式,發現了用技術改變金融的巨大可能性。我邀請了當時還在Lending Club的技術負責人蘇海德先生回國,和我一起創辦了點融網。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用技術的方式,降低金融運營的成本,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他應該享受的金融服務。
餘額寶上線給老百姓投資、借貸打開了一扇窗,P2P則給了他們更多的可能。在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這種技術平臺的前提下,借款人和出資人很難對接,成本太高,無法找到。有了網際網路之後,這樣的一種雙向普惠就能實現了。
我不敢說完全覆蓋中國的金融行業現狀,但是P2P就是讓擁有少額現金的人和需要少額現金的人通過平臺對接,實現共贏。眾籌也一樣,上千萬人,每個人募得幾元錢然後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網際網路的魅力,它能使草根的夢想得以實現。我一直有創業的想法,也嘗試過很多次創業,但這次我是第一次離開律師事務所全身心投入。我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方向,就是世界上領先的技術和中國巨大的金融市場之間一定會有結合點,一定有可為之處。也許我們今天創辦點融網,就是在金融行業裡面找到了這個結合點。我希望運用科技的力量,能夠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為一些被主流金融機構所忽視的長尾市場去服務。創業是九死一生的事兒,我甚至想過,即便是點融網沒有成功,但有了技術的支撐,我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裡一定還能找到新的結合點。
用網際網路思維去做網際網路金融的話,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相比常規的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金融有其行業特殊性。
一是交易周期相對較長。比如電商,交易雙方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七天的退貨期過去之後,好,大家兩清!金融是從放出去錢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交易,其信貸周期有可能長達一、兩年,直到最後一筆錢連本帶息還回來之後,這個交易才算完。所以金融行業不能一味地按照極致、口碑、快這種網際網路思維來做,盲目地追求規模。同行業當年衝得很猛的那些公司,現在可能已經銷聲匿跡了。金融比的是你能活多久,而不是你能跑多快。剩者為王,用網際網路思維去做網際網路金融的話,一定會死得很難看。在這方面,我在金融法律師這個行業的從業經驗,以及相對比較保守的風格,也使得點融網在早期發展的時候還是比較謹慎。
第二,是其政治敏感性。我們創業差不多四年時間,終於等來了政府的最終、合法的一個認證,說網貸是一個被監管部門認證許可的一個行業。在拿到這個認證的過程中,我不太像一般的創業者去做比較天馬行空,比較顛覆的事。中國是一個強調政治的社會,我的母校是華東政法大學,政法,政治在先。中國甚至全球很多時候在新的領域,法律往往是缺失的,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敏感地了解政策的導向,知道未來中國五到十年內發展的方向,它缺什麼,政府希望你去做什麼,而不是說憑一己喜好,去盲目做一些嘗試。金融行業尤其是一個政治敏感性非常高的行業。所以我們在創業初期就主動和監管部門進行溝通,進行了網際網路金融的理論實踐研究,然後我們把這個課題形成報告,在2014年出書發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及時地把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一些規律和信息傳遞給了監管者,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行業。不是說等法律出臺之後再去適應它,而是我們很早就知道了未來這個行業可能的發展方向,比如小額、分散,然後不要去做一些資金池,不要去涉及類似證券化的產品,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通過與監管部門的頻繁溝通,我們已經把產品調整到今天相對合規的這麼一種狀態,所以最終可能我們勝出的機率會大一些。
把金融規模做大是每個金融從事人士心裡的魔鬼
2016年8月,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多方博弈的一個最終結果,這當中既有監管者的想法,也有從業者的聲音。由於系列金融風險事件的爆發,實際上最高層對於暫行辦法的出臺予以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夠正本清源,給予這個行業正常、良性的發展空間。暫行辦法的最大意義,首先是讓這個行業有了準生證,這個行業不再是一個不合法的三無產品。當然它還是有一些其他的影響,比如說這次為了能夠比較好的掌控未來的事後管理,設定了所謂的投資上限,這個門檻實際上對於現有的存量造成非常大的衝擊。P2P誕生的一開始它就很難堅持做小微,因為做小微的成本高,不管銀行還是民間借貸都是一樣的,同樣有一個億的資金,一定是希望管理的對象越少越好,單一投的金額越大越好。所以把金融規模做大是每個金融從事人士心裡的魔鬼,希望把規模做大,希望有規模效應,希望能夠掙更多的錢,在這個過程中存量的影響會非常大。
正因為中國整個金融體制的不發達,使得它的想像空間更為廣闊
就金融行業來講,中美存在巨大差異,美國有多年積累形成的一個成熟的徵信體系,信用環境,包括違約成本在內的方方面面他們都有嚴格的法律,這讓違約成本變得很高。中國則欠缺這樣成熟的基礎設施,實際上操作起來會非常辛苦。但正因為中國整個金融體制的不發達,使得它的想像空間更為廣闊。比如個人信息採集方面,我們的緯度會更完整。比如說在美國,你是不能夠以性別、種族、膚色、年齡這些理由去評估一個人的信用,並以此為理由拒絕其貸款申請,但在中國沒有這樣的法律。實際上我們從信息採集方面,可能自由發揮地餘地比美國更大。我們有一些中國獨特的風控方式,尤其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方面,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似乎更喜歡把時間花在小屏幕上,在這種情況下,手機移動端終端保留了大量豐富的數據,能夠幫助我們來識別一個人的行為軌跡,日常消費習慣,甚至在經其本人允許的情況下,他的一些通訊記錄都可以被合法運用到我們的風控模型中去。
點融網這四年下來,隨著放款量、交易量不斷提升,風險模型也在快速迭代。我覺得天下沒有所謂完美的風控模型,它一定是一個快速迭代的過程。一開始我們請來的專業風控人士基本上還是來自銀行,沿襲了銀行的一整套風控標準,但我們會疊加一些緯度,比如說用戶經常使用電腦上網的物理地址,他所在的區域,包括他的上網習慣,這些我們採集到之後,會做一些風控模型的早期假設。通過這幾年的運行,我們也在不斷修正這些假設,比如說搜索習慣裡面經常會出現信用卡套現,這樣的人一定屬於高風險人群。我們會用一些多緯度的數據,去假設信用高低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一定要經過大量的實際驗證。比如說芝麻信用分750,700分的人,是不是他們的違約成本或者違約機率就一定會低呢?其實未必,我們跟芝麻信用的合作,就是為了尋求多維度、新的風控模型,它需要通過一線放貸機構無數的樣本才能夠驗證出來,你信用分高的人是不是信用就一定好。
包括這次剛剛從矽谷回來,我們發現美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它們的一些新的應用趨勢,比如說它們有一家公司,就在研究你在電商平臺上買不同的產品,會不會反映你的信用水平,這是非常前沿的一個課題。中國還是缺乏比較先進的金融科技理念,但中國有大量的數據實證機會,讓你來驗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跟矽谷之間聯手,用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通過中國市場上海量的數據驗證,能夠真正形成脫離傳統金融交易屬性的數據,來做風險判斷的這麼一種模式,這個方向一定是對的。
P2P風口已過,三大領域值得深挖
P2P這個風口差不多已經過去了。網貸細則出臺之後,創業門檻已經非常高了,尤其是資金端的募集,包括獲客成本,已經是當年我們創業的十倍以上了。
這樣一種情況下,我覺得未經完全開發的領域是值得去嘗試的,比如交易金額小到一千、兩千,三四五線城市所需要的這種小微金融服務還是一個相對大的藍海。過去半年我們看到了幾十家創業公司在這個領域出現,有些公司已經跑得很前面了,但他們還沒有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再比如85後,90後這些年輕人群,他們的消費透支其實連銀行信用卡的標準都達不到,在美國有專門針對這類人群的貸款,叫Payday loans,發薪日貸款,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也開始蓬勃興起了,可能還有一點的時間窗口;還有網際網路保險,在銀、證、保這三個傳統的金融領域裡面,保險的市場化程度和它跟網際網路結合的程度,其實是相對滯後的。在網際網路保險領域裡面有中安保險,它們是最早的一個以網際網路保險為主打的公司,現在估值已經遠超80億美金;還有一些領域,目前受制於現在的政策法律環境,但在未來會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比如說中國公民的海外資產配置,一旦法律政策能夠予以鬆動,這方面的需求是巨大的,可以爆發出來,甚至於養十家上市公司都沒有問題。現在在美國上市的諾亞,它做超高淨值的人群資產配置服務,也只不過佔到1%的市場服務,還有一家巨派,差不多0.5%的市場份額,它也上市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藍海市場未來有巨大的機會。在中國的投資服務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關於區塊鏈,要讓它能夠被政府所認可,不妨先從金融的安全性著手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的、無需信任積累的信用建立範式。區塊鏈技術本質是去中心化且寓於分布式結構的數據存儲、傳輸和證明的方法,用數據區塊(Block)取代了目前網際網路對中心伺服器的依賴,使得所有數據變更或者交易項目都記錄在一個雲系統之上,像一個資料庫帳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
當比特幣在中國非常流行的時候,我們自己內部有個判斷,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裡面,要去顛覆一個主權貨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區塊鏈現在以一個全新的底層技術,它跟比特幣概念要做一個切割,在中國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機會。
區塊鏈本身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甚至可以跨過國界來運行的一套體系。作為一個創業企業來說,我們並沒有停留在過多地去研究概念。在一些供應鏈的金融服務過程中,點融做了一個實證的研究,可能在未來核心企業和它的上下遊企業之間的借貸中,運用一些區塊鏈的技術來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在公益方面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在公益捐贈領域,錢的來源、走向,怎麼使用,怎麼向社會公示,如果用區塊鏈的方式,它的可信度會更高,甚至於強過知名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報告,我覺得這些是它的一個應用場景和範圍。在中國,在金融領域裡面談區塊鏈,要讓它能夠被政府所認可的話,我倒是建議先從金融的安全性著手,運用區塊鏈技術,能夠用自動化的方式,來監控每一個平臺的交易數據、資金流向和違約情況,這樣的一種方式,能大大地降低監管成本。
很多東西是錢買不來的,風投最怕的是,你錢燒完之前,經驗沒學到
從初創期的勇於創新,到成熟期的相對穩健,到後期可能就會相對保守,因為規模大了,要防範風險更多於創新,我覺得不管是傳統行業還是網際網路行業,這種規律是一以概之的。
點融現在已經有2800個員工了,大概上百億的交易量,在這種規模情況下,我們請來了很多傳統金融機構的一些高管,他們的加入使得我們整個公司越來越像一家金融機構,其實就是更多的防範風險,幫助投資人能夠過濾掉風險保護投資人權益。在創新方面,確實跟四年前剛剛起步的時候不同,我們會去權衡現有的風險和未來可能獲得的收益之間的一個關聯價值。
我自己還是對新生、進取、創新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技術改變金融的一些案例和想法。在現有的點融體系裡面,有些不宜在公司內部去做,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到大局,影響到公司的一個平穩發展,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家專門投資金融科技公司的垂直領域的早期基金,有好團隊、好想法、好技術,他們需要比如包括人力配備上的資源,因為走過早期的這條路之後,點融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導作用。
這裡面的資金很多是來自於社會募集,包括很多網際網路金融領域裡的知名企業都是我們這個基金的LP,他們的行業經驗的注入,也能夠幫助這些初創企業,未來不管是正常發展,甚至於將來的退出,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可能性。P2P實際上是C2C的,現在做的網際網路金融產業基金是B2B,實際上都是在做一件事,就是普惠金融,只是說它的對象不一樣。
在金融科技領域裡面,大家都叫金融科技公司,但你的科技含量有多高,你的門檻在哪裡,你的護城河有多深,這些都是我們投資人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我覺得科技屬性還是我們比較關注的一個要點,你的這個技術的壁壘有多高,你在應用層面的落地性和本地化能夠做得有多快,同時客戶的需求是不是剛需,是不是能夠給你提供巨大的,有想像空間的這麼一個市場。
我們在早期看項目的時候,肯定還只能夠看團隊組合、技術來源,和這個市場上現在有沒有巨無霸擋在前面,從P2P當年的整個投資進程來看,早期湧現出幾百家拿到風投的公司,它都是看到了行業的巨大可能性,從那個時點來看,技術性就沒那麼凸顯,更多的是說你有多快去樹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金融,公信力很重要,你從無到有能夠建立起一個讓客戶記住,願意相信的品牌,這個可能是早期的一個亮點。這點能夠做到的話,可能就能源源不斷地融資,而且這是個良性循環,我們B輪拿到了老虎基金,C輪拿到了渣打,整個在市場上和在客戶中的公信力被大大提升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品牌是我們巨大的無形資產價值。
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要做一個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企業的話,我們還是強調你的技術累積,技術在應用場景裡面的靈活性,和技術服務效率,這個是內功。我們所選擇投資的標的公司,通常在這個行業裡面不再是一個小白,而是在多重金融機構有相當長的累積之後,帶著新的模式出來創業,這樣的團隊我們非常願意投。很多東西是錢買不來的,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家做在線B2B貸款的團隊,他們已經在一個大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累積了非常多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這些平臺花十億甚至百億的投入,交了學費才學到的,他們把這個應用場景搬到更廣闊的範圍裡面去,說服力就很強,實際上風投最怕投錯的是說,你錢燒完之前,經驗沒學到。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正和島
(責任編輯:李治華 H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