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松川精密電子建設項目在寶山全面開工;地處松江的廣達集團也正緊鑼密鼓地建設新廠房……統計顯示:僅去年,臺商在滬投資合同項目就有441家,合同投資額達22億美元;截至目前,臺商在滬投資項目累計已達5961家,合同投資額逾146億美元。
隨著上海產業發展方向的調整,臺資正逐漸向以IT、IC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和以金融、物流為標誌的現代服務業集聚。上海,臺商投資首選地之一
近年來,臺商在滬投資從無到有、從有到「優」。12年前,臺尚食品公司投資50萬美元、較早地落戶於上海閔行。當時,公司佔地僅4畝多,員工不過20多人,銷售額也只有近百萬元。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公司已數次增資,其中老廠總投資已超過1000萬美元,日前又投資9000多萬美元興建臺振食品公司。
除食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外,近年來臺商在電子產業領域的投資也有「大手筆」。2000年,廣達集團在松江投資1.7億美元建廠。作為世界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商,投入生產第二年便出口創匯9.8億美元,居全市首位。去年,公司出口創匯已攀至128億美元。以電腦、手機等為主營產品的英業達集團在滬企業去年出口創匯也達到45.6億美元,位居全市前列……
此外,新普科技、震旦集團等一大批先後來到上海發展的臺資企業也都取得了喜人業績。據臺灣方面統計資料顯示,排名前10位的大陸臺資企業中,落戶上海的就有4家。在臺商們看來,上海法律法規健全且執法嚴格,辦事公開公平公正;信息多、人才多,是投資發展的首選地之一。
創業發展有保障
臺商在上海發展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因素外,也離不開這座城市為他們營造的良好環境。
去年11月,本市成立臺胞接待服務中心,為臺商、臺胞解決法律問題,提供各類幫助。在大陸經商十餘年的臺商王先生與某箱包廠籤訂合作協議,約定投資後每年享受固定收益。但箱包廠連年虧損,拖欠王先生累計24.2萬餘美元。王先生一紙訴狀告進法院,同時也向臺胞接待服務中心反映了困境。求助信發出第二天,王先生便接到回覆:中心承諾將立即與該廠上級單位協調,幫助尋求解決方案。經過協商,2周後該單位終於同意替箱包廠還清債務。王先生為此逢人便誇:「投資上海有保障!」
為解決臺資企業融資問題,去年底大陸推出300億元人民幣專項貸款。目前,上海正在積極推進:一批臺資企業已通過先期初步評審並將於近期獲得首批貸款。
此外,上海還為臺商設立了定點醫院、子女學校等,並對他們的就醫、入學開闢「綠色通道」……一系列周到服務和保障舉措讓臺商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搭上海「巨輪」出海
如今,以自身優勢結合上海發展機遇、進一步參與全球競爭,已成為越來越多臺商應對挑戰的新戰略。
落戶張江的中芯國際,經過5年發展已躋身上海先進位造業「十大品牌」之列。2004年3月,公司在紐約和香港上市,首日便得到融資18億美元。如今,公司已成為繼臺灣「臺積電」和「聯電」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晶片巨頭。
上海提出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重點產業後,不少臺商「聞風而動」:去年4月,大陸第一家臺資人壽保險公司在滬開業;今年初,大陸第一家臺資租賃公司也獲得批准在滬成立。臺資正向著上海「兩個優先」發展的產業轉移和集聚。
與此同時,一批企業總部、研發中心,一批金融企業、物流業辦事處也在上海「安家落戶」。「臺資企業對上海經濟、城市的國際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搭乘上海這艘『巨輪』出海,進一步提升自身實力和能級。」臺商們表示,兩岸菁英論壇、兩岸經貿論壇等重大活動的舉辦也將進一步搭建平臺,兩岸交流合作、尤其是滬臺交流合作的前景一定會更加廣泛。
本報記者 陸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