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的開播,原生家庭又一次被推上熱門話題。
原生家庭的問題似乎永遠討論不完。
那麼,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不完美的她》中的幾位主人公都有著不幸的原生家庭。不幸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影響深遠,她們在人際關係處理中很容易形成三種性格形態:討好型、隔離型、攻擊型。
01用「討好」實現自我保護的「討好型」性格
小女孩穆蓮生,是典型的「討好型」性格。
7歲的蓮生,是個單親孩子,媽媽的男友尚武經常對她施以虐待,把她當作遊戲靶子玩射擊,把她封裝在箱子裡翻滾,甚至把她綁著丟在家裡,打開煤氣和微波爐,蓄意謀殺她。
然而她媽媽明知男友的變態行為,再三退讓妥協,她不僅沒有保護女兒,還成了虐待女兒的幫兇。
小蓮生身上傷痕累累,內心極度失望和恐懼,但她表現得超乎年齡的懂事,懂事得讓人心疼。
媽媽扔下她和男友去約會唱K,她不哭不鬧還反過來安慰媽媽說:只要媽媽開心,我就開心。被密封在箱子裡悶得滿頭大汗,呼吸不暢,當她媽媽打開箱子時她還笑著說:被媽媽找到了,好開心。
整部劇中蓮生是最悲慘的一個,可悲的是,她也是笑得最多的一個。
因為她明白,只有乖巧懂事,「討好」媽媽,才能不被遺棄。她只能用「只要我乖,媽媽就愛我」的內在誓言來自我保護。她的世界完全建立在媽媽對她的認可上,她已經完全丟失了自己。
「討好型」性格的人,用討好來保護自己。所以他們總是笑哈哈的,但他們笑得有多開心,內心可能就有多苦楚。他們主動向別人示好,做任何事情都會替別人考慮,就希望別人都能喜歡自己,他們在人際相處中逐漸失去了自己。
02冷眼看世界的「隔離型」性格
收養蓮生的林緒之,她則是較為典型的「隔離型」性格。
林緒之與蓮生有著相似的背景,也是個童年被媽媽拋棄的孩子。
雖然緒之很幸運,養母視她如己出,她也有著相對好的工作和生活。
但童年的遭遇,讓她自我懷疑,並對自己開啟自我防禦。不管是和相識多年的閨蜜,還是對她疼愛有加的養母之間的相處,她一直都處於緊繃狀。有時養母的一個擁抱,她都會顯得手足無措,甚至帶點神經質的感覺。
因為童年的陰影,林緒之一直有不安全感,她遺失了過去,就像無本之木,所以她對外總是一副冷漠,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漸漸成為了邊緣性人群。
「隔離型」性格的這類人,會把自己隱藏起來,保持遙遠距離,冷眼旁觀世界。他們喜歡過度使用理性和邏輯,不和他人互動,更不願分享心事,幾乎離群索居,很難融入社會和集體。
03過於偏激的「攻擊型」性格
虐待小蓮生的尚武的身上,就有著明顯的「攻擊型」性格。
他雖然有個酒吧,但少有去店裡,經常宅在家打遊戲。他的心理極度扭曲,不喜歡蓮生,就想盡各種方法折磨她,對蓮生媽媽也進行著精神操縱。
「攻擊型」性格人群中較為典型的是小時候被家暴過, 當Ta成為父母后卻成了施暴者。
我身邊就有一位爸爸,他有個剛上幼兒園的可愛女兒,但卻經常打罵孩子。我們時常在半夜聽到他家摔東西和孩子大哭求救的聲音。因為心疼這女孩,幾位鄰居曾一起前去勸阻過,都被他以家務事打發回來,我們甚至報警求助過。
後來據知情鄰居說,這位爸爸小時候也經常被父親家暴,可悲的是曾經的受害者,如今卻成了施暴者。
這類類人,他們在心底裡認同暴力和強權,堅信只有暴力才能幫助他們改變「受虐」的命運。對於他們,善良是虛偽的,憐憫是軟弱的,他們拒絕對愛和溫情這些柔軟情緒的感知力。他們只有無所顧忌地追求目標和權利才能自我滿足。
04無論如何,盡全力打好上帝發的牌
或許你不願相信,原生家庭中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會存儲於潛意識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性格擇選擇定和行為。也許某一天,你會忽然發現自己行為中或多或少藏著父母的影子。
雖然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很大,但我們依舊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誰成為我們的父母,但我們依舊可以選擇去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可以選擇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用自己的成長和愛去彌補那些缺失和遺憾。
我們可以選擇帶著這份覺知,在自我療愈中遇到新的幸福。
並給予我們的孩子嶄新的土壤和環境,讓我們的下一代生長在幸福的原生家庭中,讓孩子在人生的開局,能有一副更好的底牌。
《時生》中東野圭吾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願你能有一手好牌,如若沒有,願你能為自己負責,打好人生這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