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毋庸置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的生活將持續被這幾項技術所影響、所改變。
具體談落地,在家庭場景中,智能家居不可不提。而現今業界一致認為,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最佳入口。這也是本文要說的重點,熊出墨請注意最近發現,給智能音箱加上屏幕,似乎已經成為新的潮流。
12月18日,騰訊發布騰訊叮噹智能屏,該款產品在智能音箱的基礎之上,加入一塊8英寸的顯示屏,這一設計吸引來不少關注。
在此之前,谷歌、亞馬遜、百度、京東,也都推出過相似的產品。那麼,作為騰訊旗下首款帶屏智能音箱,騰訊叮噹智能屏與其他競品相比有何不同?它的出現,對於騰訊來說是否還有著其他更為特殊的意義?
文:彬彬(熊出墨請注意)
不止是智能音箱
經過近兩年的「百箱大戰」,用戶對於智能音箱已經有了大致的認知。
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規模達到2億元,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0億。2017年中國智能音箱銷量為184.8萬臺,預計2018年將出現141%的增長,達到446.25萬臺。
即便如此,中國市場銷量和滲透率仍與國際市場有較大差距,美國約六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智能音箱用戶。因此,未國內增長空間仍十分巨大,中商產業研究院表示,中國智能音箱行業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所有領域都是一樣,真正實力的玩家才能脫穎而出,市面上大多數的智能音箱產品都存在著未被解決的痛點。
一是交互方面,雖然語音識別、語義分析等技術日漸成熟。但單純的語音交互,大部分情況下並不能保證互動的高效率。二是內容方面,智能音箱的用途不僅僅是用於控制家中的其他智能設備,娛樂和信息服務的屬性,要求它還需要有豐富的內容作為支撐。
解決第一個痛點,智能音箱加裝屏幕,實現了語音與視覺、聽覺相結合。解決第二個痛點,廠商多是向內容提供商尋求合作。
騰訊叮噹智能屏,定位AI視聽神器,也是瞄準了這兩大痛點。從廣告片中能夠看到,在家庭場景下,因為有了騰訊叮噹智能屏的加入,家中的電視已經許久沒被打開,質問道為什麼它有最新最熱門的電影和歌曲。掃地機器人則抱怨為什麼要聽它指揮,電腦和Pad也同樣被冷落,用戶的遊戲和視頻通話需求,騰訊叮噹智能屏都能滿足。
有業內人士表示,日常生活中,「視覺信息的比重超過語音信息,智能硬體產品由單模態轉向多模態是必然趨勢」。此外,騰訊叮噹智能屏接入騰訊的內容資源,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
所以,熊出墨請注意認為,作為騰訊叮噹推出的第一款自研智能硬體,騰訊叮噹智能屏所能傳遞的信息絕不止於智能音箱,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載體所呈現出的綜合實力。
數位化助手背後的勢能
騰訊每隔六七年就可能進行一次大的組織架構調整,今年是騰訊成立20周年,其迎來了第三次重大戰略升級,最引人中注意的莫過於新增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這是騰訊發力B端的標誌性舉動。
而在2018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召開前一天,馬化騰照例發出一封公開信,其中明確提到,騰訊非常願意成為各行各業最好的「數位化助手」,讓每一個產業都變身為智慧產業,實現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或許,從騰訊叮噹智能屏我們就能發現騰訊之所以有信心成為數位化助手的原因所在。
自有品牌的硬體產品是騰訊AI應用生態的重要一環。騰訊副總裁鍾翔平表示,騰訊叮噹智能屏完整展現了騰訊叮噹全棧AI技術和資源。與此同時,騰訊雲叮噹等產品還在不斷輸出AI應用解決方案,我們熟知的海信、長虹、咕咚、優必選等品牌,都與騰訊叮噹有著密切的合作。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落地,背後都必須有相應的能力作為支撐。
首先是技術能力。騰訊叮噹,隸屬於CSIG智能平臺產品部。其內部已經組建起語音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別、技能平臺、智能翻譯、終端產品和硬體產品等團隊。
據熊出墨請注意了解,騰訊雲叮噹已經擁有的AI技術包括語音喚醒、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圖像識別、物聯互動等。總結起來,共有四大特點:能力組件化、深度學習、大數據以及雲端部署。
這些開放的AI能力,為騰訊叮噹智能屏和其他智能硬體的正常運作提供最基礎的保障。此外,騰訊的三大實驗室,騰訊AI Lab、騰訊優圖實驗室和微信AI,它們與騰訊雲叮噹協同合作,整合出了一系列完整的AI應用解決方案。
其次是內容資源。騰訊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內容方面的布局不斷完善,視頻、音樂、動漫、新聞等資全面發展。騰訊外部,也有眾多的內容提供方與騰訊達成合作。
目前,騰訊雲叮噹的內容資源已經包括QQ音樂千萬級版權音樂曲庫、豐富有聲讀物,騰訊視頻的視頻資源,貝瓦兒歌、寶寶巴士等兒童教育內容,以及天氣、股票、新聞、星座、賽事等信息服務內容。
對於智能音箱這類對內容支持要求極高的智能硬體來說,軟硬兼修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內容資源。騰訊叮噹智能屏主打的專屬兒童模式,能為小朋友提供小企鵝樂園、貝瓦兒歌、古詩、成語、速算、百科知識問答等等符合兒童娛樂和教育成長的內容,官方將其稱為「AI帶娃神器」。
最後是生態。2018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共生·AI應用」分論壇上,騰訊發布了AI應用生態合作夥伴計劃。通過設備開放平臺和技術開放平臺,騰訊雲叮噹已經在電視、手機、車載、音箱、機器人等多個行業的多個場景中找到合作夥伴。
在設備開放平臺,廠商可以接入騰訊雲叮噹的AI技術,搭載科技服務,賦予設備「感官」和「智慧」。在技能開放平臺,開發者可以自定義或使用已有的模塊,快速創造出各種交互技能。已經落地的產品包括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設備以及智慧機器人等。
熊出墨請注意認為,開放的模式有助於騰訊與其他企業共同促進AI應用生態的繁榮。與此同時,設備、內容、服務、開發者和用戶之間,也將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
寫在最後
騰訊給自己的定位是「數位化助手」,而伴隨數位化進程,移動網際網路主戰場,也正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向產業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正是產業網際網路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12月15日,首屆「騰訊雲+社區開發者大會」召開,騰訊雲副總裁王龍坦言,在上半場,人工智慧的應用算法已經相對成熟。而面對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人工智慧還有極大的提高空間。
但是,得益於提前布局和積極探索,騰訊已經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在產業網際網路已經進行不少拓展。
舉個例子。華星光電的面板質檢工序,騰訊雲與合作夥伴通過IoT平臺採集數據及優圖AI圖像檢測技術,將檢測時間縮短為人工水平的1/100,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7*24小時不間斷的質檢工作,最終使得整個生產周期縮短近40%。
屬於產業網際網路的時代剛剛開始,這也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潛在能量將就此釋放。
歷史車輪不停向前,技術逐漸成熟,生態日趨完善。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與騰訊攜手,共同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熊出墨請注意」,文:彬彬,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證文章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