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周末預售5500萬,零點場224萬,上映第二天零時票房破億……這竟然是一部2D日本動畫電影在本周末創造的成績。
《你的名字。》繼在日本登上影視票房第三的寶座後,12月2日,也開始了在中國電影市場的高調徵程。
近兩年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屢創佳績。2015年上映的
《哆啦A夢:伴我同行》,該片的國內票房達到5.3億元,甚至高於4.15 億元的日本本土票房。
《航海王之黃金城》、《火影忍者:博人傳》以及
《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票房也都破億。
短短兩年時間,日本動畫電影就完成了從小眾到爆款的跨越。在這個現象背後,是這幾部電影的引進方及宣發方,在營銷上前赴後繼的努力。前幾年的日本動畫電影,大多靜悄悄的上線,口碑只能二次元流傳。從
《哆啦A夢:伴我同行》開始,國內發行公司開始嘗試這類電影的整合營銷。
國內市場熱情被點燃後,2016年登陸中國的日本電影呈井噴之勢,到目前引進院線公映的日本電影高達11部,其中9部為動畫電影。而2011年-2015年5年期間引進的日本電影總和僅為6部。
此外,今年8月26日在日本上映的《你的名字。》能在3個多月後就登上內地銀幕也創下紀錄。對比以往的日本動漫批片,《哆啦A夢》隔了一年,
《寄生獸》隔了兩年才來到中國內地。
票房黑馬《你的名字。》在中國的營銷也極具考驗。如何將一部暑期檔便已在日本取得卓越票房成績的熱門影片,推薦給對日本動漫電影還不甚了解的大多數中國觀眾?《三聲》記者在此回顧影片登陸內地院線的營銷要點, 與光線彩條屋CEO易巧一同,來分析《你的名字。》背後的營銷規律。
從懷舊到個性
日漫在中國不乏粉絲,但僅靠這些聚集在幾大二次元視頻平臺的年輕人,無法帶動起電影票房。
自2000年廣電總局頒布《關於加強動畫片引進和播放管理的通知》開始,中國對於日本動畫有著長達10年的限制史。2010年,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日本動畫電影開始謹慎試水國內院線。
前期進入中國的幾部電影票房表現一般。2010年的《漆黑的追蹤者》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日本動畫電影,最終票房僅為937.9萬元,此後5年又有幾部日本動畫電影被引進中國,票房也都不溫不火。
直到2015年5月上映的《哆啦A夢:伴我同行》,最終票房達到5.3億元。不可否認,哆啦A夢這一系列電影在國內有著廣泛受眾基礎,但更重要的是,電影上映前後所做的大規模線上線下營銷才是最重要的推手。
哆啦A夢以及柯南系列日本動畫,在中國都有極高的知名度,因此情感營銷成為這類電影宣傳的主要著力點,如去年上映的上映的《新·大雄的日本誕80生》,內地宣傳方將「一起天真」作為主題,契合了幾代人重返童年的情感需求。
但《你的名字。》導演
新海誠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票房保證」,他一直被觀眾所稱道的,是作品的畫面風格,並沒有真正稱得上長篇電影故事的大作,《秒速五釐米》、
《言葉之庭》等中、短篇的票房最高不過1.5億,而他作為創作者的講述故事能力,也因
《追逐繁星的孩子》,成為被人所詬病的缺陷。
讓這樣一位相對「邊緣」的作者,擔任2016年「東寶夏季電影」的重任,令許多人不解,畢竟新海誠的風格與「恢弘龐大」幾乎完全不搭。
但個性一直是新海誠區別於主流日本動漫電影創作者的關鍵。為《你的名字。》進行人物設計的田中將賀認為,他的作者屬性極強,熱衷的故事風格有別於宮崎駿領銜的吉卜力工作室。
「我的作品裡著重表現的是少男少女的情感,相對適合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時間內看,」新海誠認為,「而宮崎導演的電影,從幼兒園小孩到成人都可以看得很開心。所以我覺得自己不一定會是下一個宮崎駿。」
新海誠認為,比起所謂的年齡差異或者性別差異,他倒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差別才更大」,「在十多歲時的苦惱,如今雖然濃度有所淡化,但仍然會令他憂愁;十多歲時迷戀的事物,如今若是不曾得到,也依然會覺得光彩照人。」
《你的名字。》的作畫監督安藤雅司,更是日本動漫界中極具經驗的前輩,參與過
《千與千尋》、
《幽靈公主》等宮崎駿代表作的製作。在他看來,《你的名字。》是新海誠通過個人天賦以及對動漫的理解,「將他擅長的個人動畫,同傳統的集體動畫結合起來,取了雙方的優勢」,創作出的生涯最佳作品。
聚焦動畫電影的光線彩條屋,早在2015年看到首支預告時,便已對新海誠正在製作的《你的名字。》產生興趣。「國內動漫並沒有形成像美國、日本一樣從漫畫到劇集到電影的規律體系,作品大都沒有形成全民影響力,我們錯過了那個時代,現在需要在短時間形成影響力,必須是自上而下的發展,爆發點一定在電影,這也是彩條屋的切入角度。」易巧談論道,「日本本土動畫電影分成原創電影和劇場版,原創以宮崎駿、細田守等為代表,每年都有的劇場版則是市場的中流砥柱,兩方面我們都在尋求合作,但是高質量的原創電影可能更是我們尋求的重點,這類作品更容易打開市場,但是數量太稀少了。」
新海誠一直堅持原創,畫面風格突出,故事被詬病,但是一旦故事講好,一定超出觀眾預期,爆發出來的能量就不可估量,而電影營銷永遠是期待值的管理。
對熱愛動畫電影的觀眾來說,「新海誠風格」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賣點。易巧認為,動畫最重要的就是風格,而且新海誠的動畫畫面特別美,很適合在大銀幕上呈現。
更關注「路人」觀眾
在二次元界,《你的名字。》內地上映成為一場線下的朝聖與狂歡,這些都是這部電影的明確觀眾,但對於電影宣傳來說,再去主打這些受眾並不會對影片觀眾形成增量。《你的名字。》營銷的重點應該是普通觀影人群,必須打動一二三線所有市場的「路人」觀眾,才可能形成爆款。
這的確是一個難題。1970年開始在日本雜誌上連載的《哆啦A夢》是中國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柯南系列在內地也已經有十幾年的電視播放歷史。而大多數三次元觀眾對於《你的名字。》相對陌生。
營銷方案首先就要考慮,如何要讓觀眾熟悉新海誠的風格特點。「新海誠的作品,最具特點的是風格,美輪美奐;其次是故事內容,永遠在講述年輕男女之間不可得的愛情。」風格和愛情,易巧所說的這兩點,成為營銷的兩個重點方向。
據說,整個方案最先確定的,就是「新海誠導演必須來中國」。這是日本原創動漫導演首次親自來華。臨近上映的11月21日至23日,新海誠導演在北京連續3天參加各類見面活動,不僅邀請張一白、徐崢這樣的重量級導演觀影,還同田曉鵬、梁璇、張春、盧恆宇、李姝潔等國內優秀動畫電影導演進行交流。
此外,新海誠還與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的同學見面,同限定人數的資深粉絲深度交流。這些活動效果明顯,明星導演及國內優秀導演的推薦,能夠覆蓋他們的眾多粉絲群體,而與動畫同學、粉絲的交流,可以利用他們在朋友圈中的「意見領袖」作用,在年輕人當中利用口碑傳播。
第二項方案,就是與一些濾鏡APP聯合推出《你的名字。》同款濾鏡。新海誠在動漫界是以畫面風格而著名,通過濾鏡將上傳的圖片全部加工成電影中的風格,拉近了新海誠唯美畫風與觀眾現實生活的距離。
這是一項完全依靠「自來水」的營銷項目,「前期應該會有很多營銷方案,會投入市場進行檢查,一旦哪個方案收到的反饋好,就會將這個方案進行更大範圍推廣。做營銷,不會想著面面俱到,能鑿透一兩個點就非常好了,」易巧對此評論道,「濾鏡雖然在相關濾鏡APP的首頁推廣,但最重要的途徑還是朋友圈的轉發。不需要大規模的推送,現在也沒人願意看別人強制推送的內容,而是看中創意和互動,它就像是一個好的內容,自己長了腳就會跑。」
導演來華加上唯美濾鏡,讓《你的名字。》在半天時間裡成為刷屏「爆款」,也奠定了其在廣大普通觀眾中的辨識基礎,成功取得單日破億的票房成績。
後續的營銷效果遠超預料。僅僅公布內地海報及檔期,便已在社交媒體引來無數「自來水」的傳播。「自來水」的力量,從2015年的
《大聖歸來》便可見一斑,但科學引導絕非易事。
線上才是「主戰場」
在故事風格上,新海誠受巖井俊二和村上春樹的影響很深。青春少男少女之間的情感、成長中的痛苦,都是他的故事想要表達的。他個人也對青春題材有所偏愛,「自己喜歡的人未必喜歡自己。人的感情並不是對等的有來有往,這才是有趣之處」。由此也奠定了《你的名字。》的目標觀眾:年輕人。
在宣傳之初,團隊已明確這一最廣大的受眾群體,關鍵是如何將信息更有效率、更加精準地傳遞到他們當中。
「《你的名字。》一定以年輕觀眾為主導,那就砍去了絕大部分的戶外廣告計劃。本來線下營銷的硬廣成本比網際網路營銷高出很多,年輕人都是靠網際網路獲取消息,當他們匆匆路過時戶外廣告不僅起不到傳遞信息的效果,甚至會被略過,大家都低頭看手機嘛,」有過《大魚海棠》等項目實踐的易巧,對年輕觀眾的心理有著深刻的洞察。
「現在網際網路不僅能讓年輕觀眾獲取消息,更能獲取有深度的內容。加上濾鏡這樣的『爆款』,可以跟觀眾形成互動。況且,如今超過80%的觀眾都是通過網絡購票,在線上營銷中加入購票渠道,轉化率非常高。」他說。
大學成為此次《你的名字。》的戰略要地。在上百個大學的微信公眾號上,都發布有以「你的名字,我的XX(大學簡稱)」為題的原創文章。其中,用詩意的文章抒發校園情感,配上加了「《你的名字。》同款濾鏡」的校園景色,統一性較高,雖然每篇文章的影響力相對局限在校園當中,但無數大學之間的聯動,讓《你的名字。》在大學生中耳口相傳。
此外,據《三聲》記者了解,其實宣傳團隊真正做的大學活動只有11場,但因為學校間的交流頻繁,最終影響面遠超這個數字。
一浪接一浪的宣傳,將動漫粉絲觀眾及平臺的狂歡推向高潮。
11月29日,「嗶哩嗶哩彈幕網」(即B站)在其官方渠道宣布,將邀請110334名會員,免費在12月3日觀看《你的名字。》。
聚集眾多二次元愛好者的B站,同《你的名字。》觀眾屬性高度重疊。「B站用戶有很多新海誠的粉絲,這是他的電影第一次進入內地院線。這部電影甚至能代表二次元文化,我們希望能讓他們大家一同觀看,增進友誼與交流,」B站相關人士對此次活動解釋說。
「我們也沒有跟片方有過營銷上的合作,目的單純。」《你的名字。》宣傳團隊負責人表示,事先也沒有想到B站會策劃這樣的一出活動,「或許是因為《你的名字。》在他們平臺上的熱度足夠高,為幫助會員深度互動才組織的。活動完全是他們自發的,影片相關方都沒有參與。」
在12月3日B站的觀影活動中,「配對」這一《你的名字。》中的主題被實實在在得體現出來,還頗具娛樂化地將40萬陌生人,不論性別是否相同,都隨意地搭配在一起,打通線上、線下交流。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次活動,激起不少「UP主」(即UGC)對自己青春年少時觀看新海誠導演作品的回憶,將其不少片段剪輯成為專題,分享到B站上。
截止12月7日,上映5天的《你的名字。》已獲得3.6億的票房。而12月5日,電影官方正版衍生品也登陸市場,這對電影票房也將有著良好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