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一位大學校長贏了;在河南焦作十七中,一位校長也贏了。讓老師們勝利一次就那麼困難嗎?
可能有人說:事實就是校長在理啊。
好吧,即便校長在理,即便是心理學中的「抑鬱症」給了教育界一個強有力的支撐,為了避嫌起見,我們的校長還是內斂低調一點好一些,不是嗎?可事實相反,警示效果在哪裡?寒了誰的心?
我記得有一句話叫做:雞蛋和石頭的較量中,善良的人應該站在雞蛋一邊。我們站在了哪一邊?
事實上,我們去問問身處學校內部的底層圈人士,或者問問社會上的普通大眾,他們選擇相信成都以及河南焦作十七中的結論嗎?
從一個大範圍來說,這代表了一種傾向,一種不太信任的傾向。這讓我想起了以前一個火熱的名詞——塔西佗陷阱:假若喪失了公信力,即便是真話,民眾也選擇不相信。
在這樣嚴峻的問題面前,退一萬步講,校長沒有問題,也應該適當問一問、責一責,而不是「公事公辦」的口氣啊。
即便校長完全沒有問題,為了公信力,為了天下蒼生,問一問、責一責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