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煎餅,20年「攤」出一個家

2021-02-20 新華日報

進城「賣力氣」

曹青海還記得自己剛來南京時的情景。

2003年下半年的一個清晨,他揣著壓箱底的1300多元錢和幾件行李,帶著妻子戴娟踏上開往南京的汽車。兩人的車票一買,先撒出去120多元。

車子晃晃悠悠地開了四五個小時,上了長江大橋時,車裡的人全部站起,不大的車窗上貼滿了幾十個腦袋。

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在小學課本上見過,在皺巴巴的兩角錢上見過的東西,就這麼真切地出現在眼前。滾滾長江就在腳下流動,汽車開了好一會兒才到橋那頭。

「終於到大城市了。」他轉頭對妻子說。

兩口子在做煎餅   趙亞玲 攝

第一站,夫妻倆來到親戚在江寧開的澡堂,曹青海給人搓背修腳,妻子負責賣票,給六七個員工做飯。

澡堂不大,池子只有六七平方,下去四五個人就要臉碰臉。四個噴頭,兩張搓背床,花十塊錢就能痛快洗一次。

掄了幾十年鋤頭的曹青海頭一次拿著剪子,捧起一雙雙泡得發白的腳。修腳是技術活兒,他從頭學。一開始,把客人的腳修破的事時有發生,鮮紅的血一出來,他嚇得丟掉剪子賠不是。

來洗澡的大多是同樣來南京打工的外地人,都知道不容易,沒難為他。為客人抹上消炎粉,曹青海惶恐地擺擺手,「洗澡錢不要你的了。」

他想起在老家種田那會兒,一家人整日彎腰面對著黃土地。辛苦種出來的糧食何時換錢,能換多少,全看節氣規律和老天「臉色」。一年下來錢到手,口袋都還沒焐熱,就悉數撒出去,要麼換成下一季作物的種子、牲口的飼料,要麼給了辦紅白喜事的鄉鄰。喇叭聲、鞭炮聲一響,曹青海就開始心疼。

到了南京,他換了一種忙法。澡堂子只有兩位搓背工,趕上生意好,他剛把修腳的剪子放下來,雙手在噴頭下一搓,就要趿拉著拖鞋跑向搓背床,一個白花花的漢子已躺在上面等。

掙得最多的一天,曹青海拿到一百四十塊錢,「像從天上掉下來一樣」,攥著鈔票的手不自覺地抖。

澡堂的生意分季節。夏天,曹青海就滿南京跑,去裝修工地當苦力。

莊稼人別的沒有,多的是一膀子力氣。一張1.2公分厚的石膏板足有十幾斤重,每運一張給十塊錢,曹青海一下子捆了六張在肩膀上。運水泥時,每上一層樓就多加一塊錢,他一口氣扛上四樓。「一滴汗別說摔八瓣,十六瓣都不止。」

儘管累,曹青海仍認為「大城市的錢好掙」。自己本身就是農民,在哪出汗不是出呢?那時候的他,還沒想過生活的其他可能。

人生分岔口

南京老城南,總長一公裡的常府街,常年車水馬龍。路邊,修葺一新的水果店、鴨子店、早餐店、服裝店一字排開。街西頭,綠柳居門前總是有老人排隊,街東頭,龍蟠中路一到早晚高峰車子就挪不動。

馬路街是從這條街上延伸出的眾多毛細血管中的一條,拐進去就是另一個世界。停車的人開上路牙,把一半車身塞進只夠兩人並行的人行道,拉著蜂窩煤的三輪車在高高低低的路面補丁間閃躲,兩旁的店招許多掉色,提溜著鴨子的人走到居民樓前,拉開吱吱哇哇的大門。

馬路街北頭

曹青海的煎餅鋪就藏在其中。想快速找到他們,最好的方法是看哪家門口空地上的鳥多——帶著糧食香味的煎餅殘渣掉落一地,這場景在整條街上找不出第二家。

十幾平米的房間,被冰箱、灶臺、水池、飯桌塞得滿滿當當,一張小床擺在最裡面的閣樓上,爬進去要彎腰,白天也必須開燈。

這是夫妻倆在這座城市的自留地。關於生活的暢想,全在這裡耕耘。

來南京後不久,他跑去給馬路街附近的裝修城扛大包,無意間碰到一家茶葉店轉租。一直埋頭做苦力的他突然心思活泛,想盤店自己當老闆。「一身力氣雖大,也就能用個幾年,還得找個靠譜的活幹。」

對方要價一萬塊,他嫌貴。「能少點不?」

「少不了。」對方指著屋裡的空調、家具,「我是租人家的,提前轉手,剩下的半年房租已經交過了,又給你留下這麼多東西,還能少到哪去?」

他明白這個理兒,還是厚著臉皮和人家商量。「我就一農民,沒錢,想盤個店做點生意,不容易。」

反覆磨嘴,對方看他老實,終於鬆了口,「給你便宜五百,九千五,一口價。」

他盤下那家店,不久後房東把房子收回。對面賣麵條的店主好心收留,把十五平方米的店鋪劃出一半給他,鍋爐一擱案板一放,人要側著身才能進去幹活,他的店開下來了。

煎餅鋪開張的第一天,賣出去76塊錢。曹青海沒想到,祖祖輩輩填肚子的東西,也能在大城市賣出錢。他和妻子都高興,但捨不得慶祝,那天晚飯的菜是從菜場撿來的黃瓜和莧菜。

兩口子在做煎餅   趙亞玲 攝

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和工友們的人生開始分岔。原先和他一起扛大包爬樓的那群人,大多仍困守在裝修工地。他們用雙手和肩膀感知著產業變遷帶來的巨大動蕩:應對各種需求的機器臂層出不窮,擠壓著他們的生存空間,需要人工重複搬運的工作越來越少,招臨時工的工頭看著這群沒學歷沒技術的男人,搖了搖頭。

更要命的是,日益老去的身體分明告訴他們,自己早已不是當初那群靠一把力氣就能掙來錢的小夥子。一位和曹青海年齡相仿的老鄉,十幾年前扛著三張大桌板爬樓,只微微喘口氣,如今要一張張挪著往上搬,在樓梯拐彎處,他使不上勁,還差點閃了腰。

樸素的堅持

外面,貼著各地地名的煎餅攤遍布南京,五花八門的配菜被卷進煎餅,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真切體現在一米見方的灶臺上。從海帶、培根,到雞排、魚丸、辣條,顧客們的新寵換了一波又一波。

但在曹青海這裡,時間仿佛凝固。這個倔強的中原漢子拒絕潮流,堅持不換菜單,唯一的讓步是配菜裡加了火腿腸和裡脊肉。

他煞有介事地跑去「調研市場」,在新街口買來9塊錢一個的煎餅,「就想嘗嘗這麼貴的煎餅啥味道」。進嘴沒嚼幾下,他的臉擰在一塊,「面太黏,口感不好」。向對方打聽了租金,嚇了一跳。

煎餅裡的薄脆,曹青海堅持自己炸   趙亞玲 攝

回到家,他定下自家煎餅六塊錢一個,每項配料都花盡心思。一勺勺麵糊裡,有大小麥、高粱、蕎麥、黑豆和黃豆磨成的粉。南京的批發市場一樣不缺,莊稼人懂糧食,他一樣沒看中,索性在徐州老家磨好了開車拉來,一次拉四五百斤。自家炸的花生米放進石臼裡搗碎,他一把把地往煎餅裡撒,成為區分其他家煎餅的標誌之一。「你不捨得加好東西,人家憑啥就買你的?」

曹青海的執拗,反而成為在城市看家立命的本錢。有顧客只咬了一口便脫口而出,「吃了那麼多煎餅,頭一次吃到糧食的香味。」

他那帶有北方田野氣息的煎餅,很快在附近出了名。有人懶得做飯,趿拉著拖鞋來填飽肚子。附近部隊的年輕戰士板板正正地走到攤前,看著滋滋作響的麵糊,露出孩子般的饞樣。

有時,一輛轎車風風火火地開進巷子,停在煎餅攤前,車窗降下,一襲西服的年輕人坐在駕駛室裡衝著曹青海喊:「老闆,一個煎餅!我停完車回來拿。」

一位居民從法國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店裡要個煎餅。他抱怨國外的煎餅有股怪味——為迎合當地人的口味,煎餅裡加了芝士和奶油。

中東地區長相的外國人也一臉好奇地停下來,向曹青海比劃著要個煎餅。咬完一口,他掏出手機錄下做餅的視頻發給朋友。曹青海聽不懂他嘴裡嘰裡呱啦說的什麼意思,但猜測是誇他做得好吃。

戴娟在給薄脆的麵皮上油   趙亞玲 攝

今年初,曹青海的生意因疫情遭遇寒冬。老家村鎮的路口全部封閉,他著急出去掙錢,只能待在家裡乾瞪眼。

2月底,夫妻倆終於回到南京。蔬菜批發市場的大門同樣緊鎖,他託了熟人把菜送出來,發現菜價比平時貴了一半。煎餅攤重新開張,他倆害怕收現金,又不好意思當面明說,等人走後,偷偷給收上來的錢噴消毒水。整個三月,店裡的收入只有平時的一半。

但在曹青海看來,當初經歷了轉行開店的重大選擇,以後在重大變故面前他不會再脆弱。2003年他初到南京之前,正趕上「非典」,家裡的1000多隻雞等著一天少不了吃食,他沒錢買玉米,只能把菜園子裡用來燒飯的菠菜揪下來給雞吃。最後,餓瘦了的雞賤賣到7毛錢一斤還是沒人要。

改變這種現狀,曹青海把希望寄託給南京。

找到歸屬感

都說打工者在異鄉的歸屬感來自一套房子。這種說法尤其適用於從農村走出去的人。

來到南京十年後,曹青海才找到這種歸屬感。

他在大街上撿到開發商的傳單,稀裡糊塗地跟著別人的車去江寧看房。到了小區,看見花園、小池塘,他沒逛幾步就動了心,整個人突然被虛榮心包裹,「鄉下人要面子,來南京十幾年了,再不買房回家怕遭人笑話。」

他和妻子商量了幾次,一咬牙把老家種的兩千棵樹提前砍掉,賣了十八萬元。錢還沒拿到手,他就開始後悔:按照正常長勢和行情,這些「寶貝」賣的錢怎麼說也能翻兩番。

戴娟在整理炸好的薄脆  趙亞玲 攝

拿到房子鑰匙那天,夫妻倆頭一次下了館子,要了最小份的酸菜魚,18元。他們在家裡把米飯蒸好帶到餐桌上,兩口子拿起筷子沒吃幾口,眼淚差點掉下來。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生活的皮鞭像抽得更響了,每月的房貸不是小數,曹青海總感覺「背後被什麼東西推著跑」。沒過幾天,他又跑去建築工地,幹回自己的老本行。

早上四點半摸黑起床,他騎著電動車一路和初升的太陽賽跑,跨過長江二橋,去江對岸給人家鋪水泥地。下午四點半騎回新街口,給金鷹廣場卸石膏板。南京捲菸廠的老廠房要改造成電影院,他接著跑去扛石膏板。夜裡兩點,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全身「散了架」。

那是曹青海「來南京後掙得最多的一天」,1400元錢。他悶頭睡到上午9點,上工的電話鈴急促地響起,他又一骨碌坐了起來。

這些年,夫妻倆努力融入這座城市,把收錢的二維碼貼上牆,往徐州方言裡加「曉得」。倆人與城市的距離一點一點消彌。

這些年正趕上城市基建浪潮,他像一枚棋子,被城市建設的「大手」調度,在南京的版圖上東挪西移。2005年紫峰大廈開建,他和工友給大樓送建築材料,坐著電梯一口氣到了最頂上,沒站多久腿就開始哆嗦。「路上的小汽車像螞蟻,一排排樓像是老家的樹林,一眼望過去,好像能看到江寧。」

紫峰建成後,他再沒去過,理由很簡單,「要花錢」。

炸好的薄脆   趙亞玲 攝

買房那年,開發商的腳步擴張到高橋門樞紐就停滯不動了。十年過去,那裡的民房推倒,田地消失,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打著領帶的白領們湧入這片區域。曹青海去那邊進菜,看到「一個月一個樣」。

他開著麵包車在南京的街頭呼嘯而過,熱門景點總統府離煎餅鋪不過1公裡,這麼多年,他就去過一次:借著運送材料的機會,免費進去看了看。

城市一分子

6元一個的煎餅,正慢慢填平買房帶來的經濟窟窿,而新的挑戰一個接一個地迎面撲過來。

過去三年裡,曹青海的女兒和兒子相繼考上大學。老家發來錄取通知書的照片,夫妻倆坐在店裡對著手機笑得合不攏嘴,但倆人都明白,學費還要靠他們手裡的刮板(做煎餅時把麵糊攤開的工具)一點點地攢。

女兒去了西南的一所美術學院,送她去報導那天,曹青海咬牙買了兩張高鐵票。安頓好女兒,他一天都不敢多待,「住一晚旅社就要200多元。」他一人在綠皮車裡晃蕩了兩天三夜,回到南京。

新的支出不斷湧現,曹青海一刻都不敢歇。老家還有二畝田,他捨不得讓地荒著,平日裡交給父母照看。過年時他和妻子回到老家,就自己上手照料。除夕晚上家家擺起酒菜,玻璃撞擊的聲音和電視裡的歌舞交織。夫妻倆扛起鋤頭,在黑夜裡走過鄰居們的熱鬧小院,一頭扎進田裡。

鄰居來煎餅攤前聊天

他在南京置業的小區,房價在七八年間翻了一番。

他來南京的第二年,這座城市開通首條地鐵線,隨後進入地鐵高速建設期,十條線路在地下同時綿延擴張。戴娟只坐過兩次地鐵,每次都不會打票。進了車廂,她不敢再說話,「人多,暈車,難受」。

新修的地鐵從他的小區經過,就快要建成,曹青海猜他家的房價還能再往上漲三千塊。他和妻子沒想過賣,也很少去住。為了方便,他們在煎餅鋪後面小區的庫房裡清理了六七平方米的空地,一張床一擺,就是個家。

這個旮旯角,一直讓他們有意無意地把南京當歸宿。剛來南京那會兒,兩口子捨不得去超市買新鮮蔬菜,對面一家開菸酒店的浙江人看他們寒酸,每次買鴨子都要斬一整隻,留出一部分碼進盤子給他們送來。後來曹青海才知道,這家人以前自己吃飯,四分之一只鴨子就夠。

買麵包車時,房東大姐給他墊錢。女兒上大學要走,她又買了臺筆記本電腦送來。直到現在,曹青海還欠著一萬塊錢沒還。他心裡老過意不去,房東大姐擺擺手,「孩子上學正需要錢,啥時候有啥時候還。」

過了晚上的飯點,來店裡聊天的人比買煎餅的多。四個人站進去就嫌擠的店裡,鄰居來了一撥又一撥,幾個小時下來,小板凳愣是沒涼過。一位打扮時髦的老太,每晚準時出現在攤前,等戴娟忙完後一塊去跑步。兩人沿著秦淮河一路向南,一跑40分鐘。誰說跑步只是城市中產者的愛好,這也是煎餅攤老闆娘最為尋常的休閒活動。

兩口子日常炒的菜,好多都是鄰居送來

曹青海慶幸自己來到這條街,遇到的都是好心人。而在街坊四鄰眼裡,和這家外鄉人親近的原因不光是煎餅做得好吃。誰家要搬個什麼東西,曹青海丟下手裡的活兒立馬趕過去,完事總是瀟灑地擺擺手。碰上送外賣、收廢品的人來買煎餅,夫妻倆總偷偷給他們攤厚。

外賣員把車停在門口等煎餅,戴娟隨口問他吃完煎餅喝啥,小夥子搖了搖手裡的水壺,涼水在裡面晃蕩。戴娟看著心疼,要來水壺給他續上熱水,「不容易,比我家兒子大不了多少」。

她兒子高考時考出老家,來到南京上學,和父母團聚,遠在西南的女兒變成缺失的最後一塊拼圖。最近,他常向人打聽南京哪裡有好的動漫製作公司——女兒大學學的影視動漫專業,他希望女兒畢業後來到南京工作,一家人和城市一起向前跑。


這座上升之城足夠「大」,容得下曹青海們的努力。在這裡,那些平凡的奮鬥者總有機會去改變命運,去觸摸夢想。   

來源:南京觀察(ID:nanjinggancha)

致敬平凡的奮鬥者!

相關焦點

  • 北京在校大學生創業賣煎餅 小煎餅攤出創業大夢想
    大學生劉浩明現場製售煎餅。本報記者 鄧偉攝   「你得努力讀書找份好工作,要不就得去攤煎餅了!」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大四學生、「90後」小夥兒劉浩明沒想到,兒時家人的玩笑話現如今竟然「應驗」了——他還沒出校園就真的攤起了煎餅。   時尚、文藝、設計感、高科技、國際化……煎餅這種接地氣的街邊小吃,在劉浩明這兒有了獨特的標籤。他有個夢想,要讓煎餅告別「低端」形象,成為超越漢堡和披薩的新型快餐品類。
  • 一張煎餅裡的「南京夢」
    甚至,他比原來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日益粗糙的雙手握著刮板(做煎餅時把麵糊攤開的工具),一次次把麵糊攤開。6元一個的煎餅裡,隱藏著這個徐州漢子關於未來的所有暢想。進城「賣力氣」曹青海還記得自己剛來南京時的情景。
  • 蒙陰縣常路鎮大張臺村:小煎餅「攤」出大產業
    「煎餅專業村」常路鎮大張臺村,家家戶戶常年加工手工煎餅。特別是市民政局選派「第一書記」駐村以來,發揮煎餅優勢,成立了大張臺村煎餅合作社,建起了常路煎餅產業園。產業園的啟用對於優化帶動村民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拉動村集體增收、實現鄉村振興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 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原標題: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寒冬時節,筆者走進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辛莊村村民劉思光夫婦的傳統石磨煎餅坊,金黃色的煎餅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屋裡等著不少前來買煎餅的客人
  • 攤煎餅,和面用涼水還是熱水?搞錯的人不少,難怪煎餅發硬沒嚼勁
    煎餅是北方人喜歡的一道麵食,餐桌上經常能見到它的身影,隨便做一盤菜,捲起來就能吃,沒有配菜的話,夾點鹹菜抹點辣椒醬也可以,所以就有了「煎餅卷一切」的說法。攤煎餅時,要想柔軟筋道不破皮,面一定要和好,和面用涼水還是熱水?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
  • 淄博一夫妻煎餅鋪春節生活紅火 日攤600張煎餅
    攤一張煎餅平均用時1分鐘,一天下來,一連串的動作要重複大概600次  鏊子燒熱,麵糊攤勻,一張張煎餅在路翠手中成型薄薄的麵糊變成人們口中的美食  春節臨近,對於很多吃膩了大魚大肉的市民來說,地道的手工煎餅成了他們眼中的「香餑餑」。在張店紫荊園小區附近,有一家夫妻煎餅鋪,近來生意格外紅火。
  • 都是煎餅惹的「禍」!這個入選首批網紅打卡地的小山村,出名竟是靠了一張薄薄的煎餅!
    蒸汽彌散,空氣中浸潤著穀物特有的樸素甜香,一張誘人的煎餅就此誕生。小院的椿樹溝煎餅坊裡,您可以體驗到煎餅製作中壓碾、推磨等前前後後的所有步驟。更重要的是,您可以親自上陣,自己嘗試攤制一張煎餅。主持人 李鑫 在椿樹溝學習攤煎餅武文與椿樹溝煎餅的不解之緣當然,除了攤煎餅,花溪小院還提供地道綠色的農家飯菜。
  • 「五一」五個人|煎餅鏊子轉出的幸福生活
    吉林省敦化市農民陳長有,堅持「從心開始、用心匠作」,將小小的煎餅做出了大名堂,他不僅把煎餅打造成了當地的標誌性產品,還賣出了省,走出了國門,用一臺臺煎餅鏊子「畫」出了一個個美好生活的幸福圓。鏊子旋轉,米漿攤圓,不一會兒,薄薄的煎餅香氣瀰漫。
  • 【逝去的曾經】跟著媽媽學在鏊子上攤煎餅的日子
    那個字如果你們不認識的話,我給科普一下,念「ao 四聲」,它是攤煎餅的一種廚具!現在咱們好多地方,其實還是有攤煎餅的,用的是那種小的,而我要說的是那種直徑大概一米多直接放在地上,將三個角墊起來,用柴火燒的鐵鏊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吃著小麥做成的煎餅長大的!這種煎餅的製作基本上全是靠手工,先是將麥子,淘過水之後曬乾,再磨成麥粉!不是很細的那種,基本上第二遍就可以用來做煎餅的原料!
  • 老媽30年攤餅經驗,2分鐘做出一個雜糧煎餅,方法簡單味道一流!
    文/菌特,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菌特山東雜糧煎餅是很多學生黨和上班族愛吃的早餐,一個金黃酥脆,分量十足的雜糧煎餅下肚,能讓你一整天都覺得元氣滿滿。路邊攤的雜糧煎餅隨著物價的上漲,現在大街小巷的雜糧煎餅起步已經7、8塊錢,那麼如何自己在家裡做出正宗的雜糧煎餅呢?
  • 「寧漂」近二十年 一張煎餅裡的「南京夢」
    甚至,他比原來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日益粗糙的雙手握著刮板(做煎餅時把麵糊攤開的工具),一次次把麵糊攤開。6元一個的煎餅裡,隱藏著這個徐州漢子關於未來的所有暢想。進城「賣力氣」曹青海還記得自己剛來南京時的情景。2003年下半年的一個清晨,他揣著壓箱底的1300多元錢和幾件行李,帶著妻子戴娟踏上開往南京的汽車。
  • 「做煎餅、挑兒媳」,在上個世紀末,不會攤煎餅的女孩會發慌
    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白米洋面不斷頓,平日裡也要備點煎餅。鬢髮斑白的老人,牙齒脫落,每天都少不了煎餅,用菜湯泡煎餅而食,味也極美。漂泊在外的老鄉,最解他們思鄉愁緒的妙藥就是煎餅。對於這些地方人來說:「走到天邊,天天大魚大肉地吃,也忘不了家鄉的煎餅。」煎餅的製作與飲食風情煎餅的製作,特別有講究,有「刮「、「攤」、「滾」等法。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白毛煎餅不怕風吹日曬了在友誼醫院附近經營了30多年的白毛煎餅,如今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
  • 美國賣煎餅,一份300元生意特好,網友:現學攤煎餅來得及嗎
    煎餅是中國的傳統小吃,我們經常能在大街上的小吃攤上看見煎餅,煎餅是用五穀雜糧製作的,五穀雜糧有健脾養胃和促進消化的食補效用,煎餅的內容豐富,最經典傳統的煎餅有雞蛋、生菜和薄脆,營養豐富,既有含有蛋白質、粗纖維又有膳食纖維。
  • 滕州大姐攤菜煎餅賣,7塊錢一個3個鏊子同時攤,天天排長隊
    滕州街頭巷尾菜煎餅的攤位很多,幾乎每個攤位前都聚集著很多人,在杏壇路靠近步行街處,有個菜煎餅攤,生意特別好,攤菜煎餅的是一個大姐,四十多歲,看上去很年輕,做事特別利索,她攤的菜煎餅放的菜量大,火候掌握得很好,同時用三個鏊子一起攤,都不趕趟,攤子前天天排長隊。
  • 青島一煎餅攤主攤出4套房1輛車,一個月給閨女開一萬元的工資...(內附訣竅)
    嫩都沒看錯青島一煎餅攤主攤出4套房1輛車1個月給閨女開1萬塊的工資矮馬,這樣看來青島大街上每一個煎餅攤攤主都像是一個個「隱形富豪」啊話說,一張張煎餅還真是能改變命運啊。。。清晨路邊早餐攤食客的狼吞虎咽?夜幕下加班白領的腳步匆匆?在咱青島有著這樣一位「煎餅俠」專注煎餅果子23年憑著煎餅鐺、竹耙、平口鏟他硬是攤出了四套房產每月給女兒開一萬元「工資」今天,小編帶你認識認識咱們青島的「煎餅俠」
  • 內蒙小夥兒在北京賣煎餅,4年開了100家店號稱「煎餅王
    2014年轉戰餐飲,創立品牌。創業四年後,「穀子帝」從一家煎餅小店鋪,發展到現在擁有100多家店的網紅煎餅品牌,同時和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等強勢平臺進行合作,王志會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煎餅王」。2014年,王志會盤下了第一家店,為了增加營收,他將門店一分為二,一半做熟食,一半做煎餅。看似簡單的兩個單品湊在一起,本以為可以順順噹噹賺錢,可開店兩個月時,王志會發現生意越做越擰巴——傾注了大量精力的熟食區竟成了盈利黑洞,每天流水雖然能到2、3千元,但月底一盤算居然虧了錢;相反,4平方米的煎餅攤,一個月盈利1萬多元,大大的驚喜!
  • 煎餅哥出攤三個半小時,月入萬元超過白領
    賣煎餅收入竟能高過白領?麗水市區大洋路的某個十字路口有個煎餅哥,每天推車賣餅三個半小時,每月進帳過萬元。煎餅哥段師傅今年37。八年前,他從寧波輾轉來到麗水,推車賣蔥油煎餅。只做早餐,只攤一款煎餅,八年來他駐守這個路口,從沒換過地。
  • 給山東人一張煎餅,可以卷下全世界!
    只要有一口煎餅吃,山東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時候,山東人也會背著煎餅鬧個天翻地覆。這也成就了山東人的性格,如煎餅般厚道堅韌,又薄脆清透。出將入相足矣,毫無稱孤道寡的野心,山東多出扶危定國的能臣幹將,多出慈面仁心的後宮,卻幾千年也沒有面南而居的帝王。
  • 山東漢子在上海賣煎餅23年:賺到真金白銀 但攤餅的手轉再快也...
    十幾平方米的煎餅店是另一個世界:他像23年前一樣,把一勺麵糊澆在滾燙的鐵板上。用木勺刮勻後,這攤面滋滋作響,冒出白煙,半分鐘就變成一張煎餅。攤勻一枚雞蛋需要10秒,鏟碎一塊薄脆則只需1秒。這些動作每天在店裡重複1000次甚至更多。時間在這裡流淌得緩慢。櫃檯上貼著碩大的紅底黑字,「歡迎您到俺家來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