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看玉林」 吸引更多大灣區遊客來玉觀光

2020-12-17 玉林日報

▲大灣區媒體聚焦玉林文化風光,向大灣區及各地遊客宣傳推介玉林。

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訊(記者 陳津遠)「歷時五天的廣西玉林之旅,既有大容山、都嶠山、六萬大山這樣的自然風光,也有雲天文化城、真武閣這樣的人文景點……」這是擁有120多萬粉絲關注的廣東旅行大V「@重慶渝帆」在微博上對玉林的介紹。從12月12日到12月14日,他連發5篇關於玉林的旅行推介,對玉林的喜愛之情洋溢在圖文之間。

與此同時,南方衛視、羊城晚報、香港商報、澳門濠江日報等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以及南方連線今日頭條號、醒目視頻等新媒體也紛紛發力,聚焦玉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玉林風光。

這些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媒體代表,都是由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看玉林」宣傳推廣活動吸引而來。12月9日到13日,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以「請到玉林『森』呼吸」為主題,藉助南方衛視落地粵港澳和東南亞的傳播優勢,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肇慶、江門等11個城市的主流媒體記者與新媒體大V組成採風團,走進玉林,深度領略嶺南名城的錦繡田園與人文內涵,通過「媒體報玉林」「大咖寫玉林」「大家說玉林」等活動,展開體驗採風與宣傳報導,吸引更多粵港澳大灣區遊客向玉林出發,開啟田園都市度假生活。

在活動中,採風團參觀遊覽了雲天文化城、容縣繡江夜景、都嶠山、大容山、五彩田園、銅石嶺、謝魯山莊等玉林名勝,深度感受玉林的風光、風情與風採,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全媒體方式,形成新聞報導、專題報導、網絡熱點,把玉林的魅力全方位地傳播出去。

原標題: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看玉林」宣傳推廣活動圓滿成功 吸引更多大灣區遊客來玉觀光

相關焦點

  •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看玉林」活動圓滿成功
    這些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媒體代表,都是由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看玉林」宣傳推廣活動吸引而來。12月9日到13日,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以「請到玉林『森』呼吸」為主題,藉助南方衛視落地粵港澳和東南亞的傳播優勢,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肇慶、江門等11個城市的主流媒體記者與新媒體大v組成採風團,走進玉林,深度領略嶺南名城的錦繡田園與人文內涵,通過媒體報玉林、大咖寫玉林、大家說玉林等展開體驗採風與宣傳報導,吸引更多粵港澳大灣區遊客向玉林出發,開啟田園都市度假生活
  • 粵港澳大灣區主題賽暨「鏡頭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作品徵集...
    粵港澳大灣區主題賽暨「鏡頭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作品徵集展示活動公告金羊網  作者:  2020-09-30 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
  • 粵港澳大灣區吉安贛商聯盟來吉考察
    11月4日,吉安市委書記胡世忠親切會見了來吉考察的粵港澳大灣區吉安贛商聯盟企業家,並與他們座談交流,共敘家鄉情誼,共謀未來發展。  市政協副主席徐年春、市政府一級巡視員鄧淑斌,井岡山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陳慶壽;吉安贛商聯盟主席劉昊、名譽主席楊洪、執行主席張志全等參加會見。
  • 「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走進泉城,濟南文旅集團「來濟南過...
    12月7日,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香港商報實施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主題採訪活動在濟南啟動。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襲豔春,《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王軍,以及包括深圳商報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10餘家媒體記者們參加了啟動儀式。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
    作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文學周期間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籤約儀式、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組織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組織粵港澳三地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採風活動。 昨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紅棉廳,粵港澳三地相關領導、作協代表、全國文學界的重磅嘉賓和媒體代表共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
  • 百家旅行社暨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走進黔西南
    內容摘要:9月25日至27日,第六屆黔西南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系列活動——以「請到黔西南深呼吸」為主題的百家旅行社暨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走進黔西南活動舉行9月25日至27日,第六屆黔西南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系列活動——以「請到黔西南深呼吸」為主題的百家旅行社暨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走進黔西南活動舉行。活動邀請了196個國內知名旅行社以及11名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記者齊聚黔西南開展考察採線和旅遊推介活動。
  • 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 - 廣西壯族...
    從國內形勢看,大灣區依託「保稅區+自由港」等機制及政策創新推動粵港澳體制差異縮小,將促進大灣區對周邊區域形成更強的虹吸效應,大灣區先進的產業體系、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優厚的工資待遇,必然會吸引廣西的高端產業和人才、資本進一步向大灣區集聚。周邊地區為謀劃同大灣區的融入對接,相互之間難免形成產業的同質競爭,將對廣西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 文化流動視域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藉助金融、族群、科技和媒體等載體為灣區的文化流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各文化要素進一步自由而廣泛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實現碰撞、融合、移植和再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從文化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粵港澳三地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及文化輻射圈。
  • 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港—肇慶文旅新地標
    ,聯合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港項目」旨在推動肇慶文旅商產業的融合發展,帶動上下遊文、旅、農、商業態,形成新經濟增長點,建設成為大灣區城市中心旅遊目的地。項目一期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港維也納國際酒店5.0
  • 網紅扎堆的粵港澳大灣區,有什麼好玩?
    這對熱愛旅行的寶寶們來說可謂是個重大利好消息~又可以快樂地去澳門玩耍了~但這個十一可是有八天假期,好不容易出去玩一次只去一個地方當然不夠過癮~不如一次性把粵港澳大灣區玩個遍吧~~ 今天遨遊君就雙手奉上整理好的,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指南,讓你好吃好玩一網打盡~~
  •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東博會彰顯積極擔當!
    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展區是第17屆東博會新設展區,吸引了香港貿發局、澳門貿促局以及港澳企業商家參展,展示大灣區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等優勢產業。
  • 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玉林「東融」有了行動綱領
    全力全面全方位實施「東融」「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發展規劃出臺1月14日,記者從玉林市推進「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發展規劃(2020—2035年)》已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1月
  • 粵港澳大灣區「梨園花正開」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上周在廣州大劇院隆重開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建人文灣區」內容的具體舉措,將從2019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每屆一個主題,在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中選取一座城市承辦,以「一地為主、三地聯動」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
  • 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來武威採訪
    講好武威故事 展示武威形象——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在武採訪側記9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一行來我市進行實地採訪報導。「通過採訪報導,我們要把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接續奮鬥防沙治沙的精神傳播給大灣區人民。同時,通過互動宣傳,把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資金優勢、商機優勢等帶到武威。」香港商報內地辦事處管委會主任路洪超說。
  • 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立法之探討
    廣州大學原副校長、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法制研究中心主任董暤表示,頂層設計對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立法具有重要意義。放眼全球,一般的經濟灣區更多強調自發性,強調要素的自由性。但由於歷史原因,粵港澳大灣區相鄰城市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合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應重視頂層設計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協同立法領域的重要作用。
  • 「粵港澳大灣區」成兩會高頻熱詞 代表爭相獻策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粵港澳大灣區」也成為今年深圳人大代表高頻提及的熱詞,代表們就此暢談了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議和寄望。深圳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樞紐地帶,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深圳下一步發展起到很大作用,深圳要緊緊抓住機會,重視科技發展的同時,還應關注食品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把各方面的工作抓得更好、更細緻,讓深圳未來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 雄安去不了,還有粵港澳大灣區
    迅速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世界級灣區的前景,而惠州是深圳東進的橋頭堡,便立即開始看盤,最後買了碧桂園在當地的神盤——十裡銀灘。正是因為對大灣區的前景看好,張先生在現場和銷售只聊了半個小時,了解到交通配套比較成熟,周邊大開發商紛紛進駐,心裡就有了底。又看了樣板間,緊湊小三房適合投資兼自住,便當場拍板。
  • 「大灣區文學」何以可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對話」在深舉行
    由於粵港澳地處南疆邊陲,北枕五嶺,南臨大海,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兼容性的移民文化,開放性的海洋文化,遠儒性的非正統文化,消費性的市井文化,這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 論道丨文化流動視域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藉助金融、族群、科技和媒體等載體為灣區的文化流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各文化要素進一步自由而廣泛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實現碰撞、融合、移植和再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從文化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粵港澳三地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及文化輻射圈。
  • 粵港澳大灣區美食交流「匯」大灣網美食
    食在化州化州,一座低調含蓄的粵西小城,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地處兩廣(廣東、廣西)三市(茂名、湛江、玉林)的交匯中心,因盛產化橘紅而被命名為「中國化橘紅之鄉」,素有橘鄉、橘城、橘州之美譽。大灣網是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的綜合性門戶網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網上交流信息平臺, 旨在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為粵港澳大灣區人們創造更優質、更便利、更親近的交流環境,從而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人文、經濟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