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底,我們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超800萬例,公司業績是去年同期的2倍。」讓華銀健康副總經理向賢青感慨的是,此前公司一度面臨資金周轉的難題,「關鍵時刻,抽屜的4件發明專利派上了用場,為公司融來2300萬元。」
這筆融資,來自廣州開發區發行的全國首個純專利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以11家中小科技型民營企業的140件專利為資產池,為企業共帶來3.01億元的融資,為全國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探索提供了「廣東樣本」。
在創新「破冰」的背後,此類產品如何破解智慧財產權風控難、估值難、處置難的問題?在坐擁千萬市場主體和數十萬高價值專利的粵港澳大灣區,「知產」變「資產」的證券化探索剛剛開始。
●南方日報記者 王佳欣 李赫
無形「知產」有了「身價」
去年9月,向賢青第一次意識到,這些躺著文件夾裡的「A4紙」竟然這麼值錢。
「這兩年,公司業務和研發投入增長迅猛。想要發展壯大,在全國開展業務布局,需要充足的資金作保障。」回憶起四處融資的經歷,向賢青深感不易:「出於風控考慮,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貸款時更看重企業是否有『磚頭』做抵押。作為一家技術型企業,我們大部分資金都用於技術研究和醫學檢測,不僅短期無法看到收益,抵押貸款金額也很有限。」
手握一批核心技術專利卻遲遲無法變現,融資難、融資貴讓華銀健康陷入了發展壯大的瓶頸。一籌莫展之際,廣州凱得租賃有限公司董事長謝育能找上了門,「沒想到,公司的4張專利證書竟解決了燃眉之急」。
隨著全國首單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落地廣州開發區,華銀健康找到了技術和金融的交點,以4件發明專利進行專利許可,獲得5年期的2300萬元融資。「相比傳統融資渠道,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的融資期限更長,有利於科技企業長期的研發投入或進行戰略性布局。」向賢青說。
「不僅融資周期夠長,利率也比較低,僅為4.00%/年,企業整體融資成本大致為6%—8%。」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陳光輝介紹,為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區內對參與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實現融資的企業,按照實際融資金額3%的年利率給予補貼,對發行主體按照實際發行金額最高2%給予一次性獎勵。
「今年,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投資機構找上了門。他們不再向公司要廠房、土地等資產證明,而是問我們還有哪些核心專利?」向賢青認為,首單證券化產品對科技企業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改變是對智慧財產權的認知。「將智慧財產權納入授信徵信體系,意味著一個全新局面的開啟。經過一系列評估、定價、發債、交易,公司的專利『知產』得到機構投資者的認可,真正『出圈了』,知名度大幅提升。」據介紹,以首單知產證券化產品為支點,華銀健康順利完成輪6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省市場監管局智慧財產權促進處工作人員陽屹琴指出,證券化讓無形「知產」真正有了「身價」,企業不僅能通過專利融資,反哺科研創新,還能帶活智慧財產權市場的交易運營。
專利「動」起來產生現金流
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專利貴為「紙黃金」,如何給專利估值定價是最核心的問題。「專利天生自帶的無形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特質讓金融機構難以預計和測算其未來收益。」謝育能指出,一旦遇上技術迭代、模仿抄襲或者知產官司糾紛,一紙「黃金」很快會淪為一張普通「A4紙」。
另一邊,讓企業把最核心的專利拿出來,也非易事。「具有融資價值的專利往往與主打產品相關,事關公司發展『命脈』。雖然融資心切,但專利值多少錢?以何種方式交易最安全?這些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作為首批「吃螃蟹」的人,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財產權經理王鵬說,起初很多企業對此都有所顧慮,溝通過程異常艱難,需11家企業共同達成一致才能向前推進。「就像在無人區摸索前進,過五關斬六將。」謝育能直言。
「整整兩個月,我們改了十幾稿,反覆論證,終於找到一條可行之路。」凱得租賃首席風控官黃暉介紹,為了給專利一個合理的「定價」,首單產品採用收益現值法,以5年為期,對11家企業的100多項專利產生的收益或現金流進行測算,以此為基礎對專利許可收益權進行合理估值。「也就是說,選取真正能為企業創造現金流的專利作為資產池,再結合專利所處的生命周期、行業屬性等因素進行科學評估,大大降低了風險。」
有了「明碼標價」,資產池裡的專利「動」了起來,產生了現金流。在交易設計上,凱得租賃作為原始權益人分別與11家企業(專利權人)籤署專利許可合同,一次性向企業支付5年專利許可使用費,獲得這些專利的使用權。隨後,再分別與上述11家企業籤署第二次專利許可合同,將各項專利重新「返還」給企業使用,企業每季度向凱得租賃支付專利許可使用費,形成該證券化產品對應基礎的資產現金流。
「通過科學的估值和二次許可交易產生了現金流,專利仍掌握在企業手中。」陳光輝指出,產品通過創新專利運營模式,實現了專利所有權、收益權和使用權分離,不僅解決了企業的後顧之憂,還破解了無形資產權益流動性不強的難題。「風險管理方面,凱德租賃作為發行人有利於轉移償債風險,一旦發生壞帳也具備處置能力,為科技企業和投資人提供了安全保障。」
政府增信與企業徵信是保障
「9月,我們剛剛發行了2.0版本的兩支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分別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產業,融資規模達到4.34億元。」陳光輝說。
最近一年,他經常要接待前來「取經」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人員,一坐下來,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的探討便停不下來。
繼首單破冰,廣州、深圳、佛山等地陸續發行各具特色的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共10餘支,融資金額超過18億元,居全國之首。但與灣區的千萬市場主體數量和常年位居第一的有效專利申請量相比,仍有較大挖掘潛力和空間。
「有了第一單,想要『複製粘貼』並非難事。但是,考慮到各地企業發展階段、金融資源、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等現實情況不同,簡單照搬很可能面臨水土不服或其他潛在風險。」陳光輝認為,首單產品成功發行的背後,政府增信是重要保障。
為降低智慧財產權資產證券化項目的投資人風險,開發區金控集團提供差額補足和流動性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信用從AAA國有主體傳遞至實際融資的民營企業。這也是該產品最終獲得「高融資、低利率」的關鍵。
企業徵信也是重要一環。「區內成長的科技企業,我們知根知底,掌握的背景信息足夠充分全面,減少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謝育能說,如何讓智慧財產權證券化走出開發區,使更多手握專利的灣區科技企業從中獲益是團隊下一步關注的重點。
「作為以創新為『核』的灣區企業,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智慧財產權融資的渠道和方式。」王鵬指出,目前灣區整體智慧財產權轉化運用效益不高,融資規模遠未達到市場需求。
陳光輝有這樣的設想:「以灣區為單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建一批細分領域的高價值專利池。既能幫助更多高精尖科技企業融資,又能讓專利在同行企業間流動起來,降低系統性風險,幫助企業保護智慧財產權,為創新注入活力源泉。」
在陳光輝看來,專業化、精準化、靈活化或將成為未來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發展的方向。
策劃:鄭佳欣 吳哲 王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