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島,本名南匿山,因山隱藏隱匿在海裡而得名。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東南部,北鄰福清市的野馬嶼,東北是平潭縣的塘嶼,東面興化灣,處於平海灣和興化灣交匯處。據《南日島志》記載,明洪武初,海盜"以勾引番寇遺禍地方",海賊海寇海盜和倭寇相勾結,危害烈,為防禦海賊和倭寇,明廷最初在這裡設南匿山水寨,平海衛向這裡派駐軍900名,後因水寨"在漲海中孤立無援",遂遷往一水之隔的石城,與青山巡檢司合一。
南日島是福建省第三大島,也是莆田市第一大島。扼興化灣咽喉,東瀕臺灣海峽,與湄洲島並稱姐妹島。其離臺灣新竹港72.89海裡,離烏丘嶼僅10.64海裡,離石城只有七裡。地理位置獨特,是擴大對臺、對外貿易的窗口;歷來是軍事重地,其南日水道更是海上交通要道。南日主島東西長,南北狹,中間平坦。分為東半島和西半島.(原來南日島為兩個島嶼.后海灣變淺相接).東西長,南北狹,中間平坦,地形呈現"啞鈴"狀。
家庭概況南日島陸地總面積52平方公裡,海岸線總長66.4公裡。它由111個島礁組成,其中面積0.1平方公裡以上的有18個,素有「十八列島」之稱。其中「烏丘嶼」現屬臺灣省金門縣管轄。島上總人口約5.5萬人,現共轄17個行政村,分別為海山村(鎮所在地)、雲萬村、巖下村、石盤村、山初村、萬峰村、三墩村、西高村、沙洋村、港南村、浮葉村(閩南)、後葉村、東岱村、四小島(小日村、鰲嶼村、羅盤村、赤山村)。
島上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年平均氣溫19.2℃,全年無霜,風能資源豐富,空氣中富含負離子,海水理化因子穩定,周圍無工業汙染。
南日島山海兼優,資源豐富。盛產鮑魚、海參、紫菜、海帶、蟹、蝦、黃花魚、石斑魚、鱸魚、紅毛藻等100多種優質海產品。島上花崗石儲藏量達2億立方米,有林地1000多公頃。南日島風能資源豐富,據統計,全年4級風以上時間達300天以上,可開發價值高。
南日鮑魚
南日島海域水流湍急,水質清新,水溫適中,獨特的自然環境加之有豐富的海帶南日鮑魚、紫菜、龍鬚菜等為餌料,極其適宜鮑魚飼養,為中國鮑魚主產區之一。
南日鮑魚是南日海域特產,採用南日島自己培育的苗種,因其生長水質清新、氣候適宜,味道鮮美獨特,色彩鮮明,殼孔有3~5個,並且殼孔周圍有上突起,附有獨特藤壺,以南日出產的新鮮海帶、紫菜、龍鬚菜作為餌料,煮熟後鮑肉不會明顯收縮。
南日鮑協會於2009年成功註冊了"南日鮑" 地理標誌商標。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品牌」、「中國馳名商標」、「十佳地理標示商標」、「中國海釣基地」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宋、元時屬崇福鄉奉谷裡。
明、清時屬六區奉谷裡。據《南日島志》記載,明洪武初,海盜"以勾引番寇遺禍地方",為防禦倭寇,明廷最初在這裡設南日山水寨,平海衛向這裡派駐軍900名,後因水寨"在漲海中孤立無援",遂遷往一水之隔的石城,與青山巡檢司合一。明清兩朝兵馬在福建沿海拉鋸之際,清廷實行截界,南日人民被迫內遷。清康熙十五年(1667),興化城守將與鄭成功之子鄭經聯合,同守興化城抗拒清兵。第二年,鄭經兵敗,退出興化城。
清康熙十八年(1670),鄭經軍隊駐紮在南日圍頭和湄洲等地,繼續抗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73),施琅攻臺成功,鄭成功之子孫鄭克塽率南明政權投降,莆田沿海全部復界。復界後,南日人民從涵江等地返遷,同時遷來的還有不少平潭、福清和閩南人。清同治三年(1864),基督教經南日島傳入莆田。
民國五年(1916年)設縣佐,繼設島務局直轄本省,1933年設區,1934年劃為福清縣九區,1935年改為省轄特種區,仍屬福清縣四區。1940年劃回莆田縣。
1949年屬十三區,1952年屬二十四區, 上世紀50年代初,南日島再次成為國共兩軍拉鋸之地。南日島烈士紀念碑屹立在尖山山腰,是為紀念當時二度抗擊反攻該島的國民黨軍隊而英勇陣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而於1964年建立的。
1955年成立南日區。1957年稱鄉。1958年建立南日人民公社。
1993年改為鎮。2002年劃歸秀嶼區。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哦!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敬請點擊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轉發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感謝您的關注與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