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亞洲著名富豪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宣布了合併再拆分的巨大資本運作。通過合併再拆分,將地產和非地產業務劃撥到兩個獨立的公司,有利於公司估值的計算,對於提升股價是有好處的。一向財技了得的李超人使出這一招,並不奇怪。
不過,市場最關注的還在於: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原本都註冊在香港,而新成立的長和和長地兩家公司卻註冊在開曼群島。
對於這個地方,很多人不會陌生。阿里巴巴、當當網、人人網、優酷、360等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都在那裡註冊。美國的一些公司也是開曼群島的老主顧,比如可口可樂、寶潔、英特爾、甲骨文等大型公司的子公司。
開曼群島是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的英國殖民地。由大開曼、小開曼和開曼布拉克3個島嶼組成,面積259平方公裡。當地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吸引外資,一個人即可註冊一家有限公司,與百慕達、英屬維京群島並稱為世界三大離岸公司註冊地。
把公司開在開曼的好處有很多,首先是門檻低。任何國籍年滿18歲的人都可以註冊;註冊股本只要50000美元,且不需要驗資。再比如,開公司只需要一位股東、一位董事,且股東董事可同為一人。除了對銀行、保險、軍事等需申請外,公司用途無限制。
其次,開曼是公認的「避稅天堂」。根據開曼群島的稅收規定,島內稅種只有進口稅、工商登記稅、旅遊者稅等幾個簡單的稅種。幾十年來沒有開徵過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資本利得稅、不動產稅。
另外,通過在開曼群島註冊公司,由境外公司通過收購、股權置換等取得境內資產的控制權將境外公司拿到境外交易所上市。這種間接上市的好處是成本較低、上市程式透明、花費的時間較短、可以避開國內複雜的審批程式。
在開曼群島南教堂街上有一幢5層辦公大樓,它已經為19000多家公司提供了辦公地址。只不過,很多公司擁有的只是一個郵箱。這些「郵箱公司」的背後是來自全世界的創業公司,有好的也有壞的,最終那些好的會被送上納斯達克敲鐘。
這裡有兩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個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公司到開曼註冊,另一個是為什麼大多數公司到納斯達克敲鐘。兩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目前國內企業註冊與上市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
當然,不只是國內,即便強如美國,也無法制止本國的高新技術公司通過在海外註冊的方式避稅。有統計顯示,蘋果、微軟、谷歌、思科這四家美國科技巨頭,滯留海外不歸美國的利潤就超過1000億美元。
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避稅行為無可厚非。換個角度來看,更簡化的註冊制度和更低的稅負是最受企業和創業團隊歡迎的兩個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到開曼、維爾京等註冊離岸公司並不意味著從此可以「胡作非為」。這兩年有很多在開曼註冊的中國公司遭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近一年以來陷入會計作假醜聞的中概股公司,很多都是在開曼註冊的殼公司。
重重壓力下,開曼群島也已經開始進行改革。早在2013年,開曼金融管理局就向該島15個行業協會發出法律提案徵詢稿,旨在通過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公開資料庫等舉措來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強化公司監管,從而使開曼群島與多數在岸司法管轄地區存在的公司治理機制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