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晚唐詩人杜牧的名篇佳句,相信大家都讀過很多。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秋浦途中》,卻是我讀過最感人的一首。儘管相對來說,杜牧的這首詩不是很出名。
《秋浦途中》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公元844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四年九月。當時杜牧正由黃州刺史改貶為池州刺史,這首詩就是寫於杜牧此次行役途中。因此這首詩自然就包含了杜牧仕途的惆悵。但根據詩意來看,杜牧這首詩還包含了羈旅之苦,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這種種情思,讓杜牧的內心充滿痛苦,詩的格調也悲悽了起來。儘管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感人肺腑,每看一遍就感動一遍。明代《唐音癸籤》曾評價杜牧的詩:「牧之詩含思悲悽,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這首《秋浦途中》便是代表作之一。
《秋浦途中》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首先,題中的「秋浦」,即今安徽貴池,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然後,我們來看詩的首句「蕭蕭山路窮秋雨」。它的意思是說,杜牧走在山路上的時候,深秋的雨正下個不停。這句詩既點明題意是在「秋浦途中」,又營造出了寒涼悽清的氛圍。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帶給杜牧的就是羈旅之苦。
次句「淅淅溪風一岸蒲」,同樣是為了烘託杜牧的羈旅之苦,不過首句是著筆於「山路」,而次句則重點在「水路」。它的意思是說,杜牧乘船前行的時候,淅瀝的溪風正吹著溪邊的蒲葦。在詩歌中,「蒲葦」一般是用來象徵遊子的漂泊無依之感。
而杜牧是因為貶官不得不風塵僕僕,山路水路並行,其身上的漂泊無依之感,無疑更為厚重、深沉。如此一來,杜牧這首詩的前兩句,雖然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但也是他心中情感的折射。即在一幅風雨悽迷的行役圖中,透露了杜牧的羈旅之苦,以及仕途失意的惆悵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則是宛轉深致地表現出杜牧的羈旅孤獨,以及對故鄉、對親人的懷念。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杜牧問剛剛來到寒冷的沙灘上安家的鴻雁,飛來的時候有沒有經過他的老家杜陵?這裡的「為問寒沙新到雁」,雖然只是轉折句,但卻是杜牧精妙絕倫的一筆。
眾所周知,每到秋天,北方的嚴寒氣候便不再適合鴻雁生存,鴻雁便會飛往溫暖的南方。因此杜牧這句詩,便把我們的目光,從它所描繪的實景,沿著鴻雁的來路,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北方杜陵。「杜陵」,西漢宣帝的陵墓,位於長安城東南的杜原上,因建於杜縣得名,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可見杜牧這句詩構思的巧妙,同時它也使得這首詩變得抑揚頓挫了起來。因為最後一句「來時還下杜陵無?」,簡單的一問,在情感上無疑是翻起波瀾,把杜牧對故鄉、對親人的懷念,包括仕途的惆悵,羈旅的愁苦、孤獨,盡皆表現了出來。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便是如此。
即便是對於我們而言,在不順,或孤苦無依的時候,也會容易想到家鄉,因為那裡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也會容易想到親人,因為他們可以撫慰我們的孤獨之感。所以說杜牧這首詩,感人肺腑,每看一遍就感動一遍。古人說:「詩言志」,其實詩更能傳情。你覺得杜牧的這首詩感人嗎?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