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花了點時間收集了一些網際網路術語和解釋,現在分享出來,給小夥伴們添堵添亂。
(1) ACG: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遊戲的總稱。ACG文化的發源地是日本,以網絡及其他方式傳播。為華人社會常用的次文化詞彙(日本並不使用這個詞,在英語為主的國家裡也並不普及)。
(2) Adsens :GoogleAdSense 是一種獲取收入的快速簡便的方法,適合於各種規模的網站發布商。它可以在網站的內容網頁上展示相關性較高的 Google廣告,並且這些廣告不會過分誇張醒目。
(3) ARPU :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用于衡量電信運營商和網際網路公司業務收入的指標。
(4) CPA:每行動成本,Cost Per Action,指投放按廣告實際效果,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定單來計費,而不限廣告投 放量。CPA的計價方式對於網站而言有一定的風險,但若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計 價方式要大得多。廣告主為規避廣告費用風險,只有當網絡用戶點擊旗幟廣告,連結廣告主網頁後,才按點擊 次數付給廣告站點費用。
(5) CPC : 網絡中最常見的一種廣告形式,它是英文單詞Cost Per Click的縮寫意思就是每次點擊付費廣告
(6) CPM : 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Impressions,廣告投放過程中,聽到或者看到某廣告的每一人平 均分擔到多少廣告成本
(7) CPP:每購買成本,Cost Per Purchase,廣告主為規避廣告費用風險,只有在網絡用戶點擊旗幟廣告並進行在線交易後,才按銷售筆 數付給廣告站點費用。無論是CPA還是CPP,廣告主都要求發生目標消費者的「點擊」,甚至進一步形成購買,才予 付費;CPM則只要求發生「目擊」(或稱「展露」、「印象」),就產生廣告付費。
(8) CPR:每回應成本,Cost Per Response,以瀏覽者的每一個回應計費。這種廣告計費充分體現了網絡廣告「及時反應、直接互動、準 確記錄」的特點,但是,這個顯然是屬於輔助銷售的廣告模式,對於那些實際只要亮出名字 就已經有一半滿足的品牌廣告要求,大概所有的網站都會給予拒絕,因為得到廣告費的機會 比CPC還要渺茫。
(9) DAU : 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
(10)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智慧財產權
(11) KOL: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 基本上就是在微博上有話語權的那些人。也是我們常說的微博紅人之類的,這些人在一些行業可能是專業的,或者非常有經驗的,所以他們的話通常都能夠讓他的粉絲信服。就因為這樣KOL的影響力在微博營銷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那麼官微應該和什麼樣的KOL互動,怎麼能影響KOL,讓他們和官微互動,甚至是有主動談論你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