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富豪#
「富不過三代」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準的魔咒,每一位有錢人都面臨著自己畢生積累的財富在三代以內敗光的隱患。
"富不過三代」之所以總是很靈,是因為很難逃過以下三個情況:
1、子女沒有上進心,不良嗜好,敗家
2、子女有上進心,投資失敗,敗家
3、遺產稅,上交給國家(美國富豪的遺產稅高達45%)
而那些歷經幾代傳承而家族昌盛的頂級富豪是怎麼保持的財富呢?
我們可以從地球最成功的富三代大衛·洛克菲勒身上看出一些端倪。
2017年大衛·洛克菲勒在101歲高齡時去世,走完了幾乎沒有遺憾的一生。他含著世界上最純的金鑰匙出生於洛克菲勒家族,是小約翰·D·洛克菲勒最小的兒子,家族第三代掌門人。
他學業出眾,是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師從於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二戰時投筆從戎參加了打擊法西斯的戰爭; 戰後成為曼哈頓銀行副總裁,參與了曼哈頓銀行和摩根大通的合併;冷戰時期先於美國政府與蘇聯和中國建立聯繫,投資創辦中國的協和醫學院,受到過周總理的接見;第一個代理了中國的銀行在美國的業務……當時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名人政要都是他的朋友。
他還是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收藏家和慈善家,從母親那裡繼承了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主席的職位,管理著超過15萬件珍貴的藝術名作。
榮華富貴、功成名就、涉獵廣泛、健康長壽,你很難想像他的一生還能有什麼遺憾。
我們的問題是,HOW?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除了大衛之外,洛克菲勒五兄弟都非常優秀,在各自的領域有所建樹,他們不僅是有錢,而且深度的影響了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
關於洛克菲勒家族歷經六代不衰的秘密就藏在他們的家庭教育、家族信託和藝術品收藏裡。今天我們就好好說一說洛克菲勒家族的傳承密碼……
1、家庭教育
約翰·D·洛克菲勒是歷史上第一個億萬富翁,他不僅會賺錢還十分熱衷於教育。他的大筆投資將芝加哥大學從一個一般的教會學校變成世界頂級學府,在紐約投資建立的洛克菲勒大學誕生了36位諾貝爾獎得主。
老洛克菲勒只有一個兒子,由於父子同名,因此人們稱其子為小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是一名浸禮會教徒,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跳舞,一生的愛好唯有騎馬,買藝術品和教育兒子。他親自製定並踐行了對小洛克菲勒的教育,而小洛克菲勒則將這個家庭教育規範用在了他的的五兒一女身上。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家庭,洛克菲勒家的孩子們的童年卻過得十分「清貧」。根據家訓,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帳本,父親會定期查帳。每個人只能得到很少的零花錢,這個零花錢是真的少,只有當他們為家庭做了額外的服務時才能得到「報酬」。打蒼蠅,每100隻獎10美分;抓耗子每隻5美分,打掃衛生和擦皮鞋也都有價碼。
有意思的是在賺錢上還會發生競爭,總有些孩子希望掌控一整塊「產業」。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合作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分,長筒靴每雙10美分。他們在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想要獲得家庭擦皮鞋的壟斷地位了。
2、慈善基金會
美國富豪喜歡做慈善,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美國稅法501(c)(3)條款,其規定基金會用於公益慈善的金額可以抵消一部分捐贈者的所得稅。
同時由於將財產捐贈給基金會,從此這些財產就與富豪本人「劃清界限」,因此也不會被納入徵稅依據。
在政策激勵下,美國慈善基金約有1000億美元的規模,是中國的10倍。根據美國稅法,私營慈善基金每年要拿出5%用於公益慈善事業,也就是每年大約50億美元的規模。
即便如此,比起45%的遺產稅,對於富豪來說也是要好得多了。
另一個原因是,上交給國家由政府用於公益事業其中會有層層環節,種種行政損耗,未必可達需要的人手中,因此美國富豪喜歡成立基金會,自己親自做慈善。
洛克菲勒家的基金會規模和構架是個謎。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從洛克菲勒二世開始,就為家族的女眷,子女,孫輩建立了不同的基金會。
例如大衛所管理的其中一家——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
於1940年由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即小約翰·D·洛克菲勒的五個兒子共同創建。是一家資助型非營利性機構(符合美國稅法501(c)(3)條款)。除第三代兄弟成員的捐贈之外,他們的父親小約翰·洛克菲勒亦曾分別於1951年和1961年(遺贈)為基金會的原始永續保本基金提供了數目可觀的捐贈。基金會現有保本基金約為11.6億美元。
父親的遺贈,使得這筆錢可以用於公益,同時免繳遺產稅。
而2017年大衛去世後,其收藏藝術品盡數拍賣和遺產一併捐入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
基金會在中國亦有大量資助項目。
3、培養收藏藝術品的嗜好
沒錢的人想要有錢,而一旦人擁有的錢達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渴望——買東西。
有錢人買東西的動機和尋常人很不一樣,他們已經不缺任何東西,大多數的購買動機都是為了滿足他們處於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心理需求。近年來的腦科學研究更是發現,人在消費時活躍的腦區和虔誠教徒祈禱時活躍的腦區是重合的。
也就是說人花錢買什麼,其實這就是他的信仰所在。「團拼」奢侈品的偽名媛已經將一些品牌當成了自己的信仰。而有些富豪將限量的豪車,名表,城堡和莊園作為精神滿足的方式……還有一些人將佔有稀有的古董作為這種方式。
洛克菲勒家族熱衷於收藏19世紀末到今天這一個半世紀內的藝術品。恰好是從老洛克菲勒白手起家的時代開始到今天,這個歷史時期的優秀藝術品。
2007年,大衛·洛克菲勒以7284萬美元出售了自己收藏了47年之久的羅斯科1950年作品《白色中心》。
大衛·洛克菲勒最早從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聯合創辦人莉莉·布裡斯的侄女伊莉莎·布裡斯·帕金森手中買下這件作品的時候,花費不到1萬美元。據了解,這個落槌價在當時創下了藝術家的價格紀錄,現在依然在拍賣的羅斯科作品當中排名第四。
對於富豪而言「雙十一清空購物車」這種事情已經完全無法滿足他們的欲望。並且每天在新增財富都很難讓他們有一絲快感。唯有買下別人無法擁有的珍貴物品才能讓他們獲得滿足感。
洛克菲勒家的人已經很難被什麼豪車、名表、嫩模所吸引。這些都是可以替代的,很多富二代買下了大量的豪車,即使是限量版豪車也都是工業品,是模式化製造的產物。而藝術品卻是創作出來的,是獨一無二的。當洛克菲勒家的人在拍賣會舉牌,他們審美認定的畫作,從此就被打上了一個價值認證。
1929年5月,大衛·洛克菲勒的母親艾比參與創建了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如今,該館已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現代藝術收藏地之一。
收藏藝術品是一種頂級的奢侈愛好,但卻不是一項敗家的愛好。
據福布斯估算,大衛·洛克菲勒身價32億美元,位居全球富豪榜第603位。
但是僅其收藏的《白色中心》就拍出了7000萬美元,更不要說這些畢卡索、莫奈等人的畫作。大衛的私人收藏約為1500件各類藝術品,而其管理的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品超過了15萬件……這些都很難算在福布斯對其的財產估算上。
每一個收藏家都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而藝術品是不朽的。自己花了巨資買下了一件人類藝術品的保管責任。七十億人裡只有一人有做這個保管員的資格。百年之後,藏家早已作古,這件藝術品仍在那裡供後人欣賞。
還有什麼比這種嗜好,更能滿足人的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除此之外藝術品收藏之路還是一條伯樂之路。
很多人以為藏家都是一擲千金的土豪,事實上一個好的藏家往往是一位伯樂。
以馬克·羅斯科來說,他生前並沒有被尊為藝術大師 。1966年時馬克·羅斯科的畫作《紅色22號》售價為1.55萬美元,四年之後馬克·羅斯科本人便自殺離世。而50年代伊莉莎·布裡斯·帕金森買下他的《白色中心》只花了幾千美元,之後以不到1萬美元賣給了大衛·洛克菲勒。大衛非常喜歡這幅畫,珍藏了47年之久。
馬克·羅斯科的畫作開始被人們所追捧,並奉為美國抽象派大師已經是他過世20年之後的事情。
1993年傑姆斯·B·布魯斯林出版了600頁的傳記《羅斯科傳》,令人們得以了解他的悲劇人生和藝術哲思。如果波洛克的畫作是宇宙的混沌和隨機,羅斯科的畫作則是令人可以對之冥想的進入形而上世界的空間之門。其後,羅斯科的作品每一次落槌價格都創下新高。
1999年其作品《北方15度:黃色和紅色》首次突破千萬美元大關,9年之後類似的作品《No.15》便已經達到了5044.1萬美元。
當人們開始狂熱追捧羅斯科的時候,大衛·洛克菲勒已經收藏其畫作近半個世紀。
在這半個世紀中,這些畫作價值幾何始終是個謎,大衛·洛克菲勒顯然不是預見到其七千倍的增值而去收藏。他所做的是發現、收藏、保存與傳承。
很多人把收藏當成財富傳奇,這其實是個誤區,他們只看到1萬美元購得的畫拍到7000萬,而沒有看到用47年人生去保管和傳承這些藝術品的信念。
大衛生前每晚都會為自己家裡的藝術品依次關上燈,然後再回臥室。收藏之心,就是將這些作品當成有靈魂的生命一樣去呵護,堅信終有一天人們會意識到它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