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
「 一帶一路」採訪組
11月的上海正是深秋時節,南北方的冷暖空氣在此交匯常常造成雨霧天氣。「大霧天真的很讓人頭疼,我最不喜歡的就是有霧的天氣。」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港口運營總監徐紅不喜歡雨霧籠罩的上海,因為會影響郵輪的準時停靠。
郵輪可以搭載幾千人在大海裡安全航行,但惡劣的天氣會嚴重影響郵輪的航行路線。「最嚴重的一次是今年3月份,因大霧延誤航班8小時,港口當日出入境遊客數達約1.4萬人次。」徐紅說。
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郵輪母港,截至2016年11月底共計接靠郵輪1125餘艘次,接待遊客超過600萬人次。現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五大國際郵輪港。
短短幾年間,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越來越成長為中國上海的一張名片。而徐紅正是「這張名片」的第一批開拓者。時任上海吳淞口開發有限公司客運站站長的徐紅,因才能出眾被組織看中,調任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碼頭作業部經理。這樣的轉身,對於徐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上任之初,徐紅面臨的是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作為國內首個專營客運的郵輪港,運營沒有經驗、沒有模式可以借鑑。為了迅速增強業務能力,徐紅一邊「走出去」,到國際知名港口考察、學習先進模式和經驗;一邊在軟硬體上發力,摸索出了一套服務標準體系。
對於初創時的情景,徐紅記憶猶新,人員培訓、崗位配置、交通疏散、標識導向等都是擺在面前的新課題,每一次作業結束,都要進行內部總結。每一次郵輪停靠前,她都精神緊繃,一遍遍檢查出入境路線,在客運樓裡來來回回走幾遍。「運營的工作很繁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港口安全運行,這讓我更加不敢出任何差錯。」
2012年,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在國內突破性地實現「兩船同靠」,並獲批成立全國首個「中國(上海)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2013年,推動亞洲各郵輪港共同籤署了「亞洲郵輪港口戰略合作吳淞口宣言」;2014年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八大郵輪母港。
隨著國際郵輪巨頭競相布局中國市場,並且引領大船時代,兩船同靠已成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常態,日均客流量達9300人左右,客運樓承載資源有限的矛盾日益凸顯,也對徐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面對挑戰,徐紅帶領團隊開發了郵輪出入境通關流速控制(PFC)模式。把遊客離船、登船流程各分為六個區域,利用「網格+」信息交互平臺實時監控郵輪通關現場動態,對郵輪出入境的尖峰時段及重點區域進行維穩限流和錯峰引導,平衡各時段各區域內的遊客數量,使客流壓力層層下移釋放,確保遊客安全、順暢地上下船。使用此模式,徐紅已成功解決了「6·12海洋水手號因霧延遲靠港」「8·28海洋水手號因風延誤靠港」等事件,保證了客運樓的通暢和遊客的舒適體驗。
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發展日新月異,徐紅辦公的地方卻還是初創時期簡易工棚搭建的簡陋辦公室。進到她的辦公室,首先被牆上五顏六色的紙張吸引了目光,那是歷年的郵輪船期表,2012年,表格上還只有兩種顏色,港口全年只有60個航班,2016年港口全年達到471個航班,未來還將繼續增加。一張張表格,記錄著徐紅和她的團隊努力奮戰的日日夜夜。
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2015年,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成功開啟「首個中國出發環球郵輪」,並且與韓國濟州、仁川、釜山、全羅南道、江原道等五地區籤署友好合作協議,郵輪航線設計由原有的10條擴大至如今的36條。同時為進一步提升港口接待能力,2015年啟動了後續工程建設項目,2018年將正式投入運營。屆時,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將具備「四船同靠」能力,日接待遊客能力將達到4萬人次,而徐紅也將開啟她新一輪的徵戰。
(記者 姚建 丁秀偉 茹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