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國際化早癌篩查中心落戶上海 早癌篩查有望普及全國

2020-12-21 環球網

首家國際化早癌篩查中心即將落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由攜康長榮與日本最大醫療集團德洲會聯手打造,引入日本權威技術和人才,構建成熟早癌篩查體系,為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日式醫療人文服務體驗。

據悉,該中心具有國內頂尖的醫療設施和大型檢查設備,並將有日本專家常駐提供培訓和指導。中心檢診項目涵蓋10餘種高危、高發腫瘤,為國內領先水平。攜康長榮早癌篩查事業部總經理馬健鵬透露,首家早癌篩查中心將在半年內具備日檢20人的接待能力,年內將在北京、廣州、天津陸續啟動3家篩查中心,並計劃以每年新增3至5家的速度將早癌篩查推廣至全國各大城市。

據中國癌症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癌症總發病429.16萬例,總死亡281.42萬例,癌症總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再次攀升,成為我國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表示,中國的癌症人數及癌症相關死亡人數每年都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上升,但真正的悲劇是,這些病例中大多數本都是可以預防的。

早癌篩查被公認為是降低癌症致死率的最有效手段。大量臨床數據表明,癌症1期的治癒率高達90%以上,2期為80%以上,3期為40%以下,4期為10%以下。我國和日美等發達國家相比,癌症發病率相差不大,但致死率要高很多,關鍵原因就是早癌篩查的欠缺。通過早癌篩查,可以確診相當一部分一期、二期癌症,而我國大部分癌症被確診時,往往是在腫瘤症狀已經十分明顯的三期、四期。

目前,早癌篩查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一方面是人們對癌症不了解、對初期症狀不重視,另一方面是早癌篩查不專業、體驗差,再加上癌症檢查不具有強制性,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國內早癌篩查陷入了惡性循環:健康人不知道、不願做早癌篩查,導致醫院的檢診醫師缺乏客戶,反過來又進一步制約了相關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提升。而在國外,早癌篩查已經被納入國民醫療健康體系的一部分。為什麼在國內卻發展緩,攜康長榮董事長顧欣先生指出,由於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資源有限,公立醫院在癌症治療環節壓力巨大,無暇顧及提升早癌篩查水平和服務方式,也缺乏專業的人員和技術,這正是民營醫療機構的機遇和責任。所以,在國內引進並普及早癌篩查醫療體系,有助於加強民眾對於癌症早期防治重要性的認識,從而降低癌症發病率,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有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防癌雷達項目」將與日本第一、世界第三的德洲會醫療集團合作,把世界一流的早癌篩查服務體系引入國內。日本德洲會醫療集團旗下共有400多家醫療機構,從基礎的醫療服務到尖端醫療技術全部覆蓋,年營業額超過4000億日元。顧欣先生介紹,德洲會作為一家民營醫療機構,經過40年的發展成為日本第一,關鍵就在於其「生命是平等的」核心理念。德洲會從急救這個風險高、產出低的領域起步,向全社會展示出高水準的人文關懷和醫學倫理,其對山區、海島等不發達地區居民的關注,為貧困者提供紮實的醫療服務,體現了非同一般的社會責任感。

如今覆蓋日本全國的早癌篩查,最早是德洲會內部的職工福利。鑑於醫師團隊多有因癌症而減員,德洲會在員工體檢時提供了專項的早癌檢測,後來這項服務通過德洲會遍布全國的醫療機構,逐步向全社會擴散,使早癌篩查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今,早癌篩查已成為日本醫療保障體系的一部分,覆蓋到全體國民,藉助早癌篩查,日本有80%的癌症在一、二期被檢出,五年存活率達到68%,居於世界首位。德洲會也通過多年來的不懈進取,成為該領域最權威、技術實力最強的醫療機構。

顧欣先生認為,日本圍繞早癌篩查建立的醫療保障體系,充分貫徹了對抗癌症「早發現、早治療」的正確方針,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整體國民的癌症死亡率,另一方面大大節省了投入在中晚期癌症治療領域的醫療資源。

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原因,癌症越來越成為我國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的兩會上,對中晚期癌症病人施行安樂死的討論,首度突破慣常的醫學倫理成為兩會的議案,這也表明了當前癌症的巨大威脅和人們對常規治療手段的失望。因此,有必要在全社會提升對早癌篩查的認知,為將來效仿日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早癌篩查網絡,提前做好鋪墊與準備。顧欣先生表示,「防癌雷達項目」的最大意義,就是向廣大民眾普及和傳播早癌篩查的理念,提升社會對早癌篩查的認識和了解,幫助國家健全早癌篩查醫療體系,讓民眾能夠切實感受到早癌篩查所帶來的益處,這是公立醫院有待填補的盲區,也是民營機構的職責。

據悉,主導防癌雷達項目的攜康長榮公司成立於2009年,自癌症治療的最前沿——質子重離子治療技術發軔,六年來聚集了一批懂醫學、精業務、為患者的醫療專業人才,在所經營的每一個領域(專業)都是行業前三名,得到包括德洲會在內的國外醫療機構的認同,先後與德國慕尼黑大學醫院、美國聖地牙哥質子中心、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等一大批優秀的醫療機構達成了穩固的合作關係。

相關焦點

  • 攜康長榮早癌篩查獲2000萬A輪投資
    近日,國內醫療投資及醫院管理機構攜康長榮宣布與日本醫療集團德洲會達成合作,引入先進的早癌篩查技術和人才,改變國內早癌篩查的現狀。  據了解,首家篩查中心已經落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未來三年還將建設10家篩查中心。
  • 引入國際領先標準 攜康長榮破冰國內早癌篩查
    檢診體驗不周到、醫療資源和技術不足……受限於諸多因素,發達國家普及度較高的早癌篩查在國內卻依然處於空白狀態。日前,國內醫療投資及醫院管理機構攜康長榮與日本最大的醫療集團德洲會達成合作,引入先進的早癌篩查技術和人才,改變國內早癌篩查的現狀,首家篩查中心已經落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未來三年還將建設10家篩查中心。
  • 深圳成立首個早癌篩查中心,精準篩查5種癌症
    近日,位於深圳市人民醫院內的深圳早癌篩查中心正式啟用。據介紹,中心應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及液芯技術,全程隨訪服務,對癌症進行早期篩查,以此提高癌症治療率。目前篩查中心針對國內高發的肺癌、胃癌、大腸癌、肝癌、乳腺癌的等5種癌症先行篩查,將逐步向其他多發癌種擴展。
  • 攜康長榮:日本體檢早癌篩查之中國聲音
    但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攜康長榮公司副總裁、早癌篩查事業部總經理馬健鵬先生在此次大會上,針對中國早癌篩查現狀與發展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但這類醫院體檢中心多數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  體檢方案主要針對慢性病、常見病等心腦血管病的早期篩查和預防;二、體檢報告多採用針對異常結果的建議,多數體檢中心並沒有對受檢者進行檢後綜合評估;三、 多數體檢中心體檢結束當日,缺少主檢醫師與受檢面對面的解讀,大多數受檢者根據自有醫學常識認知報告內容。
  • 攜康長榮:普及癌症早期篩查,守護國人生命安全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教授於去年在全球權威雜誌《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jicians》發表的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分析,2015年有新發浸潤性癌病例數近430萬,相當於平均每天新發12000例癌症,有281.4萬癌症死亡病例,相當於平均每天7500人死於癌症。
  • 南充首家國家級「早期大腸癌篩查示範中心」落戶南充市中醫醫院
    近日,南充市中醫醫院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評選為國家級早期大腸癌篩查示範中心,成為南充首家獲此殊榮的國家"三級甲等"醫療機構。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全球居於惡性腫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佔全球發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 滇東北鼻咽喉早癌規範化實戰大賽在曲靖市二院舉行
    掌上曲靖訊為提高雲南鼻咽喉部腫瘤診斷的精準度及治療水平,提升鼻咽喉早癌規範化診斷意識,推進鼻咽喉內鏡操作技術標準化、規範化、專業化,2021年1月10日,由雲南省耳鼻咽喉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辦的「雲南鼻咽喉早癌規範化實戰大賽滇東北賽區-曲靖站」在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隆重舉行。
  •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你需要了解這些
    本次,Frank就跟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合理看待這些「癌前病變」,如何制定合理的篩查策略,早期發現癌症,擊退腫瘤君。 在講「癌前病變」之前,首先要了解以下三個重要的問題: 1.
  • 腸癌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 早期做腸鏡篩查能有效降低發病率
    據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外科首席專家汪建平教授介紹,早篩查早診斷是有效降低腸癌發病率的手段,尤其是50歲以上有家族史的高危人員應接受篩查,以便發現早期病變並進行幹預性處理。臨床中有7歲的腸癌患者據了解,我國消化道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呈年輕化趨勢特徵,對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中山六院僅今年上半年,完成結直腸癌手術便達2051例(直腸癌905例)。
  • 腸道篩查要儘早
    國家腫瘤登記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大腸癌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早期大腸癌往往無症狀,而隨著癌腫的發展,才慢慢出現症狀:1.排便規律發生改變。排便次數增多或特別困難,腹瀉、便秘或交替出現的腹瀉與便秘,有時裡急後重。2.大便形狀發生異常。大便變細,扁形便,或大便有稜角。3.大便性質改變。
  • 30個孩子22人近視眼 合肥一小學視力篩查令人憂
    [篩查] 六年級一個班超七成視力不良  就在2018年,合肥市教育局在廬陽區試點開展「貓頭鷹護眼計劃」之兒童視覺健康免費篩查活動,自當年5月持續至今年1月底,深入廬陽區各中小學校、為6萬餘名學生提供免費的視力篩查,全省首家「未成年人視力保護基地」也在廬陽區「落戶」。
  • 這三個省級基地(中心)落戶泉港總醫院
    12月2日下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腫瘤閩南中心、福建省隊列研究泉州基地、福建醫科大學消化道腫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泉州實驗室的授牌儀式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泉港總醫院(以下簡稱「泉港總醫院」)舉行。福建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佘菲菲,福建醫大附一醫院黨委書記林章雅,泉港區委書記梁炳輝出席授牌儀式並致辭。
  • 有望消除宮頸癌?請關注篩查高危型HPV
    隨著HPV疫苗的問世以及宮頸癌篩查的普及,未來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將顯著下降。 目前,建議有性生活2年以上的女性,即使注射了HPV疫苗,也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對於30歲以上的女性,美國婦科指南和中國《子宮頸癌綜合防控指南》推薦進行高危型HPV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