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2021-01-17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臻美心靈,淨化人心。

鎔鑄劇場元素、揮灑語文天賦傳統戲曲前進瑞芳高工展現表演藝術。(瑞芳高工提供/吳康瑋新北傳真)

瑞工指出,歌仔戲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更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它以參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白話閩南語為主的戲劇,「一迴旋一轉身、一換位一唱腔」、「有聲皆歌,無動不舞」,每一個身段全不放過,一次又一次地反覆練習,這是瑞芳高工校園中最美麗的景色,不僅要複習著上周的唱曲,更要整合新的身段,尤其首次的拿扇功法,對同學來說真的太新鮮、太具挑戰性了。

歌仔戲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瑞芳高工提供/吳康瑋新北傳真)

瑞工表示,老師特別鼓勵應用英語科的學生大膽開口,用語文能力去展現潛能,學以致用,甚至連成果展演的DM文稿與設計,以及劇本字幕的英文翻譯,都是由學生自己主編,老師僅從旁輔導,落實學而時習之,累積經驗進而成長,這就是東北角優質學府的人文角落。

瑞工這次成果展「義妖報恩篇」是歌仔戲傳統的經典曲目,以白蛇傳故事為主軸,敘述白蛇與青蛇幻化成形以向許仙報答前世救命之恩,於是青蛇巧施妙計讓白蛇與許仙相識,並彼此相愛。

此外,白蛇是由應英二的饒語綺同學擔綱,而青蛇則是由應英一的劉珊妮同學擔任,珊妮同學不管抖袖、打袖、翻袖、抽袖等水袖功夫,她都能曲盡其妙嬌俏表現,而一張黝黑的臉龐,搭上水袖功,如同行雲流水,令人一新耳目,不忍移開眼光,除了專業的容妝扮相展演外,還要其他學生一起學以致用,搭配中英文的唱念口白與字幕,讓學生在學習中留下美好的註記與學習成果。

瑞工透露,這次跨域合作主要是由臺北傳統戲劇團蔡瑜真團長的帶領,協同黃素絹副團長和許群莉老師的共同努力,每周不辭辛勞地來到冬氣凜冽的瑞芳,不僅每一次上課都全程出席,更努力的記錄下每一次課程中師生眼、心交會的點點滴滴,各種影像與文字都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傳統戲劇唱功與身段的美麗人文合輯,透過一次次的講戲、編戲、撨身段、雕唱腔,一步一手勢,身段走位要點,讓瑞工同學們一個個天真無邪的面孔,笑顏逐開、認真而投入,這是多麼動人的畫面,希望若干年後,當春拂花紅葉綠時,待他們長大回首,定會莞薾甜蜜這一片段。

全校師生合力在校園推廣傳統戲曲(瑞芳高工提供/吳康瑋新北傳真)

瑞工表示,擔任這次協同教學、開設彈性學習課程「戲劇與人生」的國文科劉琬茜老師表示:瑞工的學生們個個聰穎且活潑,很快就進入狀況,能念也能順口學唱,人文藝術的課程雖然無法立竿見影,但是卻能駐進心中,增加人文素養,更能培養並開拓他們對於傳統戲曲的基本認識,進而培養觀眾群與聆賞表演藝術的能力,這就是多元語文教育的最佳寫照。

瑞工這次成果展「義妖報恩篇」是歌仔戲傳統的經典曲目(瑞芳高工提供/吳康瑋新北傳真)

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自己代表學校特別感謝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臺北傳統戲劇團、崇右影藝科大時尚造型設計系、旺旺工坊與家長會徐秀靜輔導會長等單位無償的努力與付出,更不辭辛勞且無私的將相關專業技術奉獻出來,讓我們全校師生都看到大家在校園推廣傳統戲曲的投入與用心,這種傳承優良文化傳統藝術的宏願、共同造就學生們多元學習的機會,就是教育界最動人、最感人的一番風景。(高楊)

相關焦點

  • 好姐妹傳承歌仔戲 王金櫻 小咪入列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與王金櫻在戲曲道路上相互扶持多年的手帕交、歌仔戲名角「小咪」陳鳳桂,也在同時獲得殊榮,將在傳承歌仔戲技藝的道路上繼續前進,讓各界更能了解歌仔戲文化。名伶王金櫻從事歌仔戲工作逾一甲子。(文化部提供/王寶兒臺北傳真)現年74歲的王金櫻現為河洛歌子戲團藝術總監,除了表演以外,對於傳承文化向來不遺餘力。
  •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2017-04-13 08:34:00
  • 永州市零陵花鼓戲劇團 在傳承創新中不斷發展
    永州市零陵花鼓戲劇團(永州市零陵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為國有文藝院團,同時也是省級非遺項目《零陵花鼓戲》項目保護單位。劇團自1951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在傳承創新中謀發展,走出了一條深受觀眾喜愛的路子。2019年為加強傳統戲劇文化建設,永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將零陵區花鼓戲劇團升格為永州市零陵花鼓戲劇團,為推動劇團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建團以來,經過歷代零陵花鼓戲藝術家執著追求,潛心傳承,博採眾長,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零陵花鼓戲」流派。
  • 維護文化傳統 臺北國光劇團舉行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
    9月12日,臺灣戲曲中心駐館團隊——國光劇團在臺北舉行傳統儀式「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將劇團供奉的行業神「祖師爺」正式移駕,安座於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後臺。新落成的臺灣戲曲中心將於10月3日正式開幕啟用。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攝  「祖師爺」是京劇界的行業神,相傳為創建宮廷音樂組織「梨園」的唐明皇。  主辦方介紹,國光劇團自1995年成立後,就迎請「祖師爺」安座於臺北木柵的國光劇團後臺,成為梨園子弟共同的心靈依歸。隨著臺灣戲曲中心的興建落成,「祖師爺」與國光劇團去年進駐。
  • 臺灣超炫歌仔戲,讓年輕人愛上老傳統
    入行三十餘年,如今被譽為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的孫翠鳳回憶道。1929年,孫翠鳳的公公陳明吉先生創辦明華園,聲名漸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電聲樂器、流行歌曲、影視劇等傳入臺灣,本土戲曲逐步式微,許多歌仔戲團被迫散班,原本堅持在劇院舞臺演出的明華園也被迫轉戰「野外」。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資料圖片)去年歲末,記者在臺期間趕上了臺灣豫劇團的兩場戲,頭天晚上演出年度大戲《飛馬行》,次日則是「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的重頭戲《香囊記》。前者以鮮卑族悽美愛情故事開創新局,鋪陳草原兒女情懷;後者作為豫劇花旦必修劇目,由「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培養出的新生代演員接棒演出。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林幸慧特別為這檔演出規劃了主題:「一樣花轎,兩樣情懷」。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說。從徽班進京到21世紀京劇發展歷史來看,京劇人才培養存在著師徒傳承、科班教學、學校教育等幾種基本模式。舊時很多京劇優秀演員的成長是師徒傳授與科班教育混合生成的結果。「師徒傳承用口傳心授的方法精雕細琢地培養京劇演員,雖然培養人數少,但是成材率極高。科班制學演結合,更加注重規模化經營。
  • 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那麼,中國傳統藝術的演繹內容在當下有何借鑑意義?在新媒體不斷湧現的今天,應如何進一步弘揚與創新中國傳統藝術?對此,本刊記者特對全國政協委員、該劇主演袁慧琴進行專訪。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古國,我覺得,我們應該把這些傳統文明在21世紀更好地傳承下來。但現在這種東西在慢慢地淡化,尤其是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多只是停留在書本課層面,使得他們對傳統的禮儀,如尊老愛幼等,都不是很重視。這齣戲給當下人們一個警示,除了追求物質的東西,還應堅守精神的親情,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精華部分是值得弘揚的。
  • 推動戲曲的傳承發展,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生活
    推動戲曲的傳承發展 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廣東省2020年戲曲進校園專場活動在惠州各校舉行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學校教育實際,選擇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組織聯繫市、縣(區)專業藝術表演團進學校開展藝術與課堂相結合,讓更多的同學們近距離領略戲曲藝術的魅力,了解中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 肇慶市推動戲曲進校園 中小學生傳承非遺振興粵劇
    為了紮實開展中小學戲曲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校戲曲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促進肇慶市戲曲藝術全面繁榮,肇慶市自年初以來加大力度推進戲曲藝術的普及工作以及開展「戲曲進校園、學生進劇場」活動(以下簡稱「雙進」工作),促進地方戲曲傳承保護與發展,豐富學校文化內涵
  • 福州屏東中學:戲曲進校園,文化共傳承
    海峽教育報訊   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月18日的周一晨會上,福州屏東中學邀請福建省芳華越劇院趙燁、趙思兩位青年演員,為全校師生們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 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 跨海傳戲
    兩岸戲劇界早已形成共識,臺灣歌仔戲緣起於古老的漳州錦歌。300多年前,大量漳州人隨軍入臺,帶去了家鄉的錦歌、車鼓弄等民間藝術,以解思鄉之情,並逐漸將其搬上舞臺,在清末民初流變為臺灣歌仔戲。上個世紀20年代,臺灣歌仔戲班渡海回閩,歌仔戲因此回傳故裡。  「漳州戲曲土壤深厚,京劇、漢劇、梨園戲等外來劇種都頗為流行,更何況是一脈相承的歌仔戲。」
  • 傳承經典 弘揚粵韻 珠海粵劇粵曲進校園 1.3萬中小學生感受傳統...
    原標題:傳承經典 弘揚粵韻 珠海粵劇粵曲進校園 1.3萬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戲曲藝術魅力   23日下午,廣東省戲曲進校園演出活動最後一場走進珠海市第三小學,全校
  • 「我和我的祖國」戲曲進校園,經典共傳承,看國粹藝術one night in...
    戲曲進校園經典共傳承「笛脆琴悠歌盛世,珠圓玉潤頌堯天」。9月27日晚7時30分,柳北區在雀兒山公園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2019年柳北區「戲曲進校園 經典共傳承」文藝晚會。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政府副區長李丹在活動上講話2017年以來,柳北區在轄區中小學校深入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傳承發展戲曲藝術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三年的「戲曲進校園」實踐活動,柳北區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戲曲作品和戲曲人才。
  • 探秘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藝術為宗旨而成立,內部建築皆以傳統商業街道、大戶人家的庭臺水榭等古早建築為本,為了將傳統聚落完整重現,傳藝中心也建了一座廟,只是當時為了要請什麼神傷透腦筋,避免爭議,最後決定以祭祀文昌帝君為主,並將工藝、爐公、戲曲等所有藝師之神全部陪祀
  • ...傳統戲曲、精品劇目進高校」演出——舞劇《劉三姐》走進廣西大學
    舞劇《劉三姐》演出現場11月26日晚,2019年南寧市為民辦實事文化惠民工程「送戲進校園」項目「傳統戲曲、精品劇目進高校」演出——舞劇《劉三姐》在廣西大學匯學堂上演。舞劇《劉三姐》由中共南寧市委宣傳部、南寧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出品,集結了國內一流的創作團隊,由國家一級編劇、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丁偉擔任總導演,國家一級導演、南寧市舞蹈家協會主席李紫君擔任副總導演,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作演出。
  • 晉中市藝術學校深入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讓戲曲在校園流行起來
    一段段名家選段、一個個精彩瞬間、一曲曲抑揚頓挫的唱詞……近日,「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太谷區朝陽學校,「生旦淨末醜」的生動形象在全校師生面前亮了相,讓廣大師生在名曲選段中進一步了解晉劇知識,傳承戲曲藝術。
  • 吉林藝術學院舉辦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吉劇)傳承基地匯報演出
    12月22日下午,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在吉林省桃李梅大劇院舉辦「賡續紅色血脈 彰顯紅色底蘊——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吉劇)傳承基地匯報演出」。此次匯報演出命名為「起航」,寓意持之以恆、乘風破浪。
  • 專家: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精神價值系統的媒體。」「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來自瓊閩粵臺四地的11種閩南語系戲劇,28日晚在海南省歌舞劇院展演,一個甲子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閩南語系戲劇首次同臺亮相。蔡曙鵬對第一次較全面地觀賞到閩南語系經典劇目感到欣慰,但他同時認為,和其它一些中國戲劇一樣,閩南戲劇中的化妝、服裝、音樂、舞美等的演變漸離傳統了。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