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翃是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名頭聽起來不小,但在群星璀璨,天才遍地的唐朝,只能算是一個十八線小詩人。但他卻憑一首諷刺皇帝的詩,意外獲得唐德宗李适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高居廟堂,過上了令許多「大咖」羨慕不已的生活。
這首詩就是廣為人知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又叫禁菸節。春秋時期有一個賢人叫介子推,他被火燒死了。為了紀念他,這一天不許生火,只好吃冷飯,所以叫「寒食」。長久相傳,就成了風俗,發展到連燈也不許點了。
這首詩表面上寫寒食節,實際上是諷刺唐朝統治者的特權,是一首諷刺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節時已經接近晚春了,「春城」指的是長安城。「春城無處不飛花」是說長安城寒食節颳起了東風,吹得楊柳枝、柳樹枝搖搖擺擺,楊花柳絮漫天飛舞。
「御柳」是皇帝宮苑裡的柳樹。舊時凡是與皇帝有關的事物都要加上「御」字,以示尊重。比如皇帝用的筆叫「御筆」,皇帝辦公的桌子叫「御案」等等。
當時有個風俗,每到寒食節時,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門上,表示紀念,所以詩裡提到了柳樹。作者不寫別處的柳樹,而專門提到皇帝宮苑中的柳樹,是與下文寫的事情有關。這兩句描寫了寒食節長安城的自然景色,寫得很美。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第三、四句說,天晚了,漢朝皇帝特別下令,把火種傳給五個侯爵的家裡。「暮」是傍晚,日落的時候。「漢官」是漢朝的宮廷,這裡代指唐宮。
這首詩是諷刺唐朝皇帝的,但作者不敢公開點出唐朝,所以用「漢宮」來暗指。本來寒食這一天全國禁止煙火,但是有特權的皇帝可以點蠟燭,還可以「傳蠟燭」,就是把蠟燭傳給親近的臣子。「輕煙」是蠟燭散發出的淡淡的煙。「散入五侯家」,是說火種傳入了五個侯的家中,這五個侯的家也享有在寒食節點火的特權。
「五侯」指五個封侯的大宦官。宦官就是太監,是侍候皇帝的人。他們是不應該被封侯的,因為「侯」是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地位很高。可是,東漢的桓帝在一天裡就把五個宦官封做侯爵。
詩人通過「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件小事,寫出了宦官的特權和皇帝對他們的寵愛。皇帝寵愛宦官,宦官掌握大權,這是政治腐敗的表現。
詩人用漢朝的事來暗指唐肅宗以來,宦官掌權的局面,目的在諷刺皇帝偏寵權貴,但不直接說出來,表面上看好象還在讚美皇帝對臣子的愛護和關懷。
有趣的是,詩人晚年在家閒住的時候,德宗因為欣賞這首詩,還起用他,讓他起草詔書。後來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不少人覺得唐德宗李适愚不可及,被諷刺者竟把諷刺誤會為歌頌了,這才是最大的諷刺。
小編卻不這麼認為。韓翃把詩歌含蓄的藝術特色運用得爐火純青,或許這才他獲得賞識的主要原因,畢竟唐德宗李适本人也很擅長詩文,不太可能讀不出其中的諷刺意味,起用韓翃小編認為更多的是出於詩人之間的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