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諷刺詩,唐德宗李适真的沒讀懂嗎?

2020-12-18 小良言

韓翃是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名頭聽起來不小,但在群星璀璨,天才遍地的唐朝,只能算是一個十八線小詩人。但他卻憑一首諷刺皇帝的詩,意外獲得唐德宗李适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高居廟堂,過上了令許多「大咖」羨慕不已的生活。

這首詩就是廣為人知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又叫禁菸節。春秋時期有一個賢人叫介子推,他被火燒死了。為了紀念他,這一天不許生火,只好吃冷飯,所以叫「寒食」。長久相傳,就成了風俗,發展到連燈也不許點了。

這首詩表面上寫寒食節,實際上是諷刺唐朝統治者的特權,是一首諷刺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節時已經接近晚春了,「春城」指的是長安城。「春城無處不飛花」是說長安城寒食節颳起了東風,吹得楊柳枝、柳樹枝搖搖擺擺,楊花柳絮漫天飛舞。

「御柳」是皇帝宮苑裡的柳樹。舊時凡是與皇帝有關的事物都要加上「御」字,以示尊重。比如皇帝用的筆叫「御筆」,皇帝辦公的桌子叫「御案」等等。

當時有個風俗,每到寒食節時,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門上,表示紀念,所以詩裡提到了柳樹。作者不寫別處的柳樹,而專門提到皇帝宮苑中的柳樹,是與下文寫的事情有關。這兩句描寫了寒食節長安城的自然景色,寫得很美。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第三、四句說,天晚了,漢朝皇帝特別下令,把火種傳給五個侯爵的家裡。「暮」是傍晚,日落的時候。「漢官」是漢朝的宮廷,這裡代指唐宮。

這首詩是諷刺唐朝皇帝的,但作者不敢公開點出唐朝,所以用「漢宮」來暗指。本來寒食這一天全國禁止煙火,但是有特權的皇帝可以點蠟燭,還可以「傳蠟燭」,就是把蠟燭傳給親近的臣子。「輕煙」是蠟燭散發出的淡淡的煙。「散入五侯家」,是說火種傳入了五個侯的家中,這五個侯的家也享有在寒食節點火的特權。

「五侯」指五個封侯的大宦官。宦官就是太監,是侍候皇帝的人。他們是不應該被封侯的,因為「侯」是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地位很高。可是,東漢的桓帝在一天裡就把五個宦官封做侯爵。

詩人通過「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件小事,寫出了宦官的特權和皇帝對他們的寵愛。皇帝寵愛宦官,宦官掌握大權,這是政治腐敗的表現。

詩人用漢朝的事來暗指唐肅宗以來,宦官掌權的局面,目的在諷刺皇帝偏寵權貴,但不直接說出來,表面上看好象還在讚美皇帝對臣子的愛護和關懷。

有趣的是,詩人晚年在家閒住的時候,德宗因為欣賞這首詩,還起用他,讓他起草詔書。後來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不少人覺得唐德宗李适愚不可及,被諷刺者竟把諷刺誤會為歌頌了,這才是最大的諷刺。

小編卻不這麼認為。韓翃把詩歌含蓄的藝術特色運用得爐火純青,或許這才他獲得賞識的主要原因,畢竟唐德宗李适本人也很擅長詩文,不太可能讀不出其中的諷刺意味,起用韓翃小編認為更多的是出於詩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相關焦點

  • 唐德宗李适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寒風凜冽,天空中飄揚著鵝毛大雪,長安城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唐德宗李适躺在大明宮會寧殿病榻上,已經不能說話,須臾,駕崩,宮中痛哭失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四月,李适出生於長安城太子宮。
  • 唐德宗李适,重用賢臣武力削藩,為什麼還會被稱為昏君呢?
    唐德宗李适是大唐的第九位皇帝。他十四歲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也親身經歷了長安失守,唐玄宗攜太子等人倉皇出逃。可以說年紀輕輕的他就經歷了大唐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李适的爺爺就是那位在馬嵬兵變後,北上自立為帝的唐肅宗李亨。
  • 「讀通鑑講故事」親情篇 一曲亂世輓歌:唐德宗李适尋母記
    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關於母子離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唐朝德宗皇帝李适(742-805)。李适出生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他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母親沈氏,吳興人。他跟母親失散這件事,還得從唐玄宗時期發生的安史之亂(755-763)說起。
  •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唐詩諷刺楊貴妃嗎?
    讀者都知道這首詩中的漢皇,其實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人其實還算是開放,如此明白的諷刺唐明皇,皇帝們也毫不在意。唐宣宗李忱即位後,甚至想請白居易作宰相。得知白居易去世,李忱還寫了一首《吊白居易》,詩中寫到: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 唐德宗:入凌煙閣的天子,娶五姐妹為妻,為何後期卻萎靡不振
    在這八人之中,有一位竟然是未來的大唐天子。  這位便是唐德宗李适,唐代宗李豫之子,唐肅宗李亨之孫。他前明後暗,頗類其曾祖父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軌跡。  「開元盛世」的繁華和「安史之亂」的苦痛,上至王侯,下至黎庶皆感同身受,這也是「安史之亂」後的幾代君王多少還有些作為的原因。畢竟只有身經苦難,才能肩扛重擔,古今一理,李适也不例外。  其父唐代宗李豫在宦官的通風報信和支持下,登基為帝,寵信宦官。宦官恃寵而驕,危害國家。權閹李輔臣、程元振、魚朝恩等先後被李豫或殺或貶。  作為李豫的兒子,唐德宗李适自然看在眼裡。
  • 唐朝歷史上的貪財皇帝「唐德宗」:請把朕埋在錢眼裡,要錢不要命
    因此,存錢這個優良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以至於存錢這件事仿佛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本能,而且不得不說,存錢也是一個能讓人上癮的事情,哪怕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皇帝也不能例外。唐德宗李适就是一位有著存錢癖好的皇帝,甚至有點走火入魔,要錢不要命。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有所疑惑,理論上來說,在古時,全天下名義上都是皇帝的,皇帝即國家,全天下人都給他交稅,這樣的存在怎麼可能缺錢呢?
  • 唐德宗時期的重要轉折點——「涇師之變」
    一、唐德宗的中興氣象唐德宗李适,為唐肅宗李亨長孫、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在位26年,在位時間為唐朝皇帝第三,僅次於高宗李治和玄宗李隆基。782年1月,唐軍大破成德叛軍於束鹿,成德兵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並縊殺李惟嶽,傳首京師。
  • 白居易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七言律詩
    白居易還留下了很多七言律詩,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錢塘湖春行》,但是白居易的七言律詩中,只有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作為經典流傳,這首詩的題目很長,既是題目,又是詩前小序,這首詩叫作:《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 劉長卿的這首送別詩,詩中沒有悵別之情,反而充滿了諷刺和譏誚
    古代詩人常常以詩言情,所以在送別朋友的時候,往往會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豁達的有之;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真摯有之;像「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的深情亦有之。
  • 唐詩三百首唯一以節日表諷刺的詩:清明前2天還有節日,你知道嗎
    唐詩三百首當中,有一些詩篇是極具諷刺意味的。比如鄭畋的《馬嵬坡》就諷刺了唐玄宗愛江山不愛美人,甚至將其和亡國之君陳叔寶相提並論;又如李商隱的《賈生》、《瑤池》等,更是諷刺了唐末皇帝喜好尋仙而不思朝政的現實。
  • 《詩經》中的這首諷刺詩,全文無一髒字,卻罵人罵得最狠!
    如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白居易的《賣炭翁》、《秦中吟》,杜甫的《兵車行》等,都是刺向黑暗現實的利刃。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鄘風·相鼠》,便是一首很經典的諷刺詩。它出自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詩經》中罵人罵得最狠、最直接、最露骨的一首。據記載,漢代的儒家們曾說它:「嫌於虐且俚矣!」,即語言之粗鄙是《詩經》中所僅有。
  • 劉禹錫這首詩看似在描寫桃花,其實是在抱怨,還諷刺了當時的權貴
    雖然他後來從湖南被召回過,但是他的遊歷長安的玄都觀時,寫了一首詩,諷刺了當時的權貴,又再一次被貶到了更為偏遠的嶺南,也就是今天的連州,在那裡他一呆又是十幾年,後來又被召回,他已經是一位老者,再次到玄都觀遊玩,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這首詩可以說是同樣的表達出了他內心的不滿,雖然這首詩表面與他前所作的那一首一樣,也是在描寫玄都觀裡的桃花,但是字裡行間,卻是表達出了他內心的不滿
  • 李适之怎麼進入了大唐王朝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心
    於是,朝廷下詔,令李适之擔任治水要職。李适之修築了上陽、積翠、月陂三處提拔,成功治理了谷水、洛水的水患。因他治水有功,唐玄宗下令立碑紀念。更為尊榮的是,這塊碑由永王李璘撰寫碑文,太子李瑛題寫碑額,同時進封其為御史大夫。從此,李适之正式進入了大唐王朝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心。
  • 李白這首詩洞察世事,看透時局但仍失偏頗,第四句堪稱千古諷刺詩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專寵楊貴妃,奸臣當道,朝綱敗壞,讓很多文人志士焦慮萬分,大詩人李白就是其中一個,他洞察世事,看出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懷有反叛之心,於是在一個月明風高的夜晚,他寫下一首諷刺詩。
  • 詩鬼李賀的一首諷刺詩,亦虛亦實筆調辛辣,諷刺意味濃厚
    等到了文宗時期,唐朝國力已經進入衰敗階段,民不聊生,於是李賀就以一首《過華清宮》來諷刺唐玄宗後期寵妃無度,以至於被迫逃亡的荒唐事故。《過華清宮》是一首筆調辛辣的諷刺詩,其中以意象營造出了亦虛亦實的景象,讀來諷刺意味濃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 魯迅的這三首詩,你一定得知道!
    今天小笙要和大家分享魯迅的三首詩!01贈日本歌人近現代·魯迅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徵人此際行。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了時間、地點、人物和贈詩的事由,表達了惜別之情。後兩句既描寫了當時上海灘戲劇界的狀況,又契合友人劇評家的身份。全詩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從描寫劇壇、文壇狀況,既而間接描寫了政壇和社會亂狀,具有諷刺意義。
  • 杜牧最大膽的一首詩,不僅諷刺了當時的社會,還直接諷刺了皇帝!
    那麼杜牧還是一位比較敢寫,也比較敢說真話的人,他就寫過很多帶有諷刺意味的作品,例如他的這首《泊秦淮》,那便是一首充滿了諷刺的意味的詩,通篇描寫的很是深刻,同時也很是令人感傷,他在這首詩中,不僅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更是還直接諷刺了當時的皇帝。從這一點來說,杜牧的膽子也是夠大的,要知道在那樣一個封建時代,一個文人能夠有這樣勇氣,那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他們是被唐德宗有意拋棄的嗎?
    郭昕巡邊在此期間,唐代宗李豫已經去世,唐德宗李适繼位。而唐德宗不但不給他們半點援助,反而伸手向將士們要玉石,真是虧他想得出來,難道,臉不紅嗎?一個叫朱如玉的太監前赴安西都護府,奉旨催玉。假設用這批珍貴的和田玉去買糧草,那得堆多高?試問大唐德宗,沾血饅頭好吃嗎?更為奇葩的是,太監朱如玉在向德宗匯報時,謊稱遭回鶻人劫掠,竟將這批寶玉獨吞了!真是:愛民如子唐德宗,清廉無私好賢臣!
  • 「日暮漢宮傳蠟燭」是諷刺詩嗎?選入小學課本,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文/ 詩妹說昨晚回家在很多路口都發現,有人點的蠟燭和燒的小火堆,記得以前聽媽媽說過,這叫「送寒衣」,與寒食節有關。這篇文章筆者就和大家來聊聊寒食節的事。提到寒食,便能想到這首耳熟能詳的詩: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韓翝之手,詩的整體意思很好理解:暮春時節,長安城內到處柳絮紛飛,寒食節來臨,東風將皇宮內的柳樹吹的隨風飄蕩。到了傍晚,漢朝皇宮內忙著在給各個權貴大臣分髮蠟燭,這都是皇帝對近臣的賞賜,這嫋嫋的輕煙也輕輕散入天子的寵臣家中。
  • 杜甫的一首「諷刺」詩,婉轉空靈,卻一直被誤解成讚美詩,太無奈
    和他們的直白不一樣,杜甫有一首類似罵人的「諷刺」詩,非常婉轉,婉轉到什麼地步?許多人誤解為這是一首「誇人」的詩。我們今天要講的詩作就是杜甫的《贈花卿》。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寫音樂的詩。美妙悠揚的樂曲,整日地飄散在錦城上空,輕輕的蕩漾在錦江波上,悠悠地升騰進白雲之間。如此美妙音樂,只應神仙享用,世間的平民百姓,一生能聽幾回?小七初讀這首詩是,曾誤解了題目,以為是杜甫贈給某個名為「花卿」的歌女的,讚揚她高超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