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理12月28日電 題:雲南大理的「洋人」們:這裡就是我的家
作者 史廣林 王豔龍
位於雲南西北的大理州聚居著白族、彝族、回族和漢族等二十三個民族。冬日的古城大理,一邊是白雪皚皚的蒼山,一邊是碧波萬頃的洱海。古城內,嬌豔的冬櫻花競相綻放,午後的陽光映照著白牆青瓦的白族民居。在巷道、在酒吧、在古城的角角落落,外國人、當地人和來自各方的許許多多遊客和諧相處的畫面隨處可見。大理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風花雪月」的四季美景受到無數中外遊客的青睞。
「大理的兼職導遊」
「空氣好,節奏慢。」這是澳大利亞的大衛初次來大理後的第一感覺。今年40歲的大衛,娶了一位中國西安的姑娘。2007年到大理後,大衛放棄了再去其它城市的念頭,在古城邊開了一家中澳國際青年旅舍,招呼世界各地的朋友。
平時,除了照顧生意,大衛稱自己還是一個免費導遊,職責是向入宿的朋友介紹大理的「風花雪月。」
「好多外國人本來只想在大理住幾天,但崇聖寺三塔、雞足山、巍山古城等一圈玩下來,很多人不走了。最長的,住了一年半。」大衛稱,「要說原因,可能是大理讓大家都忘了時間。」
2009年,大衛的孩子出生在大理。那天,醫院的護士帶著大衛大街小巷買紅糖雞蛋,讓他感動不已。
大衛說,「大理是個有人情味、很包容的地方。」
「我是阿鵬哥」
和大衛一樣,年逾七旬、依然紅光滿面的德國老人梅奧託自稱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大理人。」
在大理古城三月街中和坊的「西點88號」店內,梅奧託正在和他的西班牙華裔朋友品著普洱茶、用普通話聊著天,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梅奧託曾在大理學院當老師,2007年在大理古城開了「西點88號」店,專賣德國麵包。門面雖小,但在大理古城卻名氣十足,每天前來購買西式糕點的當地白族居民、遊客等絡繹不絕。
說起大理的名吃,梅奧託如數家珍:「喜洲粑粑、涼雞米線、石榴花、烤乳扇……」一口流利的中文,時而夾雜著一些大理方言。如果不是一蓬銀色的頭髮和藍如洱海之水的眼睛「出賣」了梅託奧,真會把他當做當地人。
「我對外都說自己是阿鵬哥(在大理,男人統稱阿鵬哥)。」梅奧託告訴記者,他圈子裡的好友都是大理當地少數民族,有農民、教師、商人等。平時有空就幫朋友做木匠活、幫鄰居種蔬菜,「最喜歡周末跟朋友去清真寺裡品嘗牛菜。」
「喜歡大理,就像阿鵬愛金花(在大理,女人統稱金花)一樣,不需要理由!」梅奧託笑言。
「這裡就是我的家」
可能沒有人會想到,連續兩年被中國某知名旅遊網站評為「中國最浪漫、最神秘的客棧」第一名的是大理的一間小酒店---喜林苑酒店,酒店的主人林登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國人。坐落在千年古鎮喜洲的喜林苑酒店,可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慕名而來的中外旅客絡繹不絕。
「我去過世界很多地方,最終大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並留住了我。」林登回憶道,2007年,他變賣了在美國的所有財產,舉家來到大理,在喜洲租下一座白族大院,開了喜林苑酒店。
林登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大大超出了記者的意料。採訪中,記者給林登斟茶,他會曲起食指和中指,輕扣桌面兩下以表謝意。見到前來走訪的民警陳晨和宋超,林登熱情地邀請他們來參加新年party,並用流利的中國話向記者介紹,「平時經常打交道,我們都成了哥們兒。」
酒店的每個角落,都擺放著林登淘來的中國民間藝術品。神形各異的羅漢、形態逼真的石雕壁畫,各種姿勢的石獅子……酒店設有圖書室,可以練毛筆字。而他的華裔妻子則會每天在廚房裡大顯身手,教外國旅客做中國菜。
登上喜林苑的天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地,遠處洱海碧波蕩漾,背后蒼山雲霧繚繞。林登說,「這就是我的家!我希望能做一個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民間使者,讓更多的「老外」了解大理、認識大理、來到大理,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中國。」
大理州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處長楊雲波介紹,目前在大理居住三個月以上的外國人達2016人,其中有一半左右來自歐美等地。「許多居住在大理的外國人都正在申請中國的『綠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