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看區塊鏈技術行業應用發展趨勢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主要通過解讀《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分析區塊鏈技術或分布式帳本技術在行業應用中的一些發展趨勢,為金融行業和其他行業下一步開展區塊鏈相關技術的推廣和大規模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2020年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以下稱為:規範)(JR/T 0184—2020)金融行業標準。

標準規定了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的安全體系,包括基礎硬體、基礎軟體、密碼算法、節點通信、帳本數據、共識協議、智能合約、身份管理、隱私保護、監管支撐、運維要求和治理機制等方面。

該規範是為落實《 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 》( 銀髮〔 2017 〕140 號文印發 )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銀髮(2019)209號文印發)的要求,規範分布式帳本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升分布式帳本技術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該標準適用於在金融領域從事分布式帳本系統建設或服務運營的機構,按照合適的安全要求進行系統部署和維護,避免出現安全短板,為分布式帳本技術大規模的應用提供業務保障能力和信息安全風險約束能力。

一、《規範》有如下幾個特點

1. 《規範》只提到分布式帳本,而沒有提及區塊鏈

全文並沒有強調區塊鏈,而只講分布式帳本,這可能是和銀行類業務重點關注帳務處理有關。

熟悉R3 Corda的讀者應該知道,Corda也沒有採用區塊鏈鏈式數據結構,只用了分布式帳本;央行蓄勢待發的DCEP只用了數字加密資產技術也沒有用區塊鏈數據結構。

考慮到金融業務的高性能要求和基於央行的強中心化和高安全性的網絡安全保障,《規範》並沒有強制要求必須採用更加安全但性能開銷大的鏈式數據結構,當然這不妨礙我們把分布式帳本技術歸為區塊鏈技術的大範疇內。

2. 強調監管

區塊鏈技術從比特幣創始之初就是希望用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數據同步機制,避開中心化金融監管機構的控制。後續的以太坊、EOS等公鏈技術都很難解決監管和網絡自治的矛盾,對公鏈發行的數字貨幣的監管也是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在AML和非法資金往來方面頭疼的問題。

而聯盟鏈技術由於剝離了公鏈價值博弈部分,並採用直接投票共識的方式,節點採用許可準入模式,為監管節點的引入提供了條件。而且分布式節點間數據自動化同步和智能合約技術,都為監管節點提供了低成本穿透式監管的手段。

3. 明確密碼算法種類

加密算法是保障區塊鏈網絡交易安全的必要條件,各國對於加密算法都有自己的標準,例如:比特幣使用的SHA256哈希算法就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所規劃,並由美國國家規範與技能研究院(NIST)發布,我國也不例外。

《規範》對於使用到的分組密碼算法、流密碼算法、非對稱密碼算法、密鑰交換算法、密碼雜湊算法和標識密碼算法等,都規定了相應的國家標準。

4. 明確身份、帳戶和憑證模型關係

《規範》將金融行業重視KYC的要求,賦予了分布式帳本體系,並給出了官方設計模型,使分布式帳本技術可以真正接入國家金融管理體系,為真正賦能金融行業提供了底層模型支持。

5. 對於生產系統必備的運維和治理標準

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大部分項目還在POC、初步探索期和場景優化設計階段,對於運維和網絡治理,還處於粗放式模式。

業界也還沒有針對於區塊鏈(分布式帳本)專門的分布式運維監控工具。《規範》給出了一些要求,這也為用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區塊鏈技術也急需一套分布式運維和治理平臺。

二、《規範》相關標準指導分析

1. 基礎硬體要求

基本硬體環境應遵循 GB/T 22239-2019 中三級及以上的物理和網絡相關要求。國標規定了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的第一級到第四級等級保護對象的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擴展要求。適用於指導分等級的非涉密對象的安全建設和監督管理。

同時對場地安全、硬體設備、節點部署安全、硬體加密設備安全、網絡架構安全、通信傳輸安全都規定了相關要求。該要求對分布式帳本的雲端部署和本地化節點聯盟部署都分別給出了要求,例如:本地化節點聯盟部署方式,要求節點物理位置必須設置在中國境內;節點間網絡傳輸採用VPN方式等。

2. 基礎軟體要求

分布式帳本的軟體環境應遵循 GB/T 22239-2019 中三級以上的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及備份恢復相關要求,還分別對帳本結構、共識模塊、分布式組網、數據存儲、智能合約、接囗設計、數據傳輸、時間同步和作業系統等方面提出要求。

在帳本結構的要求中,對鏈式數據結構建議是「宜使用」,而非必須,這也為在不同業務場景,採用不同數據結構提供了建設選擇權。

例如:在網絡安全有保障的雲端部署模式可只採用分布式帳本,而對本地化節點聯盟部署模式則可以使用更安全的鏈式數據結構。

在智能合約的要求中,不允許智能合約代碼在未授權的情況下明文查詢,並且要求智能合約要通過相關方審核發布。作者認為這是為了防範有漏洞的智能合約被違法之徒發現和利用。

3. 密碼算法要求

分布式帳本系統中的密碼算法主要包括分組密碼算法、流密碼算法、非對稱密碼算法、密鑰交換算法、密碼雜湊算法和標識密碼算法等(密碼雜湊算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哈希算法)。

要求分別符合國標:GB/T 32905-2016、GB/T 32907-2016、GB/T 32918-2016。GB/T 32905-2016是哈希算法的國標版:SM3;GB/T 32907-2016是分組密鑰算法的國標版:SM4; GB/T 32918-2016是橢圓曲線加密算法的國標版:SM2。

《規範》還要求了應符合GM/T 0006-2012、GM/T 0009-2012、GM/T 0010—2012、GM/T 0015-2012、GM/T 0044—2016等行業規範標準。這些規範分別是:密碼應用標識規範、SM2密碼算法使用規範、SM2密碼算法加密籤名消息語法規範、基於SM2密碼算法的數字證書格式規範、SM9標識密碼算法。

4. 節點通信

節點通信採用授權準入的原則,通信雙方要使用雙向身份認證體系,這基本限定只有聯盟鏈技術路線符合《規範》要求。節點通信要有容錯處理和數據恢復能力,在某節點出現數據毀壞後,節點恢復可以從其他節點自動重新拉取數據。

5. 帳本數據

《規範》明確要求帳本數據的生成、傳輸、存儲、調用等操作不可被非授權方式更改或破壞,不可被非授權方式訪問和使用,同時在原有聯盟鏈技術中增加了對審計的要求:

  • 帳本數據的訪問應提供安全審計功能:審計記錄包括訪問的日期、時間、用戶標識、數據內容等審計相關信息 :
  • 數據變更應提供審計功能:審計記錄不僅包括數據變更成功的記錄,還應包括數據變更失敗的記錄;
  • 節點有效性校驗失敗、一致性校驗失敗等情況下同步帳本數據,應提供安全審計功能:審計記錄包括事件類型、原因、帳本數據同步的節點、帳本數據校驗值等審計相關信息,審計記錄可由記帳節點自行記錄,不必寫入帳本。

6. 共識協議

《規範》對於共識協議沒有明確規定,建設方可以根據業務特點自行選擇,包括但不限於POW、POS、DPOS、BFT等;以業務激勵規則和技術運維安全機制共同保障共識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時在:合法性、正確性、可終止性、一致性、不可偽造性、可用性、健壯性、容錯性、可監管性、低延遲、激勵相容、可擴展性等相關系統評價標準方面給出了一些簡要要求。

7. 智能合約

《規範》沒有限定一定要採用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實際上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的安全風險更大,這也是比特幣腳本引擎限制Loop的使用原因。

智能合約需要滿足除了標準區塊鏈智能合約在版本控制、複雜度限制、原子性、一致性的要求外,《規範》還增加了金融業務系統必備的:訪問控制、安全審計、生命周期管理、攻擊防範、安全驗證等要求。

8. 身份管理

由於金融業務的特殊性和對於KYC的重視,《規範》對身份、帳戶、身份憑證做了大篇幅的詳細定義:

身份:

是指涉及自然人及法人等實體的屬性的集合。在金融分布式帳本系統中,身份可以進行數位化標識(簡稱數字標識)。

帳戶:

是身份的一個屬性集合,分為系統用戶帳戶和應用帳戶。系統用戶帳戶包括普通成員帳戶、系統管理員帳戶和其他特定權限的系統用戶帳戶,其中系統管理員帳戶具有最高權限( 如部署智能合約 )。

身份憑證:

在金融分布式帳本系統中,一個身份可對應多個帳戶。每個帳戶應關聯一個身份標識,即身份憑證。身份憑證是用戶實體通過身份鑑別後,由鑑別者為用戶出具的一種可信任的電子憑據,包括但不限於數字證書和公私鑰對等,不同的鑑別及驗證方式應遵循金融業的業務及監管要求。

身份定義的實體範圍:

為自然人和法人等,不包括設備實體。

身份註冊:

是指自然人及法人等實體向註冊機構提供權威機構發行的法定身份證件等身份證明材料,申請獲取。

身份核實:

是指註冊機構向身份信息權威機構核驗註冊者提供的身份證明材料是否與註冊實體一致。

帳戶授權:

是指身份註冊機構對註冊實體的帳戶進行權限分配的過程。

憑證籤發:

是指完成身份核實後,身份註冊機構向註冊實體的帳戶發行身份憑證。

身份鑑別:

是指自然人及法人在使用分布式帳本服務 / 活動過程中,對註冊實體的憑證和屬性進行鑑別的過程。

在比特幣網絡中,身份暨公鑰,比特幣是匿名區塊鏈,大部分公鏈也都採用匿名設計。在國內金融管理規範要求中,金融業務必須是實名制,為此《規範》將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身份技術和傳統金融系統的身份第三方認證、全生命周期管理、監管和審計結合在一起,形成具備金融行業應用能力的分布式帳本身份管理方案。

9. 隱私保護

隱私保護也是《規範》篇幅較長的章節,重點給出了對於分布式帳本應用中的隱私信息的定義,即是指:

在金融分布式帳本系統中,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相結合能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分布式帳本系統中各方的帳戶信息、鑑別信息、交易信息、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及其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的各種信息。

《規範》要求應將隱私信息按照敏感程度進行分級,並設置對應的隱私保護策略。

低隱私保護要求類別信息經過組合、關聯和分析後可能產生高隱私保護要求類別信息,應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對應的高隱私保護策略。隱私保護行為應該符合:GB/T 35273-2017中的「個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則」,且不違法金融相關監管要求。

加密策略要求交易信息可加密驗證、可公開驗證、通過發布式驗證節點自動驗證。隱私保護技術和方法包括:認證授權、局部廣播、摘要存儲、變更標識、混淆技術以及零知識證明、群籤名、環籤名、同態加密等算法組合,可根據業務場景組合解決方案,實現信息保密性和隱私保護的目的。

10. 監管支撐

《規範》提出監管和分布式帳本技術的融合要求,雖然《規範》中並沒有給出監管的具體方式,但定義了包括但不限於:設置監管規則,提取交易記錄,按需查詢、分析特定業務數據等監管操作,應支持監管機構訪問最底層數據,實現穿透式監管。

區塊鏈與監管結合方案一般有:超級權限方式和監管節點方式兩類。

超級權限方式就是給監管方查詢和檢查任一分布式節點底層數據的權限,這種方式區塊鏈底層改造簡單,但由於是超級權限,數據安全風險比較大。

監管節點方式是在監管方設置監管節點,利用分布式數據同步技術將監管數據一致性地同步到監管節點,利用智能合約觸發監管預警,監管節點方式是一種對區塊鏈網絡低侵入式的方案,能有效保證各方數據安全。

11. 運維要求

《規範》中,運維要求應符合GB/T 22239-2019 中安全運維管理相關要求,同時還應包括設備管理、節點監控、節點版本升級、漏洞修復、備份與恢復、應急預案管理、權限管理、議案機制等功能。

12. 治理機制

《規範》為分布式帳本給出了建立管理委員會、安全管理機構、日常管理團隊、應急管理團隊的安全治理架構,管理委員會作為金融分布式帳本系統安全治理的決策層,由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組成,可以由監管機構或由佔領導地位的單一機構創建,也可以由多個機構或用戶聯合組建。

管理委員會下設安全管理機構作為安全治理的管理層,負責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統籌和異常情況的應急處置統籌。安全管理機構下設日常管理團隊和應急管理團隊作為安全治理的執行層,負責日常管理和應急管理的具體執行。

13. 小結

《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的發布,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大範圍推廣應用,鋪平了道路。

最大的亮點是將金融行業的強監管和KYC要求,以標準化的形式固化在安全規範中,同時也給出了金融級區塊鏈技術在身份、帳戶和身份憑證方面的設計模型,為金融級區塊鏈技術的完善和優化提供了方案。

全文對於加密算法、軟硬體部署、運維等都給予了明確標準要求,但對區塊鏈核心技術路線則給予了比較寬鬆的環境,這也是考慮到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特別是在共識效率提升、零知識證明等技術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未知變化。

總體上看,該規範不光是為金融級區塊鏈技術發展提供了安全標準指引,同時也為區塊鏈技術在其他行業的標準化提供了參考和借鑑。

三、基於行業應用的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1.0技術,讓我們看到基於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點對點安全交易成為一種可能,如今比特幣也是最具價值和安全性的區塊鏈網絡。

而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可編程的區塊鏈2.0技術,使基於分布式帳本模型,構建多樣化的第三方去中心化應用(DAPP)成為主流。

那區塊鏈3.0會是什麼樣呢?業界對於區塊鏈3.0有多種看法。例如:有人認為區塊鏈3.0是價值網際網路,是對生產關係的一種變革。

作者認為區塊鏈在2.0時代後,已出現了一次認知分叉,堅持價值博弈為中心的公鏈技術,將會繼續在完全去中心化和無監管模式方面,探索和發展自治網絡。

而堅持行業應用的聯盟鏈技術,將區塊鏈分布式節點和現實社會、經濟實體連接起來,並有效平衡了監管和去中心化的矛盾,將區塊鏈技術融洽地集成進現實社會管理和技術體系中。

公鏈技術是以徹底改變生產關係為原則,而聯盟鏈技術則是以優化生產關係為目的,公鏈技術更像社會協作實驗室或沙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還將承擔新價值傳遞網絡、新生產關係和新技術研究驗證的試驗田;而聯盟鏈技術則採用相對成熟、安全的技術,服務現實應用,聯盟鏈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將會重點聚焦在分布式領域建模和行業應用集成優化兩大方向。

現在講區塊鏈3.0的形態還為時過早,而且空泛討論3.0還是4.0並無實際意義,務實的態度是要加速區塊鏈技術在行業應用中落地,改變區塊鏈自娛自樂的內部鏈、圈子鏈的現狀,實現金融鏈、政務鏈、製造鏈、企業鏈等社會新型協作網絡。

區塊鏈技術要從極客技術到企業級應用和大規模商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節重點講幾點我們認為的在行業應用方面的技術發展趨勢。

1. 區塊鏈的分區、分片治理是行業應用的必然趨勢

作者曾經參與過一個國家級徵信區塊鏈課題研究項目,項目要求利用區塊鏈技術整合目前各類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徵信服務,包括: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汽車消費金融公司、P2P機構等。

這是全國性徵信項目,有地域分區問題,同時這是整合了非銀行業務的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存在業務差異性分區問題,但對於個人徵信數據又需要全面和一致性。

一套行業應用系統,無論分布式還是中心化,數據按照地域和業務進行分區、分中心部署是一種常見的結構。

與區塊鏈POC或實驗室項目不同,一旦大面積商業化區塊鏈技術就涉及到在原有數據分區屬性和差異性的業務規則下,如何搭建區塊鏈網絡。

採用區塊鏈原教旨主義的完全去中心化網絡化,在現實行業業務中是沒有意義和必要的,也會嚴重受到性能問題的考驗。

未來的行業應用的區塊鏈必然是需要支持在分區、分片治理,同時全網數據要保證一致性,簡單說就是需要:交易分區校驗和證明、數據全網一致性網絡保障的行業鏈。

分片技術(Sharding)是把整個 P2P 網絡中的節點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片區,以實現系統水平擴展。

分片的情況下,通過把交易導引至不同節點,多個網絡片區並行分擔驗證交易的工作。

目前的分片策略包括網絡分片(Network Sharding)、交易分片(Transaction Sharding)和計算分片(Computational Sharding)。

子鏈技術是在主鏈上派生出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區塊鏈,子鏈依賴主鏈而存在,並且可以定義自己的共識方式和執行模塊。通過定義不同的子鏈,系統的可擴展性、可用性和性能均得到提高。

多通道技術是系統中多個節點組成一個通道,每個節點也可以加入不同的通道中,通道之間互相隔離,通過錨節點互相通信。多通道技術可以消除網絡瓶頸,提高系統可擴展性。

2. 集成優化趨勢

要利用區塊鏈技術服務於行業應用,就需要適應行業應用現有的集成環境,而不是推翻重新構建。

簡單、安全、快速地與現有行業應用集成是區塊鏈技術普及推廣的必然過程,哪種區塊鏈技術更加務實,更容易和行業集成,那也就將更受歡迎。

從集成方面看有身份集成、監管集成、業務集成運維集成四個方面的考慮。

1)身份集成

在央行發布的《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中,對於身份管理給了明確要求,目前國內主要行業應用都要求採用「實名制」認證,特別是金融業務對於KYC的重視,不允許採用匿名交易的現象存在。

《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中對於身份、帳戶、身份憑證給予了明確定義,如果需要在金融環境中開展區塊鏈集成也必須滿足該規範的要求。

區塊鏈中的身份是公鑰或者數字證書,而在現實行業應用中的身份是:KYC管理、客戶信息管理、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等,區塊鏈的密鑰體系要和行業應用的客戶身份管理體系集成;區塊鏈中的帳戶要與行業應用的帳務處理集成;身份憑證要與行業應用的交互令牌集成。只有完成與行業應用的身份集成才能將現實社會身份、自然人身份與區塊鏈密鑰和資產,實現映射和管理,區塊鏈上的交易才能變得具有現實意義。

2)監管集成

是否需要行業監管是行業背景和業務規則決定的,無論採用中心化的系統建設模式,還是區塊鏈分布式應用的模式都需要遵守行業規定和國家法規。

所以採用區塊鏈技術,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用監管,而如何快速接入監管環境是衡量一套區塊鏈技術是否滿足標準和具備行業準入條件的基礎。

從監管集成方式來看超級權限方式和監管節點方式,都可以實現行業監管方對區塊鏈的交易記錄,按需查詢、特定業務數據分析、違規告警等穿透式監管功能。

但從數據安全性和低侵入方面考慮,構建監管節點將是一種更加輕量和低成本的集成方案。

3)業務集成

區塊鏈技術只是一種建立可信協作的分布式框架而已,需要和行業應用系統做緊密集成,才能實現完整的業務功能。

例如: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可信協作部分是多機構間票據資產的發行和流轉,所以區塊鏈的帳戶資產處理要和供應鏈金融本身的融資平臺集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溯源,可信協作是供應鏈上下遊間的商品流轉,所以區塊鏈的交易要和供應鏈採購、物流、庫存管理平臺集成。

區塊鏈技術需要提供更加友好、標準和高效的模塊化集成方案,不同的行業應用集成方式將會有很大差異,區塊鏈技術業務集成需要具備相當的行業知識沉澱,不存在通用集成模型。

4)運維集成

區塊鏈技術的綜合運維能力將是衡量區塊鏈技術商業成熟與否的標準,設備管理、節點監控、節點版本升級、漏洞修復、備份與恢復、應急預案管理、權限管理、議案機制等分布式運維功能,都是大規模商業必不可少的輔助能力。具備強大運維能力的區塊鏈技術才能贏得行業客戶的信賴和準入。

一套基於分布式環境下的區塊鏈綜合運維平臺將是下一步發展重點。

5)分布式領域建模決定區塊鏈行業應用的成敗

區塊鏈也存在領域建模嗎?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回頭再看看比特幣的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模型就是一套典型的分布式安全交易模型,UTXO模型和我們常見的銀行帳務餘額模型的最大區別是:銀行帳務餘額模型的「餘額」是帳戶的一個屬性、一個數字,而UTXO是數字貨幣的自我證明模型。

例如:你在銀行存了1000萬人民幣,對於銀行帳務系統來說這只是一個數字1000萬而已。

如何保障這1000萬真實存在呢?

還需要銀行現金管理的相關模型綜合保障,例如:對帳、金庫盤點等。

所以銀行帳務系統的餘額模型是一個不能實現自我證明(自恰)的模型。

比特幣的UTXO模型則是一套可以實現自我證明的模型,在分布式環境中每個節點都可以驗證這筆交易涉及的金額是否真實存在,以及是否已經花銷掉。

比特幣這樣的設計是出於在無第三方機構對貨幣的統一存儲和管理的環境下的安全交易要求,這種UTXO模型就是「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的領域模型。

四、總結

業界對於區塊鏈相關技術提得最多的是分布式帳本技術,帳本概念在區塊鏈應用中是一種抽象概念,並不一定指資金帳本。例如:Hyperledger Fabric 帳本就是存放通用數據的一種分布式共享資料庫。

我們可以通過比特幣、以太坊和Fabric的帳本,來觀察區塊鏈應用模型設計發展的不同特點:

  • 比特幣沒有帳本概念,交易是基於UTXO發起,UTXO模型是一套經典數字貨幣溯源自恰模型,在分布式環境中強調數據真實性和一致性。
  • 以太坊沒有帳本概念,交易是基於帳戶餘額發起,餘額本質是一套分布式帳戶模型,在分布式環境中強調帳戶一致性。
  • Fabric有帳本概念,交易是基於World State發起,帳本本質是一套通用共享資料庫,通過共識協議保障數據一致性,在分布式環境中強調資料庫一致性。

哪種模型更適合行業應用發展需求呢?

以上三種模型在行業方面都有各自缺陷,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公鏈網絡,是針對去中心化貨幣交易領域設計的模型,很難在其他行業直接應用。

而Fabric是通用區塊鏈技術架構、也是企業級應用,你可以用於金融、供應鏈等多行業場景,但由於Fabric的帳本模型本質上是維護一套分布式共享資料庫,並不具備業務自驗功能。

例如:在供應鏈交易中雖然可以實現交易數據的一致性保證,但無法在協議層實現供應鏈生產和採購數據的業務自恰性驗證(生產數=採購數),也無法實現供應鏈數據三流合一(信息流、資金流、物流)自驗證場景。

目前聯盟鏈技術還停留在節點數據一致性的保障上,而分布式的行業應用往往是多元、異構的複雜應用組合。

例如:在支付清算中,需要訂單、支付單、清算單等的等額自恰性驗證,目前是用大量線下校驗實現的。

在數據一致性保障方面,目前的中心化應用系統有很多解決手段,區塊鏈只是其中一種,只有通過分布式領域建模實現多節點業務協作的區塊鏈技術,才會在行業應用中真正體現應用價值。

可以說,未來在分布式領域建模方面的成敗,直接關係著區塊鏈技術在行業應用中的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http://www.cfstc.org/bzgk/gk/view/bzxq.jsp?i_id=1855
  2. 信通院《區塊鏈白皮書2018》
  3. Vitalik Buterin. Chain Interoperability [EB/OL]. (2016-09-09) https://www.r3.com/reports/chain-interoperability/

#專欄作家#

黃銳,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高級系統架構設計師、資深產品經理、多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顧問,金融機構、高校客座研究員。主要關注新零售、工業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和區塊鏈行業應用版塊,擅長產品或系統整體性設計和規劃。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區塊鏈與分布式帳本技術(上)
    前言: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帳本的技術,但它又不完全等同於分布式帳本技術。它們有什麼區別?本文作者Brent Xu 通過比較以太坊、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來闡述這個問題,對於我們認識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有幫助。本文來源於media.consensys.net,由藍狐筆記社群「Anthony」翻譯。
  • 區塊鏈技術前沿報告2020
    (四) 全球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主要趨勢歸納目前全球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主要呈現以下三個趨勢:(1)區塊鏈技術融合正在持續推進區塊鏈技術在落地過程中通過與應用的不斷碰撞,其核心技術共識算法、智能合約設計及分析
  • 區塊鏈技術在商業銀行的應用分析與展望
    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以區塊為單位記錄數據,通過密碼學算法,將區塊按照時間順序形成鏈式數據結構,通過共識機制選出記錄節點,由該節點決定最新區塊的數據,其他節點共同參與最新區塊數據的驗證、存儲和維護。數據一經確認,無法刪除和更改,只可進行授權查詢操作。基於以上運行方式,區塊鏈技術具有分布式記帳、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徵。
  • 銀保監會陳偉鋼: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十大趨勢
    本期節目將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銀保監會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陳偉鋼、螞蟻鏈方案與創新部總經理李傑力共話可信數據和權益上鏈!陳偉鋼: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十大趨勢,第一個趨勢,區塊鏈正在從金融行業向非金融行業、非金融領域擴散擴展,這是第一個趨勢。
  • 日本區塊鏈+零售支付發展趨勢 |日本金融廳第三次會議
    >一.日本零售支付方式的現狀與問題二.新的零售支付方式的趨勢三.區塊鏈/分布式帳本技術的可行性四.總結(今後的展望等)一.日本零售支付方式的現狀與問題1、日本零售行業的無現金支付類型○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無現金結算類型日趨多元化○廣義來看,可被分4
  • 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的跨境支付系統應用
    分布式帳本技術及其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分析分布式帳本是一種在網絡成員之間共享、複製和同步的資料庫。與典型的帳本系統不同,分布式帳本系統由該系統的所有參與者而不是由一個中心方(例如銀行或清算中心)進行維護。它以密碼學技術為基礎,通過分布式多節點共識機制,完整、不可篡改地記錄交易過程。
  • 區塊鏈技術在旅遊業中的應用探索
    區塊鏈技術最早在金融領域得到應用,目前可知它能對醫療、交通、政務管理等帶來巨大影響。旅遊業是綜合性產業,這意味著只有進行全產業要素的管理才能使旅遊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恰恰符合區塊鏈的分布式帳本管理思想,相較於其他行業來說,區塊鏈技術更能對接旅遊業的管理和服務需求。區塊鏈技術對旅遊業的助益消解旅遊服務盲點,解除旅遊體驗痛點。
  • ...的《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JR/T 0184―2020)金融行業...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8月11日訊,有投資者向衛士通提問, 董秘你好!作為公司眾多散戶投資者中的一員。不違背保密要求的情況下,可否介紹一下公司與軍工企業有哪些合作?以及公司為國家信息安全作出了哪些貢獻?數字幣很快將進入我們的生活,這是人類有貨幣媒介後的又一次飛躍,數字貨幣的密鑰安全等相當於保險柜的密碼,關係到每個人,請問公司在相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沒有突出的技術優勢?國家數字貨幣發行是否有用到公司相關的技術,有沒有參與相關標準的制定等。謝謝!
  • 工信部指導的首個區塊鏈標準發布,將從四方面推動區塊鏈產業化進程
    國內外專家看到區塊鏈在84個行業的應用潛力,與此同時行業發展碎片化,標準有待進一步統一。在我國,國家政策也推動著區塊鏈標準的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首次寫入區塊鏈。此外,去年八月工信部電子標準院聯合螞蟻金服、萬向、平安等機構編寫區塊鏈技術白皮書。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區塊鏈 參考架構》標準是由工信部指導下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發布。
  • 2018區塊鏈技術及應用峰會(BTA)•中國早鳥票倒計時1天 等你來搶!
    為了進一步探究區塊鏈技術的本質、發展趨勢、行業應用、政策與投資,以及技術背後深藏的區塊鏈思維等,由CSDN、火星財經主辦的區塊鏈技術及應用峰會(BTA)·中國將於2018年9月13-14日在上海舉辦,共同助力區塊鏈的技術與產業良性發展。
  • 2018博鰲論壇亞洲區塊鏈論壇——萬裡春EOO平臺聯盟鏈打造全球首家區塊鏈落地應用萬億生態圈
    本次大會響應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緊扣區塊鏈行業發展主題,以全球區塊鏈行業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為背景, 向社會各界積極展示區塊鏈技術創新成果,是一次階段性總結全球區塊鏈行業發展的高端會議。萬裡春集團董事長接受媒體採訪本次論壇將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各行各業關心區塊鏈的朋友搭建交流平臺,凝聚業界共識,以加強行業中的國際合作,激發行業源動力,推動區塊鏈技術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共同促進世界區塊鏈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創建更美好的環境。
  • 360安全大腦為聯合國提交5大區塊鏈國際安全貢獻
    面對區塊鏈在全球範圍內快速興起的趨勢,聯合國旗下國際電信聯盟通訊標準化組織(ITU-T)SG17安全工作組會議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各國專家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區塊鏈安全)、5G安全、雲安全等安全標準進行討論修訂。本次大會的Q14,中國代表團共提交12項貢獻,位列世界第一。其中360公司獨佔5項貢獻,遠超國內其他參會單位和企業,接近韓國代表團的貢獻(6項),位列中國第一。
  • 盤點:區塊鏈的最新技術與十大應用
    具體來說,包括南美洲和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地的許多政府機構正在利用區塊鏈技術來使房地產行業實現自動化,通過建立一個基於區塊鏈的不可變帳戶,賣家、經紀人和買家可以透明地訪問。目前,GSA可能導致區塊鏈技術及其行業的開發活動的增加。
  • 平安科技區海鷹榮獲年度區塊鏈技術傑出領軍人物獎
    3月29日,由傳商主辦、中國雲體系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協辦的「無界區塊鏈技術峰會2018」在上海正式召開,此次峰會以「重構生產關係,打造新商業模式」為主題,匯聚國內外800多位行業的頂尖專家,共同探討如何從區塊鏈核心底層技術到金融、媒體娛樂、電商等應用領域緊跟時代科技發展。
  • 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促進行業發展 - 區塊鏈 - 企業網D1Net - 企業...
    區塊鏈被認為是在21世紀可能促進行業發展的技術之一,也是加快組織數位化轉型的主要技術之一,並受到金融科技行業的高度評價。區塊鏈是具有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字分類帳,被認為是確保透明度的更安全的技術。
  •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網絡安全技術研究
    而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計算機信息的交換能力,而且還能有效的保護網絡的應用。因此,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對計算機的保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區塊鏈技術主要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帳本技術,其能有效的解決網絡信任問題。區塊鏈技術的使用,通過採用加密的方式,實現了對數據信息的有效保護,確保了數據的私密性,並且還能保障數據記錄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 報告:區塊鏈及分布式帳本技術將不會對瑞士稅法產生影響
    來源:巴比特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DLT)將不會對瑞士稅法產生任何影響。瑞士聯邦委員會審議了瑞士聯邦財政部根據聯邦委員會的指示,編寫了一份關於調整稅法以適應分布式帳本技術(DLT/區塊鏈)發展的報告。
  •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分析
    各個節點可以在無信任基礎下進行安全交易。區塊鏈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有效解決「信任」問題。區塊鏈上的數據安全性高、交易無法撤回,同時應用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系統往往會進行較為嚴格的身份認證與反洗錢,構成了區塊鏈的信任體系。
  • CBinsights:不只是金融,區塊鏈還可以改變這30個行業
    比特幣的受歡迎程度證明了區塊鏈在金融方面的實用性,但創業者已經相信區塊鏈可能會改變更多的行業。 最終,透明,可驗證的交易數據的用例實際上是無止境的,特別是由於區塊鏈是不需要中央監督的分布式平臺運行,同時仍然能抵制欺詐。
  • 區塊鏈技術通俗講解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是由密碼技術生成的一系列數據塊。每個數據塊包含一批比特幣網絡交易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並生成下一個數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