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箇舊黑螞井墓地第四次發掘出土珠飾

2021-02-26 大都不會博物館

今天的內容和圖片都引自:

————————————————————————

《個舊黑螞井墓地第四次發掘報告》

科學出版社,2013年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箇舊市博物館編著

————————————————————————

版權歸屬原作者

 一,黑螞井墓地簡介:

黑螞井墓地坐落於哀牢山脈餘脈,處於紅河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上,墓地所在的黑螞井是一個饅頭狀山坡,最早於1988年發現,第四次發掘共清理墓葬30座,根據之前發現的墓葬順序編號為M14-M43. 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以中型墓葬為主,有8座墓葬帶有墓道。

 

由於墓葬地處雲南紅土地帶,土壤酸性較高,所以墓中未發現人骨和明顯的葬具,從墓葬規格和隨葬品的種類上可以大致判斷墓主人的性別。墓地出土器物豐富多樣,銅器見有孔雀等,豆形燈燈,其中孔雀燈造型別致,做工精細,不少銅器上飾有鏨刻花紋,此類紋飾多見於中國南方和越南北部。陶罐類型也豐富多樣,且見有大量印文陶。墓地還出土有非常多的金屬器物,外觀呈白色,有餅狀、鏈狀等形制,可能為鉛錫質地,黑螞井地處鉛錫礦區,故而推測該地很早就開始了採礦作業。

 

根據墓地出土器物和形制,並與廣西合浦等地漢墓對比認為,黑螞井墓地大致年代為西漢晚期到三國時期。該地出土器物從器型特點來看受到南中國漢文化影響較多,如幾何印文陶罐、銅博山爐、銅燈等,在形制上與南越文化相似。單耳陶罐、雙耳陶罐等則可能與羌文化有關,陶壺、陶灶等器物與中原地區漢文化相同。此外墓地還出土有不對稱的銅鋤、靴形銅鉞等器物,可能與越南東山文化有聯繫。

 

研究者認為黑螞井墓地地理位置上處於滇池和越南紅河三角洲的中間地帶,但從目前的材料來看,似乎和滇池地區的石寨山滇文化發生的聯繫較少,和越南的東山文化也似無重要聯繫,反而和中國東南部、南部兩廣地區聯繫更加緊密。這一點也從出土珠飾的特徵和形制上體現出來。總的來看,黑螞井墓葬出土的珠飾較少,而且多出自較高級墓葬,隨葬品豐富,且墓主可能多為女性。

 

二,黑螞井墓地出土珠飾

M31,為帶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有銅渣鐵渣,印文陶罐、單耳罐。銀鐲,銀指環,瑪瑙珠和束腰玻璃耳璫。其中紅玉髓珠長4.6cm,束腰耳璫長2.4cm。其中紅玉髓質截尖雙錐珠常見於合浦、貴港、廣州、長沙等地漢墓中,東南亞地區泰國南部、緬甸中南部鐵器時代遺址也非常常見。藍色束腰玻璃耳璫似為鉀玻璃材質,廣泛見於華南、華中乃至甘肅等地漢墓中,而東南亞未見。

 

M18,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隨葬器物豐富,出土器物23件,銅器見有缽、鍋等,陶器高領陶罐、單耳陶罐、原始青瓷罐;鐵器有環首刀,銀器見有鐲,指環等。出土珠飾為一串穿珠,原文獻中記錄有琥珀、水晶、琉璃等各種質地,從隨葬器物看,墓主人可能為女性。

 

該串珠串非常有意思,其中見有三枚彩色不透明絞胎玻璃珠,相似器物多見於泰國南部孔通等地,印度亦有,應為典型的舶來品。水晶質地的三寶佩多見於泰國南部、印度等地,合浦漢墓見有一件紫水晶質的三寶佩,除此之外國內罕見。而琥珀質的小烏龜飾見於合浦漢墓,東南亞出土有大量硬石質地的烏龜形珠飾,但琥珀質罕見。另外一件蛙形飾材質不明。這一串珠飾整體表現出明顯的舶來品特徵。

 

M22,為近橢圓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豐富,見有銅環首刀、鏡、盆、釜、刷、碗、帶鉤、博山爐、銅錢等,鐵器有一件鐵刀,陶器大多為罐。珠飾見有一枚水晶質雙錐截尖六稜珠,和一些紅色玻璃珠。類似的水晶六稜柱廣泛的見於合浦、廣州、長沙、郴州、江西和揚州等地漢墓,東南亞地區亦非常常見。紅色玻璃珠屬於「印度太平洋貿易珠」,也見於以上地區和東南亞多地。

 

M26,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豐富,銅器有釜、盆、筒形器、捻燈、環、銅錢等,陶器有印文陶罐、壺、盂、單耳罐等,鐵器有環首刀,其他金屬器物為狀飾品。珠飾見有兩枚紅玉髓珠和一枚淡藍色六稜玻璃珠。紅玉髓中凸截尖橢球珠和紅玉髓球形珠常見於合浦、廣州、長沙、郴州漢墓,東南亞亦常見。淡藍色玻璃質六稜直筒形珠亦見於合浦、廣州漢墓,東南亞、南亞亦大量出土,但該玻璃珠的具體成分尚待科技考古分析闡明。

 

 

M24,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較豐富,銅器有釜、鼎、鏡、盒、捻燈、鈴、五銖錢,陶器主要為罐子,鐵器有刀、針、頂針,銀器為指環,出土有一串6枚紫水晶質球形珠。相同的紫水晶珠多見於合浦、廣州漢墓;泰國南部、緬甸中南部、印度恆河河口等處鐵器時代遺址中亦出。

 

相關焦點

  • 湖南地區出土戰國玻璃珠飾初探
    [3](圖一)圖一 青銅時代晚期(前11世紀至前7世紀)玻璃珠拜城克孜爾水庫墓地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雖然目前發現的西周早期玻璃製品都是單色的珠和管,出土量非常少,到了東周時期不再大量生產,到秦漢時根本不再生產,但從相關檢測我們可以知曉,至戰國時期,國產玻璃製品成分中鉛鋇含量大大增加,「中國最早的鉛鋇矽酸鹽玻璃器是安徽亳州出土的半透明『眼』珠,屬於春秋末戰國初
  • 遼寧公布2019年度考古新發現,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原來是……
    「蜻蜓眼」即「鑲嵌玻璃珠」,是指在單色玻璃珠的母體上鑲進另外一種或幾種不同於母體顏色的玻璃,構成圖案。由於珠上的圖案主題多是同心圓,有蜻蜓眼睛的效果,在西方被稱為「眼式珠」或「複合眼珠」。陶器以泥質陶佔大宗,基本為泥質紅陶陶器殘片,素麵為主,部分器表飾黑彩,極少見到飾紋飾的夾砂陶陶器殘片;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細石器等。在紅山文化墓地採集遺物以祭祀陶器為大宗,陶器主要為陶筒形器殘片,石器主要為細石器。
  • 新疆吐魯番出土的精美古珠飾欣賞
    吐魯番盆地史前的墓葬如艾丁湖墓地、交河溝北墓地、加依墓地、英亞依拉克古墓、喀格恰克墓地、阿拉溝、魚兒溝古墓、博斯坦鄉古墓、三個橋古墓、蘇貝希古墓、洋海古墓、勝金店古墓等都出土了珠飾,發現有海貝、陶珠、獸骨珠、獸牙、瑪瑙、松石、珊瑚、琉璃、費昂斯、滑石、煤晶、
  • 認識雲南紅河州:「錫都」 個舊
    風景資源特徵:有曼耗熱帶山地雨林;有全國最大的長臂猿飼養基地--寶華山動物園;有雲南境內溫度最高即95°C-103°C的丫灑底熱泉;有國內最新發現的新種多歧蘇鐵景觀;有馳名中外的錫都文化;有國內僅存雞(街)個(舊)600毫米寬的鐵路。可旅遊觀光、生物考察及錫文化和民族工業發展史研究。1996年公布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 遼寧公布2019年度考古新發現,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原來是……
    「蜻蜓眼」即「鑲嵌玻璃珠」,是指在單色玻璃珠的母體上鑲進另外一種或幾種不同於母體顏色的玻璃,構成圖案。由於珠上的圖案主題多是同心圓,有蜻蜓眼睛的效果,在西方被稱為「眼式珠」或「複合眼珠」。陶器以泥質陶佔大宗,基本為泥質紅陶陶器殘片,素麵為主,部分器表飾黑彩,極少見到飾紋飾的夾砂陶陶器殘片;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細石器等。在紅山文化墓地採集遺物以祭祀陶器為大宗,陶器主要為陶筒形器殘片,石器主要為細石器。
  • 雲南澄江金蓮山墓地
    為了弄清該墓地的分布範圍和墓葬的埋藏情況,為金蓮山的進一步保護提供決策依據,2007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對金蓮山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系統勘探。這是雲南第一次大規模地利用洛陽鏟對遺址和墓地進行的鏟探,勘探取得了巨大的收穫。勘探面積達120000平方米,發現豐富多樣的文化遺存。
  • 山西霸國墓地出土的精美玉器
    盜墓者盜掘了其中一座相對較大的墓葬,隨後有關方面對這片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出土各類文物一萬五千多件(套)。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進行,顛覆了人們許多原有的認識:一是有一座墓葬出土24件銅鼎,在現有的西周墓葬考古中絕無僅有,因為西周時禮儀規定天子才用九鼎;二是不僅陪葬器物霸氣,這個國家的名字更霸氣,因為它就叫霸國,但霸國卻是一個從來未見於史料的國家;三是霸國竟然是一個戎狄之國,這一點有關專家從其國名和葬俗可以推斷出來。下面,請欣賞一組霸國墓地出土的精美玉器。
  • 湖北省荊州院牆灣墓地出土玉器
    在案件得到偵破後,荊州的考古人員對這座墓葬(編號為荊州院牆灣M1)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發掘過程中發現另有一個時代較早的盜洞已伸入槨室。谷紋玉劍首戰國中期玉劍飾湖北省荊州市院牆灣墓地出土谷紋玉劍首戰國中期玉劍飾湖北省荊州市院牆灣墓地出土
  • 河南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M7、M16發掘簡報
    摘要:夏餉鋪鄂國墓地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店鄉,2012年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發現發掘。M7、M16處於墓地中部,兩墓並列,間距3米。M7出土銅、玉、漆木等隨葬器物共309件,M16出土141件。根據墓葬位置關係、出土器物形制特徵及組合關係等分析,可推測M7、M16為夫妻異穴合葬墓,M7為鄂侯墓,M16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為春秋早期中段。M7、M16為研究兩周時期鄂國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 戈壁灘上的墓葬群——閩寧村西夏墓地發掘
    陶雙耳罐   發掘名稱:閩寧村西夏墓地清理髮掘   發掘地點:寧夏永寧縣西約25公裡處賀蘭山山前衝積扇   發掘時間:2000年—2001年   主持專家:孫昌盛   發掘成果:發掘的8座西夏墓都是階梯式墓道的單室土洞墓,一些特點與西夏陵區墓葬或唐代大型墓葬既有相似之處,也略有區別,在個別地方則更接近於唐墓。
  • 遼寧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的馬具
    從1993年至1998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朝陽市博物館、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對該墓地先後進行5次發掘,總計清理墓葬435座,其中三燕時期墓葬416座。墓地共有59座墓葬出土了馬具,ⅠM5與ⅠM17各出土一套甲騎具裝。除了這種重裝武備,其餘隨葬馬具皆為馭馬馬具和裝飾品。有機質馬具大多腐爛,保存下來的多為鐵、銅兩種質地,多數銅馬具表面鎏金。
  • 愛江山,愛美人,更愛美玉的晉國國君曲沃晉侯墓地出土玉器欣賞
    山西曲沃埋葬著19位晉國的君主和他們的夫人,這些墓葬由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與山西博物院聯合發掘,歷時10年,成果極為豐富。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經強盛一時,但國政後來逐漸被範、中行、智、趙、魏、韓等卿大夫掌控,最後被趙、魏、韓三家瓜分。
  • 中國歷代出土「古珠」標準器多圖賞析(高清大圖)
    把中國博物館中收藏的歷年出土標準器,按照上古、高古、中古、近古的時間分布,做一個梳理結集。大家同來一窺古珠文化的脈絡真相。  第一階段:新石器文化期與夏商周的珠飾    齊家文化綠松石 青海民和出土 現藏青海考古所
  • 雲南發掘一青銅時代古墓群 已出土器物300餘件
    新華社昆明5月30日電(記者姚兵)雲南考古人員正在對一個距今2000多年的青銅時代早期墓地開展考古發掘,目前已清理墓葬550餘座,出土隨葬器物3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今年3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通市昭陽區博物館、巧家縣文化館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雲南省巧家縣境內,對位於金沙江流域白鶴灘巨型水電站蓄水淹沒區內的古墓群進行搶救性清理髮掘工作。
  • 甘肅張家川發現戰國墓地,出土60多座墓葬,墓主為戎人首領及貴族
    同年8月份,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聯合張家川縣博物館,對盜挖的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前期勘探和發掘,基本確認馬家塬墓地屬於戰國時期,據統計出土金銀器、銅器、陶器、骨器、瑪瑙珍珠等珍貴文物2200餘件。最讓考古專家們驚訝的是,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綠松石珠、瑪瑙珠、僅出土大小不等的漢紫漢藍珠足有上萬枚。
  • 十五組不容錯過的西周晉侯墓出土玉串飾
    晉侯墓地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多璜佩飾、玉串飾、玉壁、玉環、玉戈、人物、動物等。
  • 從印度河而來的蝕花肉紅石髓珠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中出土1枚,肉紅色棗核狀,飾白色紋帶三周,無光澤,手感粗糙。此珠曾經為夏鼐鑑定,確認為蝕花肉紅石髓珠。*陝西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1枚,肉紅色,整體略呈圓形平底,頂呈圓錐形,自頂點有白色輻射線四條,中間各飾一小白色圓點,白色顏料甚細。年代推定為春秋晚期偏早階段。*雲南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17枚。其中一枚整體呈橢圓形,一側略呈平面,肉紅色,表面白色蝕花為圓圈紋和曲線紋圖案。
  • 雲南麗江發現春秋戰國時代古墓群
    這是古墓群出土的銅項飾(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新華社昆明8月11日電(記者字強、嚴勇)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日消息,近期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大具鄉為都村在修建中學球場時發現一古墓群。
  • 歷代古珠,太美了!
    把中國博物館中收藏的歷年出土標準器,按照上古、高古、中古、近古的時間分布,做一個梳理結集。大家同來一窺古珠文化的脈絡真相。 第一階段:新石器文化期與夏商周的珠飾
  • 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
    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種珍貴文物確定,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時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銘文內容豐富,文字清晰,計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