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和圖片都引自:
————————————————————————
《個舊黑螞井墓地第四次發掘報告》
科學出版社,2013年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箇舊市博物館編著
————————————————————————
版權歸屬原作者
一,黑螞井墓地簡介:
黑螞井墓地坐落於哀牢山脈餘脈,處於紅河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上,墓地所在的黑螞井是一個饅頭狀山坡,最早於1988年發現,第四次發掘共清理墓葬30座,根據之前發現的墓葬順序編號為M14-M43. 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以中型墓葬為主,有8座墓葬帶有墓道。
由於墓葬地處雲南紅土地帶,土壤酸性較高,所以墓中未發現人骨和明顯的葬具,從墓葬規格和隨葬品的種類上可以大致判斷墓主人的性別。墓地出土器物豐富多樣,銅器見有孔雀等,豆形燈燈,其中孔雀燈造型別致,做工精細,不少銅器上飾有鏨刻花紋,此類紋飾多見於中國南方和越南北部。陶罐類型也豐富多樣,且見有大量印文陶。墓地還出土有非常多的金屬器物,外觀呈白色,有餅狀、鏈狀等形制,可能為鉛錫質地,黑螞井地處鉛錫礦區,故而推測該地很早就開始了採礦作業。
根據墓地出土器物和形制,並與廣西合浦等地漢墓對比認為,黑螞井墓地大致年代為西漢晚期到三國時期。該地出土器物從器型特點來看受到南中國漢文化影響較多,如幾何印文陶罐、銅博山爐、銅燈等,在形制上與南越文化相似。單耳陶罐、雙耳陶罐等則可能與羌文化有關,陶壺、陶灶等器物與中原地區漢文化相同。此外墓地還出土有不對稱的銅鋤、靴形銅鉞等器物,可能與越南東山文化有聯繫。
研究者認為黑螞井墓地地理位置上處於滇池和越南紅河三角洲的中間地帶,但從目前的材料來看,似乎和滇池地區的石寨山滇文化發生的聯繫較少,和越南的東山文化也似無重要聯繫,反而和中國東南部、南部兩廣地區聯繫更加緊密。這一點也從出土珠飾的特徵和形制上體現出來。總的來看,黑螞井墓葬出土的珠飾較少,而且多出自較高級墓葬,隨葬品豐富,且墓主可能多為女性。
二,黑螞井墓地出土珠飾
M31,為帶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有銅渣鐵渣,印文陶罐、單耳罐。銀鐲,銀指環,瑪瑙珠和束腰玻璃耳璫。其中紅玉髓珠長4.6cm,束腰耳璫長2.4cm。其中紅玉髓質截尖雙錐珠常見於合浦、貴港、廣州、長沙等地漢墓中,東南亞地區泰國南部、緬甸中南部鐵器時代遺址也非常常見。藍色束腰玻璃耳璫似為鉀玻璃材質,廣泛見於華南、華中乃至甘肅等地漢墓中,而東南亞未見。
M18,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隨葬器物豐富,出土器物23件,銅器見有缽、鍋等,陶器高領陶罐、單耳陶罐、原始青瓷罐;鐵器有環首刀,銀器見有鐲,指環等。出土珠飾為一串穿珠,原文獻中記錄有琥珀、水晶、琉璃等各種質地,從隨葬器物看,墓主人可能為女性。
該串珠串非常有意思,其中見有三枚彩色不透明絞胎玻璃珠,相似器物多見於泰國南部孔通等地,印度亦有,應為典型的舶來品。水晶質地的三寶佩多見於泰國南部、印度等地,合浦漢墓見有一件紫水晶質的三寶佩,除此之外國內罕見。而琥珀質的小烏龜飾見於合浦漢墓,東南亞出土有大量硬石質地的烏龜形珠飾,但琥珀質罕見。另外一件蛙形飾材質不明。這一串珠飾整體表現出明顯的舶來品特徵。
M22,為近橢圓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豐富,見有銅環首刀、鏡、盆、釜、刷、碗、帶鉤、博山爐、銅錢等,鐵器有一件鐵刀,陶器大多為罐。珠飾見有一枚水晶質雙錐截尖六稜珠,和一些紅色玻璃珠。類似的水晶六稜柱廣泛的見於合浦、廣州、長沙、郴州、江西和揚州等地漢墓,東南亞地區亦非常常見。紅色玻璃珠屬於「印度太平洋貿易珠」,也見於以上地區和東南亞多地。
M26,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物豐富,銅器有釜、盆、筒形器、捻燈、環、銅錢等,陶器有印文陶罐、壺、盂、單耳罐等,鐵器有環首刀,其他金屬器物為狀飾品。珠飾見有兩枚紅玉髓珠和一枚淡藍色六稜玻璃珠。紅玉髓中凸截尖橢球珠和紅玉髓球形珠常見於合浦、廣州、長沙、郴州漢墓,東南亞亦常見。淡藍色玻璃質六稜直筒形珠亦見於合浦、廣州漢墓,東南亞、南亞亦大量出土,但該玻璃珠的具體成分尚待科技考古分析闡明。
M24,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器較豐富,銅器有釜、鼎、鏡、盒、捻燈、鈴、五銖錢,陶器主要為罐子,鐵器有刀、針、頂針,銀器為指環,出土有一串6枚紫水晶質球形珠。相同的紫水晶珠多見於合浦、廣州漢墓;泰國南部、緬甸中南部、印度恆河河口等處鐵器時代遺址中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