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手機有了拍攝功能以來,用手機拍照記錄生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了讓用戶能夠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近年來各大廠商在手機的影像系統方面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既然是以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為目標,手機廠商在影像系統方面走過的路,與相機從膠片到數碼一路走來十分相似。很多相機上的一些概念以及相機圈內的一些「黑話」也成了不少手機廠商的宣傳點。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底大一級壓死人」。
在手機領域最先提出「底大一級壓死人」的是2018年發布的華為Mate20 Pro,當時Mate20 Pro以採用4000萬像素1/1.7英寸傳感器的主攝掀起了手機攝像頭使用「大底」的風潮。時至今日,主攝上使用「大底」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傳感器的尺寸也不斷被刷新。
然而,當「大底」從賣點漸漸變成了「標配」,各大廠商也在不斷尋找下一個像「大底」一樣的現象級賣點,但無論是防抖還是超級慢動作拍攝,都沒有換來「大底」那般強烈的反響。這似乎也說明了相比起錦上添花的拍攝功能,用戶還是更期待手機畫質能夠進一步提高。如此一來,手機廠商接下來或許會回到提升畫質方面繼續深挖。參考過往從相機領域搬到手機上的做法,「大底」之後應該輪到鏡頭了。
發燒友眼中的「鏡頭玄學」
膠片時代人們想要對照片做後期並不像現在這麼容易,特別是色散、畸變、解析度等方面,靠暗房仍然非常難解決,因此當時的光學工程師發明了很多不同的鏡頭結構去改善光學問題。不同的鏡頭結構一定程度上還影響著焦外、反差、色彩等方面,這些小差異便成了如今不少老鏡頭玩家津津樂道的「玄學」味道。
說到鏡頭結構,那就不得不提卡爾蔡司。作為德國老牌的光學廠商,卡爾蔡司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先後設計出多款經典的鏡頭結構。其中包括色彩和銳度方面都表現出色的Sonnar、解析度非常高的Tessar、號稱0畸變的Biogon等等。
除了鏡頭結構之外,還有一些廠商會著力於鏡片的用料上,徠卡便是其中的代表。APO鏡片主要用途是對多種色光消除色差,從而更好地解決色散問題。而ASPH鏡片則用於修正球差,使成像更為清晰均勻。這兩種鏡片雖然不是徠卡獨有,卻是在徠卡手中發揮到極致。
既有經典背書,又受到相機發燒友的廣泛肯定,要是手機廠商能把這些鏡頭技術「移植」到手機上,沒準就能成為既「底大一級壓死人」之後,手機拍照方面又一「現象級」賣點。但現實似乎並不是這樣。
光學校正,靠算法完成
過去很多鏡頭結構都是從物理上解決光學問題,但代價往往是需要增加鏡頭的體積和重量。考慮到手機影像系統的畫幅比起相機的畫幅要小得多,光學結構相應地也要做較大幅度的改動才能放到手機上用。
而且手機想要採用和相機類似的光學校正,物理上仍然要將影像系統模組做得比現在更厚,這對於手機設計來說似乎有點得不償失。為了不影響手機的整體設計,鏡頭體積只能做出一定讓步,但這麼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學設計的發揮。面對光學方面的劣勢,手機廠商普遍做法便是算法校正。
算法校正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很多相機裡面都會針對原廠鏡頭配置預設校正文件,當機身識別到鏡頭型號,拍攝時配置文件便會對輸入的影像進行修正再做輸出。手機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但手機算法校正起來會比相機更加徹底。
校正方面的差異,源自於相機和手機的拍攝邏輯以及光學設計上的差距。相機追求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性能上讓用戶「拍得到」,另一個是畫質方面儘可能記錄更多信息,所以相機在校正上一般只會對暗角和畸變進行校正。手機的拍攝邏輯則是拍下便是成片,加上手機影像系統的光學設計受到體積限制,光學問題一般都會比相機鏡頭多,如果想要做到「一拍成片」,除了大量光學校正外,圖片後期也需要交給算法去處理。
由此可見,執著光學校正而徒增體積顯然不符合智慧型手機的設計需求。更何況以目前手機廠商的算法技術以及軟體廠商的濾鏡開發,早已對照片的色調、質感等方面研究通透,鏡頭結構帶來的「玄學」感受似乎也很難打動普通用戶。因此把相機鏡頭的概念「搬到」手機上也並沒有太大必要,更不用說以此作為賣點了。
「大底」當道,手機鏡頭要做配合
鏡頭結構要成為智慧型手機影像系統的下一個現象級賣點或許不太可能,但這並不代表手機的鏡頭沒有在進步。
在「大底」已經基本普及的今天,各大廠商都在想著如何去完善手機的拍攝體驗。為了改善手機拍攝時長焦端的畫質,基於手機設計的潛望式鏡頭通過稜鏡折射改變光路,再將光線折射到橫置的鏡頭模組上,從而避免手機因長焦鏡頭的加入而增加厚度。
隨著華為P40 Pro+的發布,「大底」的尺寸已經被刷新到1/1.28英寸,手機鏡頭的設計也要開始做好一定的技術儲備。
手機鏡頭具有固定光圈的特性,為了滿足夜景、弱光等需求,手機主攝的光圈一般都會做到F1.9甚至更大。結合日漸逼近1英寸的「大底」,大光圈下邊緣成像無可避免會有一定的劣化。假如未來手機畫質的主戰場是比拼傳感器尺寸的話,曾經在三星旗艦機型出現過的可變光圈功能或將成為未來手機「大底」主攝上面的標配。
作為多個手機品牌鏡頭供應商的舜宇光學,官網上也有關於微型非球面鏡片的相關介紹。雖然官網上用作演示的使用場景是車載鏡頭,但舜宇光學作為華為Mate30系列、P40系列的鏡頭供應商之一,而Mate30系列和P40系列徠卡認證的文字上印有「ASPH」的字樣,或許ASPH鏡片早已在手機鏡頭上,只是手機廠商沒有提及而已。
如果將智慧型手機看作一件影像產品的話,它便是如今用戶數量最多、出貨量最大的「相機」。既然如今已經有了諸如潛望式結構、可變光圈等基於智慧型手機影像系統而研發的創新設計,手機廠商也沒有太大必要再從相機上尋找靈感。
民用光學雖起源於相機,但隨著手機進一步加大在光學方面的研發投入,或許未來手機的光學技術也有相機值得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