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冰島舉行了一場頗為特殊的葬禮,這場葬禮的主角是冰川。
8月18日,一個大約100人規模的團隊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東北部一座火山頂上,為痛失700歲高齡的Ok佳庫而哀悼。
在舉行儀式的冰川地形上,放置了一塊銅質紀念牌,上面寫著給未來的一封信。
致未來的一封信:
Ok是第一個痛失冰川地位的冰島冰川。未來200年,我們所有的冰川預計都將和它走一樣的道路。這個紀念牌匾就是為了承認我們知道目前正在發生的情況,承認我們知道需要做些什麼。如果我們曾經有所作為,Ok冰川不會消失。
2019年8月
二氧化碳濃度百萬分之415 「墓志銘」
在這一百人的紀念隊伍中,包括了冰島總理卡特琳•雅各布斯多蒂爾,以及環境部部長和愛爾蘭共和國第七任總統瑪麗•羅賓遜。眾人皆希望通過此次儀式,來警醒和呼籲人們關注環境惡化。
事實上,歐洲在今年夏天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炎熱的高溫酷暑,而對於氣候開始出現極端化的改變,冰島感受到的不只是高溫,還有冰川的消逝。
而地球另一端的南極洲,則被指出冰川融化速度是20世紀80年代的6倍。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月14日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南極洲冰體1979年至1990年平均每年減少440億噸,2009年至2017年每年減少2780億噸。
看完這些,也許有人想問,我們中國的冰川還好嗎?
我們中國的冰川,還好嗎?
請橫屏觀看
嘎隆拉山冰川。鄭海兵 攝中緯度帶上的冰川第一大國:中國《中國國家地理》曾做過盤點,我國是中低緯度帶冰川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
據2014年12月發布的《第二次冰川編目》統計,中國現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51480平方公裡,估計冰儲量5600立方千米。
圖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通過對比第一次冰川編目的數據,科研人員發現,隨著全球均溫不斷上升,中國冰川呈現出加速消融趨勢,1950年代以來,約82%的中國冰川處於退縮狀態,面積縮小了約18%,儲量減少約20%。
來古冰川群-雅隆冰川末端冰崖。王永傑 攝中國的冰川,包括境內冰川和雪山,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包括西藏、新疆、四川、雲南、甘肅、青海等省區。從山系及更大的空間尺度來看,主要分布於天山和青藏高原,其中青藏高原冰川分布最為集中。
青藏高原過快的升溫速率加速了冰川融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區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強烈的區域之一,近50年來青藏高原的升溫速率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溫速率的2倍,液態降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這樣的環境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請橫屏觀看
廓瓊崗日冰川。鄭海兵 攝有數據顯示,從1976年到2013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積減少了3200餘平方公裡,約佔其整體面積的7.3%。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的研究發現,雖然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積總體在減少,但仍有部分冰川呈穩定增長態勢。
納木錯和念青唐古拉山脈冰川。劉翀 攝如喀喇崑崙山脈的冰川近年來增加趨勢顯著,其異常的變化吸引了眾多科學家進行研究。
但不能否認的是冰川消融已是大勢,如藏東南地區和喜馬拉雅東南緣的冰川消融劇烈。
雅隆冰川末端崩解的大冰塊墜入冰前湖。王永傑 攝為了研究青藏高原冰川,中國科學家在行動。他們每年都要上高原測量冰川厚度,結合遙感監測到的冰川面積,計算出冰川體積,以研究多年來青藏高原冰川的變化。
仁龍巴冰川考察。王永傑 攝冰川動態監測,氣象部門在行動 南迦巴瓦冰川。劉翀 攝西藏自治區氣象局西藏高原大氣環境科學研究所副高級工程師拉巴卓瑪表示,目前西藏高原冰川監測主要以陸地資源衛星、高分數據、數字高程模型以及哨兵數據等遙感影像資料,藉助地理信息系統及遙感技術,對冰川面積、冰川物質平衡及冰川流速進行監測分析。
色普崗日冰川。劉翀 攝研究發現,總體上西藏高原冰川呈退縮趨勢,尤其是冰川末端退縮顯著。
氣溫對冰川變化更敏感。
米堆冰川。劉翀 攝米堆冰川位於藏東南的念青唐古拉山與伯舒拉嶺的接合部,這裡也是我國海洋型冰川分布最廣的地區。
分析1984年-2018年35年以來西藏波密縣米堆冰川的面積變化,發現冰川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冰川末端及消融區邊緣退縮最為明顯。
1984年-2018年西藏波密縣米堆冰川面積空間變化普若崗日雪山位於那曲地區雙湖縣東北部,是羌塘高原內部最大的雪山。
研究發現,1976年-2018年,普諾崗日冰川總體呈退縮趨勢,近42年冰川面積退縮36.14平方公裡。
1976年-2018年普若崗日冰川空間變化圖2015年,那曲地區氣象局在普若崗日冰川附近建設自動氣象站,為冰川區域氣象要素監測和數據積累奠定基礎。
傑馬央宗冰川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邊緣的喜馬拉雅山中西段交界處,是雅魯藏布江的正源。
研究發現,1976年-2018年,傑馬央宗冰川近42年共減少1.59平方公裡,冰川末端退縮明顯。
1976年-2018年西藏傑馬央宗冰川空間變化冰川融化的境況同時發生在我國西北部的新疆,多年連續的監測數據表明,聞名遐邇的天山「一號冰川」也表現出加速退卻的趨勢。
2019年5月22日1號冰川。李繼輝 攝天山「一號冰川」距烏魯木齊市約120公裡,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冰川。
據地處天山「一號冰川」近旁的大西溝氣象站監測數據表明,在全球變暖背景下,1961年-2016年的56年裡,「一號冰川」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已升高了1.6℃。
1961-2016年「一號冰川」地區年平均氣溫變化烏魯木齊市氣象局副總工程師普宗朝表示,天山「一號冰川」 退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氣溫升高;大雨和暴雨等液態降水明顯增多,不利於冰川保存。
研究表明,1961年-2016年的56年來,該地區年降水量已增多了121.0毫米。
1961-2016年「一號冰川」地區年降水量變化根據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1962年-2015年,在同一地點對「一號冰川」消融變化情況拍攝的圖片進行對比分析表明:20世紀60年代,「一號冰川」東、西兩支冰舌十分深厚、飽滿,二者末端完全交匯在一起,且交匯面積很大;到20世紀80年代,冰川明顯變薄,東、西兩支冰舌末端交匯面積大為縮小;1993 年,兩支冰舌完全分離。
之後,雖個別年份由於冰川物質平衡出現正值,東、西冰舌再次連接(2005年),但總的趨勢是冰川持續退縮,東、西兩支冰舌「漸行漸遠」,末端距離逐漸增大,2009年以來,冰舌末端距離增大的速率有進一步加快的趨勢。
2019年6月29日1號冰川。李繼輝 攝願這美景永不消逝策劃監製:段昊書
本文作者:谷星月
圖片來源:西藏高原大氣環境研究所、烏魯木齊市氣象局、青藏科考、《中國國家地理》、中科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網絡
微信編輯:壯實
(原標題《冰島的冰川「掛了」,中國冰川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