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壁畫 讓人驚豔-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主辦

2020-12-24 溫州日報甌網

2015/08/07 04:21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3386

李藝 程瀟瀟 葉聖義 文 晨波 攝

古舊的木板壁上,威武的將士、寬袍大袖的官員、嬌媚的小姐夫人……一幕幕生動的故事呼之欲出,畫面雖已斑駁,色彩仍然靚麗。

這些由清代民間畫師所作的永嘉壁畫,如今是溫州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壁畫。

為了記錄、研究這些珍貴的民間遺存,永嘉縣政府、永嘉縣誌辦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永嘉壁畫》。歷經三年拍攝整理,該書將於今年底正式出版面世。

清代壁畫存留至今不容易

「文革」時多處被石灰水損壞

上周,記者來到永嘉縣誌辦,在縣誌辦工作人員、《永嘉壁畫》編輯高遠的辦公室,翻閱了《永嘉壁畫》的樣書。

這本書將用200多張彩色照片展示永嘉50餘幅清代壁畫代表作的全景和局部。

記者從溫州市文保所和永嘉縣文物館了解到,壁畫作為一種傳統的牆壁繪畫藝術,在全市各地區的祠堂、神廟、路亭、古戲臺中都有零散分布,各縣(市、區)中,以永嘉的壁畫存留面積最大、總體保存尚好,且多為清代所作。

永嘉各地的壁畫中,位於上塘鎮綠嶂太陰宮內的綠嶂壁畫和位於永嘉大若巖鎮荊州太陰宮內的荊州壁畫可謂是其中的代表作,其規模和內容在全省也屬少見。鑑於它們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已於2005年3月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此次,《永嘉壁畫》一書專門開闢「綠嶂篇」和「荊州篇」,將兩地大部分壁畫收入其中。

綠嶂太陰宮壁畫創作於清道光七年(1828年)及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三十年(1905年),繪於綠嶂太陰宮兩廂及後宮東西側山牆板壁上,共21幅,總面積60多平方米。

記者來到綠嶂太陰宮採訪時,太陰宮的義務管理員、63歲的綠嶂下村老人協會會長潘泰興正坐在門口納涼,潘泰興的家就在太陰宮隔壁,他自幼生活在此地,眼看著綠嶂壁畫近幾十年經歷了滄桑變化。潘泰興說,小時候他常來看壁畫,當時這些壁畫色彩豔麗,非常漂亮!可是,「文革」期間,人們為了「破四舊」,把石灰水潑在了其中九幅壁畫上,導致損毀嚴重。記者在潘泰興指點下,走近細看,確實已很難看出這幾幅壁畫的內容。幸運的是,其它十幾幅壁畫保存還算完好。

據潘泰興介紹,綠嶂壁畫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後,村裡本來拿到一萬元保護撥款,但當時恰逢村裡需要修路,結果這筆錢都被買了水泥。

荊州壁畫創作於清光緒四年(1879年),繪於荊州太陰宮山門板壁和西北、東南側山牆板壁上,共20幅,總面積80多平方米。

一到荊州太陰宮,迎面先看到兩幅畫面絢麗多彩,人物鮮活靈動的《百子圖》《百美圖》。因為保存完好,這兩幅畫也被放置在《永嘉壁畫》的開頭部分。室內板壁上另有一幅講述蔡襄造洛陽橋、派人來溫州在鐵井欄旁找到「三人一目仙」故事的壁畫,其中專門畫出、並標註了溫州名井鐵井欄,地域氣息濃厚,也被收入書中。

通觀綠嶂壁畫和荊州壁畫,可以發現其中內容多為三國、水滸、白蛇傳、陳十四娘娘等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另有少量花鳥圖等。它們整體構圖合理,運筆流暢,色澤鮮明,形態逼真,在表現故事時,均以連環畫的手法處理眾多的人物和豐富的活動。

高遠說,永嘉清代壁畫均是民間油彩壁畫,為當年永嘉的民間畫師所畫。據永嘉泥塑藝人、市級泥塑非遺傳承人胡鐵介紹,壁畫屬於民間漆畫的一個門類,清代永嘉壁畫盛行,多為廟宇所用。他祖上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畫漆畫,之後世代以漆畫為業,同時期的還有上塘的黃家、黃田的金家都是當時永嘉比較有名的漆畫家族。但是他們的大多數壁畫作品都已失傳,現在保存下來的永嘉清代壁畫究竟是何人所畫,很難確定。

「荊州篇」和「綠嶂篇」之外,《永嘉壁畫》的最後一部分則專設「吊坑篇」,收入位於橋下鎮吊坑一個名為「三官亭」神廟內的十餘幅壁畫,這批壁畫均畫於光緒十四年(1889年),也許是相對偏僻的緣故,此地保存的壁畫比荊州和綠嶂的壁畫更為完好、色澤也更為鮮明。其內容不僅有神話傳說,還展示了古人喝茶、聊天、放風箏等生活場景。雖然這些壁畫還未被列為文保單位,但高遠在實地考察後認為,它們對於研究清代溫州民間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所有照片均在夜裡拍攝

為拍出效果買了13萬元的相機

如何把永嘉壁畫藝術如實、生動地展示給讀者?《永嘉壁畫》編輯組特意請來對溫州文化有深厚了解的溫州北大方印務有限公司籤約攝影師晨波——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沒有錯。

晨波雖然是上海人,但是他此前有拍攝壁畫文物的經驗,而且近五年都在溫州各地遊走拍攝民俗、文化。晨波說,拍攝永嘉壁畫,有幾個發現讓他很感動,一是民間畫工用筆很簡練,寥寥幾筆表達得很傳神。二是內容基本來自流傳廣泛的戲文,貼近百姓生活。這是他迄今為止在浙南一帶見過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壁畫群,很有史料價值。

為了拍好永嘉壁畫,晨波費了很多精力和周折。

剛開始,他在白天拍攝,結果發現因為很多壁畫在室內迴廊裡,白天拍照成像後光線不均,於是,晨波和高遠商量決定等到天黑,為壁畫打上均勻的燈光再拍攝。

「先是買了新的國產閃光燈,拍攝後發現效果不理想。又花3萬元買了進口閃光燈,還是不理想。」最後,晨波跑到北京花13萬元買了臺更好的相機——哈蘇後背,「這次終於拍到了我想要的照片。」

拍攝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壁畫蒙塵太久,顏色不清。而且永嘉壁畫都是畫在木板上,年代久遠,不能簡單地用抹布擦洗,為了準確還原壁畫色彩,晨波帶上助手,和高遠一起,每次拍照前都細心地用雞毛撣子為壁畫撣掉壁上的塵土;他們還準備了很多餐巾紙,蘸上水,把壁畫夾縫裡的泥塵一點點清理乾淨;因為是木板上的壁畫,所以拍照時選擇角度要特別用心,不然拍出來全是木頭紋理,看不出畫了……

就這樣,往往一忙就是一個通宵,「拍到天亮,村民看到我們了,很不理解,怎麼會夜裡拍照?甚至懷疑我們是不是不法分子啊……」現在回憶當時情形,晨波和高遠覺得真是累並快樂著,因為他們都知道,隨著歲月的流逝,這批壁畫只會一天不如一天,及早為它們立此存照,能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翻看晨波拍攝的壁畫照片,沒有誇張之感。用他的話說就是:拍文物就是要還原它們,要讓讀者清楚地看到它們真實的一面。所以照片中坦然展示了永嘉壁畫褪色的一面、斑駁的一面。此外,考慮到讀者光看畫會感覺枯燥,晨波在拍攝個別有神佛內容的壁畫時,安排太陰宮的道士們出現在壁畫前;拍攝有武打場面的壁畫時,則邀請永嘉草臺戲班的武生們在壁畫前比武,晨波告訴記者,這樣拍壁畫,是攝影創作的一種,「現實和過往同時出現,讓人有一種時空交錯的穿越感。」

傳統壁畫正在迅速消失

當今壁畫語言發生了大變化

手捧著沉甸甸的《永嘉壁畫》樣書,高遠感嘆一聲:傳統壁畫正在迅速消失,如果早幾十年做這件事,也許能收錄保存更多精彩的壁畫。

這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祠堂、古戲臺都被拆掉,依附其中的彩繪壁畫也沒了立身之處。談及這些,關注永嘉民間文化的高遠很焦急。這次編輯《永嘉壁畫》,他專門把寂寂無名的吊坑三官亭壁畫收入書中,也是出於一種迫切的願望:希望有關部門能關注到這些壁畫,將其列為文保單位。

對於高遠的願望,永嘉縣文物館館員周聖玉表示理解,然而他也談到了縣裡在文物保護過程中存在許多現實困難。比如一旦把某個壁畫列為文物,那麼其周邊就要劃定保護範圍,首先不能隨意建房,另外對周邊建築的高度也要控制,這就牽涉到很多人的利益,會導致諸多矛盾。所以,在確定某處的壁畫是否確實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之前,縣裡對文保單位的確定還是很謹慎。

溫州市文保所副所長黃培量則認為,永嘉傳統壁畫的保存數量居全市各地之首,如果確實有比荊州太陰宮壁畫保存更好的壁畫,可以考慮直接申報省級文保單位。

傳統壁畫藝術有著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它是人們追求美的理想、表現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特藝術形式。而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壁畫語言較之傳統發生了較大變化。

採訪過程中,高遠說起永嘉渠口村對面有個泰石村,村裡的聖湖宮壁畫,加入了電視機、人民幣等現代元素,這樣的壁畫是好是壞,一時還真不好下定論,畢竟,壁畫的生命力在於它的時代性和公眾性,愛護傳統也不是恪守凝固的模式。今後,如何重建永嘉壁畫勝地的風貌,解決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還需各界以開放的心態繼續探討。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