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 蔣勳:如何塑造新時代的東方美學?

2020-12-12 三爺說世界

DAILY INSPIRATION

「採光不好的環境,為什麼不釋放陰暗的個性呢?不去掌控所有事情,反而是一種樂趣。」建築家隈研吾說,關乎放棄和遺忘的思考在他每一個作品的細枝末節流露。

「為什麼要走直路啊?年輕的時候那麼著急,得到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所為何來。」美學大師蔣勳心中的生命哲學,則蘊藏於園林的曲折、山水畫的留白和臺東池上的風景中。

如果請兩位大師「隔空對話」,他們會如何用慢而深的方式,討論生命、自然與東方美學在當下的意義呢?

隈研吾:「放棄」與「遺忘」之美

Kengo Kuma

微紀錄片《建築師隈研吾:不去掌控所有事情,反而是一種樂趣》,Lens出品,雷克薩斯贊助

隈研吾是日本第四代建築師的領軍人物。他在1986年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用建築師的身份經歷了日本經濟的不同時期。

1980年代末的建築項目總是爭分奪秒,沒有和工地工匠進行交流的時間。「建造的高樓越多,我越感到空虛。」 那時的隈研吾也越來越覺得自己造出來的建築很無趣。

▲ 隈研吾作品:根津美術館

1990年代,泡沫幻化的日本經濟,令隈研吾近10年接不到任何東京的工作。不過這反而成為一個恩典般的空隙,令他有時間停下來、走到鄉間、與當地的工匠們交流,使他收穫了關於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如何更有趣地建築的答案。

「6點半起床,

在公司忙到夜裡1點左右離開。

每天大概睡4個小時左右,

雙休日也照這個作息。」

在竹林後面玩耍,是隈研吾小時候喜歡做的事。竹林裡的光線、氣味、聲音都與外界不同,身處這樣的自然,內心會得到釋放。所以他不喜歡混凝土,而是擅長使用竹子、木頭來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更有人情味的都市建築。

▲ 隈研吾作品:竹屋

在建造位於北京的竹屋的時候,會有許多粗細不同,歪歪扭扭的竹子,隈研吾覺得它們反倒像是個性不同的人,令建築變得有趣了起來。

▲ 隈研吾作品:微熱山丘東京店

「我認為木頭這種材料輕便自然,

更利於建造有人情味的都市。」

東京的微熱山丘附近都是低矮居民樓,所以隈研吾想要在街角為他們營造一個森林的氛圍。他坦言自己很喜歡使用容易發生顏色變化的建築材料,因為這些變化會讓人聯想到生命力的枯竭。

▲隈研吾作品:檮原木橋博物館

「一個人能做的事情本就有限,

而人又非常脆弱,

這是東方美學的一個根本。」

在日本,地震等自然災害尤其多,也催生了關於「放棄」和「遺忘」的文化美學。這使得隈研吾從小就深知,很多事情都不是可以通過人力去解決的,不去掌控所有事情,反而是一種樂趣。

▲ 隈研吾作品:森舞臺

「不去掌控所有事情,

反而是一種樂趣。」

所以他也並不會在每個建築項目裡都去追求環境的完美——一個地方只要有它的個性就足夠了。比如採光不好的地方,陰翳黑暗就是它的個性——從陰影裡找美感,也是他的一個建築理念。

通過放棄可以得到救贖,使內心獲得安寧,這個貫穿古今的東方美學,其實與現代人的心理需求非常吻合。

蔣勳:「曲折」與「留白」之美

Chiang Xun

微紀錄片《蔣勳:記憶消失太快,人會很焦慮》,Lens出品,雷克薩斯贊助

壓力過大的時候,蔣勳會跑到臺東的小鎮池上。2014年的時候,他受邀去做駐村藝術家,挑了一間廢棄的教師宿舍住下來。但因為喜歡,後來就經常去那裡常住——他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簡單的房子裡長大的。

▲ 臺東池上

三個小時的車程對蔣勳來說像是一種必要的出逃,在都市與鄉村之間尋找一種可退可進的平衡。臺北一切都很便利,關燈就是晚上,開燈就是白天;在小鎮池上,自然之美卻讓他找回慢下來畫長卷的心。

▲ 蔣勳在臺東池上的居所

「記憶消失太快,人會很焦慮。」

「古代園林設計,裡面的路從來都不會是直路,」蔣勳說,「它們就是要你慢下來。」

園林曲折離奇的小路,讓人不自覺從不同的視角、方位中感受整個空間,在環境中轉換自己的角色。異曲同工的還有東方繪畫,其中常常有的大面積留白。

▲ 蔣勳在池上繪製的長卷

「《富春山居圖》的結尾很美,山水一直不見,最後大段空白,然後就是一個紅的印,」蔣勳說,「那是東方最深的一個感受性的東西:年輕的時候所有東西都想抓到,慢慢知道都抓不到。它是兩個階段的領悟。」

▲ 上:臺東池上;下:蔣勳作品

「我想美學其實就是記憶。

你身上不只是自己,

還有一種文化的DNA。」

無論是園林還是書畫,都蘊藏著溫和的東方美學。把外面的競爭、喧鬧或是過度奢華的東西放掉,平靜下來,才有可能面對一切焦灼。

莫奈喜歡畫睡蓮盛放,而蔣勳卻對殘荷與乾癟的蓮蓬情有獨鍾。他說,唐宋時候的「留得殘荷聽雨聲」,就是在探討如何在繁華過盡之後,生命還可以是好的。生命總是要入秋入冬的,如何去蘊衡完整的能量——這也是東方美學中很強大的部分。

這兩支微紀錄片由Lens出品,雷克薩斯贊助。邀請兩位大師隔空對話,是希望他們用慢而深的方式,討論生命、自然與東方美學在當下的意義。

「進入座艙的剎那,

便進入另一個世界。」

而在另一方面,雷克薩斯也以它悄而有力的方式,拓展著東方美學的可能性——將凌光切子、鶴羽折布、行燈、藝木等傳統工藝完美融入全新LS的座艙內室設計,極致的匠心為人而服務,在一直由西方掌握話語權的汽車設計領域,以柔克剛,打動世界。

KIRIKO 凌光切子

Cut Glass

很多東方的技藝,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慢。比如聞名遐邇的凌光切子(KIRIKO),這種源自傳統手工切割的玻璃加工工藝,以手工在玻璃的表面雕琢花紋、反覆打磨,至最終折射流光之美。

將凌光切子融入座艙設計,是一次世界首創。雷克薩斯真實地將出自匠人之手的雕刻型面,連同每一處光芒閃耀,匯入了我們每日出行的空間。

ハンドプリーツ 鶴羽折布

Handcrafted Pleats

東方人更懂得,大部分獨具匠心的美學工藝只能出自人類雙手的道理。雷克薩斯從傳統的摺紙技藝中潛心研發,將這種精準、細緻耐心的手工技藝承襲至生活的細節中。

隈研吾說,有陰影的東西更加美麗。一張完整的布面,經匠人之手精巧摺疊,在陰晴明暗不同光線下,亦與光影相映成詩。

アートウッド 藝木

Art Wood

竹、木的空間給予人們自然的感覺,建築家隈研吾與美學大師蔣勳,都懂得尊重萬物的本色,從中衍生予人安心感的創作。

雷克薩斯的Art Wood,則是將自然融入到設計中,將天然木材、東方傳統的薄木切片工藝和雷射雕刻技術結合,創造出自然界不存在,卻宛若天成的獨到紋理風格。

イルミネーション 光的溫度

Illumination

很多東方美學的精髓,更在於內心的感受。比如,行燈在暗夜中發出的柔和的光亮,意義遠不止一個溫暖柔和的氛圍,而更是散發著私密、親近的感覺。

雷克薩斯在座艙中加入這種亮度的光,令東方美學中靜謐祥和的氛圍,在不經意間成為可以柔和我們內心焦慮煩躁的溫馨慰藉。

汽車的座艙內室,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得多:它是除了居所和辦公室之外,我們生活的「第三空間」。而一個好的座艙空間,應該精緻、充滿溫度,它可以令每日的駕駛出行(和堵車等待)變得放鬆親近,充滿美的體驗。

在細微之處雕琢、經年累月打磨,對自然和時間所始終保有敬意與尊重……極致的匠心和充滿思辨力量的東方美學,也在新的時代中找到了最完美的可能性:讓生活變得更好,有溫度、有力地繼續存在生長下去。

相關焦點

  • 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首度公開美學感言
    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首度公開美學感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紛繁世間因美而值得留戀,如何睜開心靈的慧眼,尋覓生活中美的蹤跡?如何延展感知的觸角,探索人世間美的奧秘?探尋體認讓我們從「品字」開始,悉心聆聽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為您帶來的美學講座之《美與生活》,以布道之心傳播美的感動。
  • 蔣勳新作《雲淡風輕》內地出版:用文字找回東方最美的事物
    本書為蔣勳先生最新散文作品,他在詩書字畫、蟲痕鳥跡中為我們找回東方最美的事物。從《詩經》《莊子》講到文人書畫長卷,從《千裡江山圖》講到唐詩宋畫,無論走到北海道的鄉野、京都的寺院、舊金山,還是隱居池上,蔣勳心中掛念的都是王羲之的手帖、空海的書法等東方文學與藝術。他將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這些他懷抱深情的事物,發覺雲淡風輕或許才是生命的最佳境界。
  • 美學大師蔣勳 愛欲情書曝光
    圖書美學大師蔣勳 愛欲情書曝光見習記者 潘卓盈近日,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又有三本新書被引進大陸,分別為《欲愛書》《忘言書》和《路上書》。繼此前他的一本《孤獨六講》在內地掀起「蔣勳熱」後,《蔣勳說紅樓夢》《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等系列書籍一窩蜂扎堆出版,但不外乎都是談文學、談藝術。這次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的三本書與以往不同,你將讀到一個美學之外的蔣勳,作為臺灣知名畫家和詩人,他不僅與你分享長達一個甲子的所見所聞,還跟你分享愛之痛楚和美好。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這場心靈的孤獨對話,不是討論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去探討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以《孤獨六講》,蔣勳創造新的美學流派——孤獨美學。或許,美學的本質就是孤獨。昨日,記者對話作者蔣勳。  為何寫孤獨?  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壹·華西都市報:為什麼會想到以孤獨為主題成書?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作者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作者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 蔣勳經典美學著作《美的沉思》內地出版
    近日,中國臺灣美學大師蔣勳先生《美的沉思》《吳哥之美》兩部作品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美的沉思》是蔣勳先生在美學領域的經典代表作,被譽為「臺灣版《美的歷程》」。該書自1986年在中國臺灣第一版發行以來,至今經過幾度再版印刷。
  • 用東方美學連接世界新時尚,塑造大浪時尚小鎮國潮品牌魅力
    被人們認為居廟堂之高的「東方美學」引領世界新時尚國際論壇為何連續八屆落地小鎮,成為龍華區的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其背後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進了小鎮。連續八屆主辦東方美學引領世界新時尚國際論壇,就是在追尋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東方美學,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東方美學復興潮流不斷湧動,中國社會的文化自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前所未有的得升。大浪時尚小鎮連續八年舉辦東方美學引領世界新時尚國際論壇活動,正是這一信心的最有力體現。
  • 美學名家蔣勳推壓軸之作 「破解」高更的爭議一生
    本報訊(記者 王嘉)繼解讀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基羅、莫奈等人後,美學名家蔣勳又將目光轉向「後印象派大師」高更,其「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近日即將面市。
  • 美學論壇聚名家!呈現東方美學思想盛宴
    與此同時,深圳時尚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挑戰也更為緊迫和嚴峻,如何在全球時代,集多學科多種力量,多文化傳統和視角共同圍繞東方美學進行探索,形成一個人類可以共享的美學成果,成為本場論壇發起的初心。在面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用「東方美學」連接世界新時尚,塑造大浪時尚小鎮國潮品牌魅力,培育新時代精神與東方美學價值相統一的時尙文化產業,推動中國消費者的東方審美意識覺醒與升級,讓大浪時尚小鎮成為傳播東方美學精神和堅定文化自信道路上最生動、最具活力的一個載體。
  • 特寫:「和而不同」——中日藝術家跨界合作共覓東方新美學
    對陳仁毅來說,傳統不僅存在於他收藏的明清時期的古家具中,傳統的東方美學如今已成為世界上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存在。「過去的1個世紀,其實是西方主導著整個世界的發展,這種影響也延展到美學和藝術的層面上。現在我們應當承認,在新的時代之中,東方變得越來越突出。」他認為。
  • 隈研吾:建築物最終的歸宿必定是大地
    如今再看這本書,隈研吾似乎跨過了他自己提出的壘砌石塊的時代和壘砌磚瓦的時代,重新回到並不具備使夢想成為現實魔力的木結構時代。他那不張揚的、溫和的甚至讓人放棄和遺忘的美學理念,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使他的建築作品散發著隈研吾式的光芒。
  • 聽書|用美學思維提升生活幸福感:聽蔣勳揭示美的真相
    本期推薦音頻《美的沉思:蔣勳美學經典之作》作者:蔣勳在《倫理孤獨》一章中,他說:「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這段話曾被我拍成圖片,放在朋友圈封面位置很多年。蔣勳如今七十歲有餘,獲得不少美名,如「美學布道者」、「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美的沉思》: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經典代表作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群學書院 群學書院題圖作者:蔣勳中國文學不僅包含文人壯志、先賢哲學,文人言情敘事的華美詞藻,更顯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學。而寶島臺灣的文學,除了師承傳統中國文化美學,又有更多元的清新韻味。
  • 【蔣勳美學】我願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西風東韻✎微信號:selfdoing生活美學第一微刊傳播:傳統文化 | 共賞:生活美學來源: 蔣勳美學我願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蔣勳原聲朗誦自己的詩作《許願》配圖:潘鴻海 作品 編輯:慈懷讀書會(cihuai_dushuhui)註:本文由西風東韻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版權歸屬原作者,謝絕商用。
  • 美學大師蔣勳:為什麼只有「慢」,才能發現生活的美?
    美學大師蔣勳在《品味四講》中,也傳達了這樣的理念: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放緩節奏,感受生活中的點滴之美。精讀君將以微書的形式解讀這本書,內容包括生活美學的起點以及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美。  【一】 生活美學的起點是什麼?
  • 福利 | 臺灣人文美學之旅,對話羅大佑、蔣勳、方文山
    圖 | 羅大佑專輯貳談及美學,必定蔣勳。他認為,美是一種生活方式,貫穿在我們的方方面面。蔣勳 臺灣著名畫家、詩人與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跨界小說、散文、繪畫、藝術史、美學論述等多領域作品,啟蒙了華人世界對生活美學的新浪潮。
  • 蔣勳首次在大陸開辦藝術講座 以聲音傳遞文藝之美
    新華網上海6月12日電 (張荃)作為美學與文化藝術的推廣者,蔣勳的「天地有大美」藝術講座近日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行。    講座中,蔣勳從歷史、人文、美學幾個維度開講,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美的本質與核心,指引大家在不同的思維層次上認知審美;亦從時空視角出發,省思當代「東方美學」,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與聽眾分享生平軼事、創作歷程及近期作品。    當天,「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也向公眾開放。
  • 蔣勳: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好評無數。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作了數百場電臺節目及各類講座,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大陸地區已出版的蔣勳作品有《天地有大美》(廣西師大)、《舞動白蛇傳》(廣西師大)、《給青年藝術家的信》(三聯書店)等等。
  • 蔣勳《生活十講》,新時代的生活態度
    文集,作者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生活十講》從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這10個方面,寫了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觀念和新興思想碰撞下,如何平衡自己。這是一本我高中時期就讀過的數,這七八年來,也經常會想從書中找到一點關於生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