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的新聞臺那麼多?
簡單說說吧,市場、政治生態、電視臺的創收需求,決定了今天台灣新聞臺林立的現象。
摘要: 1、臺灣電視新聞簡史 2、臺灣電視新聞媒體林立的市場環境與生存狀況 3、臺灣電視新聞與政治 附、主要臺灣電視新聞臺簡介
(註:本文所引用年度收視率、廣告行情等資料來自臺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15年臺灣媒體白皮書》,每日收視率資料來自臺灣潤利公司家庭測量儀,圖片全部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權必刪)
1.臺灣電視新聞簡史
從臺灣第一個新聞頻道傳訊電視中天頻道(中天新聞臺)開播至今的22個年頭,臺灣的民營電視市場經歷了萌芽、井噴與瓶頸這三個階段,在網絡新媒體的衝擊之下,電視新聞產業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與受眾面的優勢,依然是媒體事業上的一塊熱土。
其實早在1962年,臺灣第一個電視臺臺視開播之時,就已經有了新聞類的節目,不過彼時的新聞節目以靜態文字+背景音樂為主,一直到1963年才有記者、主播的出現。但這種靜態文字板的播報方式對臺灣電視業者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模擬電視信號時代,每逢特大新聞(領導人去世、特大地震),依然會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報導。下圖所呈現的,就是99年921大地震時中視的緊急文字播報。
在老三臺(臺視、中視、華視)時代,臺灣新聞業者關注的焦點與現在區別還是比較大的。由於國民黨政府對島內時政新聞的嚴格把控,三大臺競爭的焦點放在了國際新聞、大陸新聞與民生新聞之上,而在幾十年的競爭裡,三大臺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臺視的國際新聞最具時效性,中視的閩南語、客語在地新聞很受歡迎,華視的生活資訊也吸引了不少受眾。但隨著臺灣正式解嚴(1987年),初具雛形的臺灣電視行業版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4年,深綠背景的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擊敗了TVB支持的豐年電視公司以及陳啟青家族的亞太電視公司,獲得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張面向社會的無線電視牌照,民視就此開播,並且逐漸成為全臺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臺,但民視的新聞節目並沒有延續綜藝、戲劇節目的超高收視率。與此同時,競爭無線電視牌照失敗的TVB開始把精力放在了面向臺灣的有線電視臺TVBS上,於1995年開播了臺灣第一個本土新聞頻道TVBS新聞臺,與同樣是港資背景的傳訊電視中天頻道展開競爭。
TVBS與傳訊以及民視新聞臺的競爭讓臺灣電視新聞業開始進入新聞臺時代。早年以歌廳秀聞名的有線電視業者三立在選秀節目大獲成功之後亦開始嘗試製播新聞節目,並迅速搶佔了中南部市場;而與TVBS、傳訊定位類似的環球電視也斥巨資請來馬英九、趙少康等政壇名流主持新聞政論節目,GOGOTV、東森、超視等新興新聞臺先後開播,臺灣的電視新聞產業開始進入紛紛擾擾的戰國時代。
1997年白曉燕命案的發生,徹底改變了臺灣電視新聞業。SNG車的濫用、Live政論節目的流行,甚至於最終與主犯陳進興的電話直播,臺灣新聞業者做出了許多影響後來新聞生態的做法,但也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批評。中視記者在電話連線中直接問及陳進興是否選擇自殺,更是飽受詬病。白案最終悲劇收尾,電視新聞人並沒有自省,而是把這樣的態度一直延續了下去。
白曉燕命案之後,著眼於國際的臺灣新聞媒體開始成為少數,包括TVBS-N等實際覆蓋大中華區的衛星頻道也開始把採編的重點放在了本島發生的大事小情,這給了鳳凰衛視在陸港兩地出頭的機會,也讓在臺灣新聞方面處於劣勢的傳訊電視走向衰微。媒體行業的開放讓長期使用於地下電臺的call-in模式進入電視頻道,921大地震、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緊張、SARS、兩顆子彈,一連串的新聞大事件讓各大新聞臺的收視率扶搖直上,確立了自己21世紀第一個十年在臺灣主角的地位。
而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政治局勢的變化以及媒體自身「搏出位」讓新聞臺繼續維持著高關注與高收視。譬如今天(9月3日)的軍公教大遊行,中天新聞臺直接把王牌節目《新聞龍捲風》的演播室搬到了總統府前,讓名嘴們與示威民眾一起Live。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大膽的制播方式可能會更加普遍。
2.臺灣電視新聞媒體林立的市場環境與生存狀況
其實很多人會覺得疑惑,小小的一個臺灣,怎麼會有這麼多新聞臺?同樣是高密度人口地區的香港、新加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免費的新聞頻道,而直到今天香港也只有TVB互動新聞、NOW新聞、有線新聞三個新聞臺,新加坡更是只有Channel 8播出的一些新聞節目。可是截止到2016年,臺灣已開播的新聞頻道,加起來已經達到了18個(包括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與中華電信IPTV)。
按照常理,這些頻道競爭會相當激烈,日子都不會特別好過,然而由於臺灣特殊的市場環境,這些頻道的日子過得都不差。僅從有線電視範圍內看,年均收視率最高的新聞臺TVBS-N(0.45%)與最低的壹電視新聞臺(0.12%)差距雖然存在,但實際的廣告創收效果竟沒有太大的區別,實現盈利都不是難事。
與新聞業發展對比,臺灣的綜藝與戲劇產業卻進入了持續蕭條的寒冬。製作經費的缺乏讓娛樂產業無法找回十年前的自信,而經費更少的新聞節目現在卻可以換得更高的利潤了。我們以家族頻道較多的東森電視臺進行對比,就能看到新聞臺在整個家族頻道當中的地位。領先於綜合、娛樂頻道眾多的收視率以及更好的廣告行情,這種情況在許多電視臺都是存在的。也正是如此,新聞臺成為真正的「臺柱」——收視率的遮羞布,招商的金字招牌。而在民視、三立這樣「鄉土劇立臺」的頻道,近年來也開始增加了新聞節目在綜合臺播放的時段,也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你會看到中視新聞臺每天就算重播節目也要佔據著一個無線電視頻率,寰宇新聞臺就算全部節目都是外購也能持續運營一直到今天。更不用說真正有在製作各類新聞節目與政論節目的電視臺,盈利對他們來說,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而對於他們的姐妹頻道綜合臺、電影臺們來說,想要創收,難度就大得多了。經濟疲軟、整體廣告總量持續下跌。新媒體來勢洶洶的的年代,能夠享受來自廣告商最大程度的傾斜,新聞臺的日子是真的不難過。
有的朋友可能會質疑,記者跑新聞、做連線、做專題,這都是要花錢的,但朋友們需要知道,「抄臺」這個起源於香港的不良手段,已經被臺灣的媒體業者用得爐火純青。只要在YouTube或者爆料公社上直接「引用」沒有版權的視頻(如下圖),再配上一段音,一節新聞就這麼完成了。而紀錄片類節目諸如《臺灣演義》的現代部分內容,更是直接使用過去各電視臺的片段雜剪而成,極少為了節目而拍攝的新內容。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採編還不夠,近年流行的兩家電視臺新聞部組成「戰略聯盟」同樣省下了非常大的一筆錢。
在今天的臺灣,只要做一些微小的工作,就可以維持一個新聞頻道的運營,這還真不是痴人說夢。這也是這麼多新聞臺長期存在卻又不會因為虧損而停止運營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
3.臺灣電視新聞媒體與政治
臺灣特殊的資本背景與政治環境導致電視新聞媒體與「政治」兩個字往往會有非常深的淵源。早期「無線三臺」分別屬於中國國民黨(中視)、臺灣省政府(是真的省政府,省會在南投的那個,臺視)和中華民國國軍(華視),而「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後,這些電視臺依然保持原有的政治立場。
許多泛綠或深綠電視業者也將自己的政治立場體現在電視節目上,民視、三立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新聞,三立甚至還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為陳水扁、吳淑珍拍攝了傳記性質的電視連續劇《阿扁與阿珍》,民視則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播放了很有臺灣「本土意識」的自製劇《龍飛鳳舞》(描述清廷、日本與臺灣本土居民的衝突)。電視劇已然如此,更不用說電視新聞與政論節目,三立更是因為在選前的民調禁止期公布有利於黃國昌的民調而被罰款。而泛藍電視臺的手段也高明不到哪裡去,許多統派、深藍人物的形象也因為泛藍政論節目的誇張效果而淪為笑柄。
在處理同一件新聞的態度上,很容易看出媒體自己的風向把控。而在選舉這樣的大事上,媒體更是要努力營造出自己需要的氛圍。其實看過今年的臺灣大選開票與今年的脫歐開票的朋友都會知道,脫歐開票的數據來源是全英各個票站的公布,而大選各個頻道的數據來源卻講不清楚,這種現象在島內被稱之為「灌票」。用通俗的話說,親藍的電視臺會營造出一種「勢均力敵」的氛圍,然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結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由於政治傾向所導致的自我審查,臺灣民眾想要得到全面、客觀的新聞資訊只能通過大量地收看加上自己的判斷。而由於對島內新聞的極大熱忱,國際新聞、體育新聞被推到了深夜、下午這樣的時段,甚至於當政論節目時段持續延後,國際新聞只能接受被持續壓縮的命運,不過現在的新聞業者也有應對手段,在日間的整點新聞中,已經適當增加了國際新聞的比重。
附.臺灣主要新聞頻道簡介
註:根據各頻道年均收視率進行排序。
TOP1.TVBS新聞臺
· 口號:最重要的新聞,TVBS新聞臺
· 母公司:原為TVB,股權變動之後為全額臺資企業
· 年均收視率:0.45%
· 每人每年平均收看時長:44.61小時
· 王牌新聞節目:《晚間六七點新聞》(收視率0.95%)
· 王牌政論節目:《少康戰情室》(播放平臺為TVBS主頻道,收視率0.77%)
· 經典節目:《2100全民開講》
· 政治傾向:泛藍親中
· 臺柱:趙少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