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4日 15:18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15位大師上演鋼琴接力
2020國家大劇院「國際鋼琴系列」今晚開幕
今晚,國家大劇院的「國際鋼琴系列」在著名鋼琴家殷承宗琴聲中開啟,接下來一整年的時間內,15位享譽國際樂壇的鋼琴名家接踵而至。
自2011年策劃推出以來,「巴赫權威」安德拉斯·席夫、貝多芬第四代傳人萊昂·費舍爾、「維也納學派三傑」之一約爾格·德穆斯等超過90位鋼琴家在「國際鋼琴系列」的舞臺上與北京觀眾相見,帶來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演繹。近幾年,在傳承純正經典的基礎上,「國際鋼琴系列」走出古典鋼琴的範疇,引入爵士鋼琴、二重奏、四重奏等演奏形式。2018年,「遊走於傳統和前衛之間」的74歲鋼琴家柳比莫夫,用充滿先鋒意味的曲目安排和獨特的預製鋼琴,為觀眾打開了鋼琴世界的另一扇門窗。2019年,日本爵士泰鬥菅野邦彥首次登臺大劇院。
今年的「國際鋼琴系列」裡,15位鋼琴家將先後帶來16場音樂會,他們當中有觀眾熟知的老朋友,85歲高齡的一代宗師菲利普·昂特蒙、「特立獨行」的伊沃·波格萊裡奇、第二位折桂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女鋼琴家尤裡安娜·阿芙蒂耶娃、馬林斯基「御用鋼琴家」阿列克謝·沃洛丁、當代「貝多芬權威」魯道夫·布赫賓德等都將再次造訪。
首次來到「國際鋼琴系列」的新面孔同樣頗具實力。來自法國的安妮·奎芙蕾克,憑藉對本國音樂的詮釋樹立起了在樂壇上的聲望,音樂中的高貴氣息令眾多同行望塵莫及;大器晚成的傳奇大師阿納託爾·烏戈爾斯基,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雙手,年過半百的他一經被發掘便迅速轟動樂壇;亞歷山大·康託洛夫因榮膺第十六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鋼琴組金獎而名聲大噪,這次音樂會將是他在中國的首秀。
殷承宗、陳薩、郎朗等中國鋼琴家也將亮相「國際鋼琴系列」。今年年底,郎朗的獨奏音樂會是他時隔近五年再次回歸這方舞臺。
曲目方面,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國際鋼琴系列」將上演9場貝多芬主題音樂會。值得一提的是,韋恩·馬歇爾將在鋼琴/管風琴「貝多芬主題」即興音樂會中,分別用鋼琴、管風琴,對貝多芬經典作品主題進行即興改編;布赫賓德的「迪亞貝利變奏曲」紀念專場將把對貝多芬的致敬與懷念之情推向高潮。
幕後
殷承宗親自撰寫音樂會曲目介紹
今晚,79歲的殷承宗將率先登臺,開啟2020年國家大劇院「國際鋼琴系列」的演出。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緣起於1875年聖彼得堡的雜誌《小說家》,編者從俄國的詩中選出十二首適合於1876年1至12月各月份的詩,請柴可夫斯基分別作曲,那是屬於俄羅斯的「音樂月曆」。《一月——壁爐邊》,配合著普希金「在那寧靜安逸的角落,已經籠罩著朦朧的夜色,壁爐裡的微火即將熄滅,蠟燭裡的微光還在搖曳閃爍」的詩句,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曲風也帶有民謠的風格。陰沉憂鬱的旋律和徐緩單調的節奏把人們帶進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中段速度漸慢,主題反覆出現,仿佛在自問命運與前途的掙扎中漸漸入睡。」
觀看今晚音樂會的觀眾不妨仔細翻翻手中的節目冊,曲目介紹部分這些溫柔而充滿詩意的語句,都由殷承宗親筆書寫。
一直以來,殷承宗的名字都與那首由他主創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緊緊相連,但作為一名鋼琴家,他所涉獵的曲目遠比許多觀眾了解的要更加豐富。多年未曾來到國家大劇院,殷承宗為這場久違的音樂會選擇了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貝多芬《F小調「熱情」奏鳴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在致敬貝多芬的同時,這些曲目也承載著殷承宗幾十年來的回憶: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和「熱情奏鳴曲」都是1959年殷承宗參加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鋼琴比賽的曲目;柴可夫斯基《四季》是殷承宗特殊的情結所系,上世紀六十年代,殷承宗曾在蘇聯留學,九十年代,他又常常來到這裡演出。每當彈起這些詩意的旋律,他總會想起難忘的學生時代和摯愛的師友。
近年來,殷承宗堅持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曲目介紹中,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歷史和他的演繹,反響良好。殷承宗像是一道橋梁,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他前往美國發展,盡己所能向美國和世界觀眾介紹中國作品;如今,在國內,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演出時,殷承宗總是非常關注觀眾是否聽懂了這些抽象甚至艱澀的鋼琴曲。「觀眾的反響好不好,不是觀眾的問題,而是演奏者的責任」,殷承宗說,「觀眾聽懂了作品和你要傳達的感情,自然會覺得好。」年近耄耋,他依然在為普及古典音樂而身體力行。
本報記者高倩 牛小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