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在野》
第一次在豆瓣書店買書《如花在野》,非常喜歡
一段序言即對花、對自然、對自己的深情深深打動我。買過與花相關書籍不少,讓我心動欲攬入懷中感覺的唯這本。
喜歡那份對光顧→受益→心懷感謝的敬意。相遇是緣分,知遇是心緣,感謝是善緣,循環往復雪球極美。看了學了心靜下來了。
喜歡「在插花中自得其樂」。喜歡什麼要懂得欣賞,孤芳自賞是自得其樂,也是共賞起點。
喜歡「花是靠腳插出來的」溶於自然的享受。作者恰在可以自在採花的環境,可以走進自然的環境。而我居於市樓林中,賞花於自己種植的陽臺花園,每天清晨醒來一定要去「花園」打理。我的花園有近70種花植,100盆左右,澆花讓植物的青香情不自禁的溢出,水讓都市一角滋潤。
喜歡那種「對花的慈悲,對大自然感恩」之情。作者可以喜在有幸自然花中,我羨慕,但我喜自在花園裡剪枝休花,剪下來的枝葉正是插花素材,有些還可以做成乾花,無論大小都是對花的慈悲
喜歡「如花在野」&「隨性插花」的心境,在日常生活中愉快地享受插花的樂趣。如花在野對我而言更是賞花如野。這本書給我了啟示,從那天開始更喜歡「自戀」式插花了。
吊蘭、長壽花、繡球、滿天星、文竹等都是插花和做乾花的素材。我的小品與先生是天壤之別,只是感恩自然。
P1一個拇指大小的冰箱貼,有了乾花入駐是不是生動有趣了?
昭和三十四年(1959),我二十二歲,結婚剛一年。我在奈良春日野町開了家店,坐落在東大寺和春日大社附近,是塊寶地。然而無論擺上怎樣的商品都無法大賣,無奈之下,我索性擺上自己喜歡的古美術品供客人欣賞。許是因為我沒什麼欲望,順其自然的這種心態,總算是撐到了現在。在店的正對面正好是國立博物館,許多學者和雅屋的主人們常常光顧本店,讓我受益良多,心懷感激,於是偶爾也會在別院招待大家。此時回首,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插花,也是因日日生活所迫。有幸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親自去感受四季花草魅力所在的環境裡。一方面是為了生意,加之當地的風土人情,使我一入手喜歡的古器就想插上花來招待客人,如此才有了現在的我。我如今也終於像松永耳庵先生所賜的 「無法庵」 的寓意一般,在插花中自得其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