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權力 :拿破崙冠冕上的珠寶,一段宮廷秘史

2020-12-24 騰訊網

最近,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的「覺醒」展覽,帶來了超過150件文藝復興至20世紀的宮廷珍寶。在精心設計的聚光燈下,宛如熠熠生輝的群星,被安放在布置成暗夜般的黑色展廳裡。黃金、鑽石、翡翠、紅寶石、琺瑯彩、珍珠、琥珀,這些璀璨的珠寶仿佛帶我們回到了那段輝煌奪目的歐洲歷史現場。

拿破崙冠冕上的金葉子,成為歷史的見證。

那些被明確認定為屬於某位傳奇歷史名人的豪奢珠寶前,總是人頭攢動:締造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家族的琺瑯鐘錶音樂盒;法國波旁王室的末裔,仍對國王寶座戀戀不捨的路易十九的金羊毛勳章;鑲有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微型肖像的巨大鑽石,以及這場展覽中最重量級的展品,曾經屬於拿破崙加冕桂冠上的一片黃金月桂葉......

今天我們的文章,就順著這場展覽中的珠寶珍品,跟大家聊一聊珠寶背後的歷史現場與塵封的歷史故事。

撰文 | 李夏恩

01

珠寶背後,

是我們穿透歷史的執念?

在關於古代後宮流傳的諸多傳說中,有一個頗具驚悚效果。據說每至午夜,當白日裡的遊客喧嚷被黑暗和沉寂取代時,那些盛放著珠寶首飾的展櫃玻璃上,便會發出指甲抓撓的尖銳聲響,隱隱還能聽到急迫的爭搶和幽怨的嘆息聲,不斷地重複著「這是我的,我的」這樣的低聲呢喃——那是古代嬪妃被封閉在深宮高牆的幽魂在索取自己的珠寶首飾。

這則傳說當然是無稽之談,而且考察源流,它的產生很可能不過是近十幾年間來霸佔屏幕的古裝宮鬥劇的副產品而已。儘管這則都市傳說純屬好事者的杜撰編造,但其中所透露出的那種穿透歷史的強烈執念,卻惹人遐思——昔日曾經屬於皇室貴胄的珠寶,接受過那些握有權力的雙手摸索把玩之後,就仿佛獲得了某種神秘的洗禮,而被賦予了靈魂,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附上了它們那些位高權重的擁有者的靈魂的一部分。後世的參觀者端詳它們,腦海中自然而然就受到感染,腦補出一幅富麗堂皇的輝煌景象,想像自己正面對著那些早已消失在歷史煙雲中的天潢貴胄,也曾用他們煊赫的目光注視著自己眼前的這件珠寶。

「覺醒 」展覽中的展品。

這或許就是不久前,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的「覺醒」展覽,帶給參觀者們的感受。

毫無疑問,比起那些昔日權勢熾熱的擁有者們如今早已化為塵埃的古骸,這些珠寶的壽命更加久長。一如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樊曉光所言,這些「歷經百年仍閃耀著奪目光彩」的珠寶「是與這個易朽世界對抗的另一極——那些堅不可摧的部分」。但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正因為這些珠寶千百年來堅定地不斷變換主人,反而用它們的堅不可摧彰顯出權力的易朽的本質。

為了理解這一點,不妨把目光放在展覽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與周圍那些熠熠生輝的黃金鑽石相比,它只是一本顏色黯淡的硬殼紙書,褪色的深棕和暗黃色組成的封面毫無任何裝飾,像極了在檔案館裡吃了多年塵土蛛網的陳年檔案。

它確實是一部檔案,封面上的乾澀直白的標題註明了它的內容「 Les Joyaux duTresor de Russie」——「俄國珠寶與珍寶」。儘管看似平淡無奇,但在專業人士眼中,它的價值卻不亞於那些珍寶,因為它的內容,記載的是俄羅斯的末代皇朝羅曼諾夫皇朝的珍寶。這些珍寶主人的名字,可謂在歷史上熠熠生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戰勝拿破崙直抵巴黎的亞歷山大一世沙皇,改革者亞歷山大二世沙皇,以及這些煊赫祖先的最後一位繼承人,也是王朝終結者的尼古拉二世沙皇。

他們共同的命運,都是死亡。

「 Les Joyaux duTresor de Russie」——「俄國珠寶與珍寶」檔案。

02

死亡與權力

羅曼諾夫皇族的珠寶

死亡降臨的那天,「早晨灰濛濛的,後來是明媚的陽光」。1918年7月16日,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亞歷珊德拉寫下這句話時,絲毫沒有覺察到十幾個小時後,她和她的丈夫兒女就會命喪黃泉。自1917年3月3日,皇帝在莫吉廖莎火車站被告知皇朝已經終結之後,這個國家昔日最位高權重的一家人,便迅速滑向囚徒的深淵,軟禁、看管、監視、遣送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曾經被舉國臣民恭敬地稱頌為「上帝福佑的全俄羅斯統治者」的「皇帝陛下」,如今也已經習慣了看押的士兵對他「羅曼諾夫公民」的稱呼。

沙皇的四位公主在被囚禁關押的途中

儘管沒有人會忘記在他統治期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遭受的困難與蹂躪以及皇帝的冷漠和無情。加冕典禮上的踩踏事件,死亡人數超過三千人,警察把青紫色的屍體堆在大車上,「運載著震顫的死屍,緩緩向前,被踩踏致死的可憐農民身上還穿著節日的盛裝」,但皇帝卻被說服「不應當給喜慶時刻投下陰影」,他沒有出面對輾轉哀嚎的臣民加以撫慰,繼續戴著他那頂鑲滿鑽石的沉重大皇冠——那是1762年為謀殺了丈夫登上皇位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加冕典禮特製的冠冕——坐上了至高統治者的寶座。只有他的妹妹奧爾加看到了那些運載屍體的大車,還誤把四仰八叉手腳顫抖的屍體,當成了民眾對皇室的揮手致意。

在1905年1月那個「血腥的星期日」,是皇帝「必須立刻停止」的諭旨,讓士兵們對著前來請願示威的民眾們開槍。1000多人死亡,2000餘人受傷,而這天皇帝的日記中只寫到「媽媽從城裡來了,和大家一起用晚餐,和米沙散步」。他全然不知的是,那些在血泊中掙扎呻吟的人們,咽氣前,手中仍然拿著他全身袞冕,披掛珠寶的畫像。直到他們被子彈射中的那一刻前,這些質樸的臣民們仍然堅信畫像中那個被珠寶黃金包裹起來的人,是他們敬仰愛戴的「小父親」。1917年,世界大戰的戰事仍然如火如荼之際,一位英國訪客來到俄國宮廷,驚訝地發現那裡舞步飛旋,饗宴歡樂不異往昔,皇帝、皇后和權臣貴胄們全身披掛著鑲珠嵌寶的勳章配飾,正在談笑風生;與炮火紛飛的戰壕裡那些蝨子滿身、衣不蔽體,隨時面臨死亡威脅的普通士兵放在一起,宛如一幅極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諷刺畫卷。

豪奢、集權、苦難、戰爭,共同調成一盞毒酒,傾進

羅曼諾夫皇朝

這支鑲滿金銀珠寶窮盡奢華的酒杯裡,在1917年一飲而盡,迎來了皇朝在革命中的暴斃。皇帝一家也在一年後等來了自己的末日。但頗具意味的是,摘取了冠冕袞服的皇帝一家,反而褪去權力的榮華,顯露出作為普通人本性質樸的一面。在葉卡捷琳堡的伊帕季耶夫宅邸裡,儘管窗戶被安裝了金屬柵欄,看守的士兵們在開始時也滿懷自己身為革命者對前朝皇室的必備憎惡之情,在酒精的慫恿下,對公主們騷擾施暴,但逐漸,這些士兵們發現,宣傳中類同魔鬼的沙皇一家,與他們這些普通士兵並無太大不同。其中一名警衛回憶道,公主們「就像所有姑娘一樣,非常活潑,對我們非常友好。」年紀最小的阿納斯塔西婭公主「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小精靈」,喜歡「和小狗一起表演滑稽啞劇」。其中一位叫伊凡·克烈曉夫的年輕警衛甚至想要娶其中的一位姑娘。另一名叫伊凡·斯科羅霍多夫的警衛,在瑪利亞公主19歲生日時,偷偷給她帶來一個生日蛋糕。

沙皇一家合影。

就在他們被處決兩天前,一名神父被允許前來為沙皇一家主持彌撒。這位神父發現,皇帝一家在面對羞辱、壓力和恐懼時,所表現出的優雅、耐心、幽默和尊嚴足以令人敬慕和動容。在彌撒過後,公主們還低聲向他致謝。他們沒有人意識到,這將成為自己的臨終彌撒。兩天後的晚上8點鐘,就在一家人共進晚餐時,負責看守皇帝一家的尤羅夫斯基秘密召集高級警衛,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接到莫斯科發來的電報,要將皇帝一家「全部射殺」。兩名拉脫維亞警衛在最後關頭退出,因為「他們拒絕殺小女孩,他們沒種」。

10點30分,做完晚禱後,燈熄了。三個小時後,7月17日1點30分,尤羅夫斯基敲開了皇帝醫生波特金的門,命令他把皇帝一家喚醒,他對醫生說,白軍即將攻進這裡,皇帝一家必須儘快轉移,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穿衣服」。

03

這些珠寶背後的陰影,

被歷史記住了嗎?

接下來的一幕,宛如一部細節倍至的長鏡頭電影。昏黃的色調中,女孩兒們仔細而小心地在她們的內衣裡塞滿鑽石和珠寶,在外面套上白襯衣和黑裙子。皇帝本人則換上一身軍裝,抱著自己患有血友病的兒子阿列克塞。在他們的帽子裡,也藏著珠寶。阿列克塞的襯衣也綴滿了鑽石。凌晨2點15分,一家人被帶到地下室裡。尤羅夫斯基宣讀了兩遍死刑判決書。然後向驚詫不已的皇帝前胸開槍,吼道:「就是這個!」

子彈滿屋亂飛,夾雜著怒吼的命令、呼救和奄奄一息的呻吟聲,其中還有低沉的禱告,那是皇后的聲音,她深信死後一家人會在天上重新團圓。阿列克塞被射中數槍仍在呻吟,他襯衣上鑲嵌的鑽石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這個男孩不得不在劇痛中掙扎著目睹對方用刺刀瘋狂地戳進自己的身體,直到最後,被一顆射進頭顱的子彈結果了生命。而最小的公主阿納斯塔西婭,那個「非常有魅力的小精靈」被逼到牆角,她鑲滿鑽石的胸衣同樣阻擋了射擊的子彈和揮舞的刺刀。但這也僅僅是延緩了片刻,更加用力戳過來的刺刀敲碎了她的骨頭,把她釘在了牆上。

尼古拉二世的孩子們

殺手們踏著「血漿塗地的滑溜溜的溜冰場」清理了皇帝一家的遺體。幾名殺手嘔吐起來,其他人則蜂擁而上搶走了皇帝的手錶、戒指和鑲嵌鑽石的香菸盒。在將遺體搬上車時,搬運的人發現了藏在衣服裡的鑽石,「大家的眼睛一下子都亮了」,尤羅夫斯基不得不掏出手槍才恢復秩序。衣服被剝掉,遺體被倒上強酸毀容後焚毀,埋進森林荒僻的深處。只有那些珍貴珠寶被仔細地從血肉狼藉中被清理出來,總共有17磅,全部上繳給莫斯科,登記造冊。

這些血淋淋的珠寶被收錄在檔案中了嗎?

或者即使收錄,也不會留下痕跡。新生的政權為了獲得資金支持,將前朝窮奢極欲搜括的大量珠寶都秘密偷運出境,銷往國外。為了避免背上向國外販賣國家文物的惡名,許多珍貴的鑽石和寶石都被從原先的裝飾物上拆下,再進行變賣。這些被變賣的珠寶中,或許某一樣就曾在7月17日的那天凌晨,目睹了皇帝一家遭到殺害的慘酷景象,或許在未清洗乾淨的某個縫隙裡,還殘存著已經乾涸成紫黑色的餘血。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1925年,當這部《俄國珠寶與珍寶》的檔案被刊印發行後不久,就被下令盡數回收,禁止流通。但未及回收的幾部檔案中,仍然被細心人用來尋找蛛絲馬跡。法國著名的珠寶商卡地亞在1920年代的一次拍賣會上獲得的一枚藍寶石,就被發現著錄在這部檔案中,它曾經屬於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皇太后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正是在血腥星期日那天,皇帝在日記中提到從城裡來與他們一家共進晚餐,並一起散步的「媽媽」。皇太后在革命後逃出俄國,得以倖免於難,在晚年漸漸褪色的回憶中,她或許會想起那頓與皇帝兒子一家共進的晚餐。

也許,在餐桌上,她佩戴的正是這枚藍寶石。她眼前頤頤歡洽的一家人那時不會想到,自己的命運是從權力的巔峰跌下,溺斃在漂浮著閃光珠寶的血海裡。

沙皇一家被處決的地下室

04

拿破崙的金葉子和腸粉牛肉丸

羅曼諾夫皇朝的珠寶檔案是展廳中最冷清的展品,與之相比,最重量級的展品,拿破崙加冕桂冠上的黃金月桂葉,可謂展廳裡最引人注目的所在。必須穿過重重包圍的後腦勺,才能窺見它的真容。一如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那場聲勢浩大的加冕儀式,萬頭攢動,只為一睹如天神般降臨的皇帝拿破崙一世的真容。

加冕典禮舉行的那天,一如展覽舉行的時候一樣,時值深冬,只是巴黎的氣候遠不如深圳那樣溫煦晴朗,而是雪花飄落。四天前,暴風雪颳倒了盛典的天棚,弄壞了木頭支柱,直到這天上午10點30分,才勉強維修好。地面上積雪和著泥水,無論是參加典禮的成員還是圍觀的民眾都跋涉在一片泥濘之中,不得不用塞納河的沙子鋪在上面,才能勉強行走。當拿破崙的侍從進入更衣室時,發現這位即將加冕的皇帝,穿著「點綴著金色蜜蜂的白色天鵝絨長褲、亨利四世風格的蕾絲立領,外面還套著一件獵騎兵制服」,這身奇怪的混搭的裝扮,讓他感到「若不是因為此刻氣氛肅穆,看到這不搭調的穿著定會忍俊不禁」。

雅克·路易·大衛《拿破崙一世皇帝與約瑟芬皇后加冕》局部

今天,我們對拿破崙典禮的第一印象,幾乎百分之百是來自雅克·路易·大衛的那幅經典名作《拿破崙一世的加冕禮》,這位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耗費三年時間構思繪製了這幅巨作,被認為肅穆莊嚴地復原了加冕禮輝煌盛大的場景。尤其是栩栩如生地還原了那歷史上著名的戲劇性的一幕。當教皇要起身給拿破崙加冕時,後者突然從教皇手中拿起桂冠,自己戴在頭上,接著,又把另一頂冠冕戴在了跪在面前的皇后約瑟芬的頭上——1954年,由奧斯卡影帝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拿皇情史》中又不惜巨資按照大衛的名作復原了這一場景,由此成為了電影史上經典的名場面。

這一幕被解釋為拿破崙自稱「人民的皇帝」,因此徹底摒棄君權神授。同時也是向教皇代表的教權發起挑戰。因為這幅畫的複製品就懸掛在展廳裡,因此細心的參觀者能夠發現一個細節,就是教皇臉上流露出的驚訝突然的神情。但事實上,這一點並不符合歷史史實。拿破崙自己為自己加冕這一點,實際上他早已和教皇事先商討過,儘管是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迫使教皇放棄加冕,而只進行一般儀式上的塗油禮,所以不存在教皇猝不及防地被從手中搶走了冠冕。但拿破崙在加冕典禮上確實表現出了不耐煩的神情——他一向熬夜,睡得很晚,所以一直在偷偷打哈欠。而且一位距離他只有十步之遙的參觀者發現「教皇在他的頭部和雙手塗抹聖油時,根據他目光所指,我猜他只想擦掉那些油」。

賀拉斯·韋爾內繪製的彌留之際的拿破崙

但總體上來說,拿破崙的加冕禮其實是一場混搭秀,他勉強舉行的塗油禮,是在還原波旁王朝的加冕儀式;身上披掛的袞服大氅上繡著的金色蜜蜂紋飾,是在追溯法國古老的王室血脈墨洛溫家族的徽章

(後來根據考古發掘發現,其實墨洛溫家族的徽章上的昆蟲不是蜜蜂,而是蟬)

,最後,就是那頂被賦予傳奇色彩的金色月桂葉皇冠,這頂皇冠毫無疑問是在指引人回想起偉大的羅馬帝國。

但事實上,這頂皇冠並非加冕儀式上的唯一皇冠,他本來還打算請出查理大帝的加冕王冠,但固執的奧地利人拒絕出借,因此,他只能做了一頂仿冒品戴上。另外,他還想要戴上歷代法國國王加冕的王冠。而這頂王冠卻在他所參與並推向高潮的法國大革命中被毀掉了。

因此,整個加冕典禮上,拿破崙始終戴著的,都是由著名金匠比昂內製作的那個月桂王冠,這也成了拿破崙除了他那頂出名的大簷帽之外的標配。除了大衛之外,弗朗西絲科·傑拉爾、安東尼·讓·格羅、安格爾等同一時代的著名畫家,都繪製了拿破崙頭戴這頂月桂冠的畫像。尤其是與大衛齊名的新古典主義巨匠安格爾為拿破崙繪製的巨幅畫像,頭戴黃金桂冠,手持權杖和國王之手的拿破崙,宛如愷撒大帝和宙斯的合體。

桂冠的形象甚至跟隨拿破崙到死亡,畫家賀拉斯·韋爾內在繪製彌留之際的拿破崙時,為病榻之上的他也戴上了一頂月桂冠,儘管月桂葉已經漸行枯萎。

安格爾繪製的拿破崙帝王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頂加冕典禮上的黃金月桂冠,在拿破崙戰敗被流放後,也被復闢的王室下令拆解銷毀。直到今天,只剩下兩片金葉。一片藏在楓丹白露宮拿破崙廳,另一片,則展示在這個暗夜群星般的展廳裡。

權力製造的產物,終因權力的敗亡而流離凋零。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命運,那些窮奢極欲的產物,在命運的無常中漂泊如浮萍。有些經受了時間的洗禮,輾轉易手,僥倖留存至今,而有些則徹底湮沒,從此歸於塵埃。或許真的沒有什麼事物會永世長存。那些看似堅固的事物,最終也會消散。

但或許在易朽與堅固之間,還有另一種存在。那是在展覽之後,出了展館,我走到一條小巷裡。騰騰熱霧中飄來令人垂涎的香氣。那是腸粉和牛肉丸的味道。在一家看起來牆角積滿灰塵,地面上也油膩不堪的小餐館裡,年輕的夥計揮汗如雨,把剛從鍋裡撈出來的牛肉丸端到食客面前。開懷大啖,大汗淋漓。這場景大概從第一碗牛肉丸被端上餐桌以來,就延續至今。或許沒人會追溯它的歷史,而且吃掉之後,它就蕩然無存。但它的味道卻保留下來,而且,可以肯定,它將比那些易朽的天潢貴胄的傳說和權力的珍寶要更加長久。

深圳一家普通的腸粉店。攝影:李夏恩。

作者 | 李夏恩

編輯 | 餘雅琴

校對 |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CHAUMET尚美巴黎-源自1780年的法國殿堂級珠寶時計世家
    遠在拿破崙一世的時代,CHAUMET的創始人尼鐸就以精湛的技術聞名於皇室,參與了皇帝加冕禮中皇冠及寶器的製作,在此後跨越兩百多年的歷史中,CHAUMET屹立於不同的藝術風潮之中,以獨運的匠心打造精品珠寶冠冕,更得到一代又一代皇室貴族與精英階層們的青睞。
  • 【世界博覽】那些驚豔了時光的珠寶
    尼鐸的「投資」獲得了驚人的回報,拿破崙將珠寶從裝飾層面的意義提升到了政治權力層面的意義。他認為「皇室成員在正式場合必須佩戴閃耀的珠寶,以彰顯皇族尊貴的身份和絕對的威嚴」,這大大擴展了珠寶市場。尼鐸與他的珠寶工坊獲得了黃金髮展機會,很快成為聞名歐洲的珠寶商。那些上流社會的名媛貴胄,都以佩戴尼鐸設計的珠寶為榮。
  • 珠寶穿越大劇二 她因美貌而免於多次死刑拿破崙為她放下身姿 玩璞
    在這個從古至今看臉的世界裡,一個美人在戰亂中因為長得太美可以免於倆次死刑今天玩璞將帶著大家跟隨一頂黃金珍珠瑪瑙浮雕皇冠回到1811年的拿破崙時期,扒一扒在亂世中這位美人約瑟芬,用珠寶留傳下了一段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的真愛佳話,靠一己的買買買之力振興了當時整個帝國主義時期(1804-1815)的珠寶業,培養了一代珠寶大師
  • 近200件宮廷珍寶將亮相深圳 百餘件珍寶為全球首次亮相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11月15日舉辦「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全球首展籤約暨寶藏講解員啟動儀式。近200件來自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將在今年12月22日揭開神秘面紗。籤約儀式現場  「覺醒」策展人樊曉光在發布會上表示,「覺醒」全球巡展將圍繞那些塵封的西方藝術珍品的前世今生,破解它們身上隱含的文化密碼,讓世界知曉那些珠寶已超越其本身的價值
  • 《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展之旅(下)
    延續上一段探展之旅,我們繼續在這座珍寶的密林探索。在這個展區,項鍊、手鐲等首飾是主角,歐洲珠寶世上最華麗的篇章在此徐徐展現。《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展之旅珍珠、鑽石、藍寶石......與那個奢華的年代相呼應,構成華彩瞬間,那些珠寶後面的傳奇化為無聲的語言,永遠雕刻於這些珍寶之中。
  • 拿破崙加冕王冠的金葉子在深圳「覺醒」 宮廷珍寶展明年來成都
    部分展品  拿破崙加冕時王冠上的金葉子、全球僅5枚的雷內·博文海星胸針、波旁·帕爾馬家族的金羊毛勳章……12月22日,「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展覽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  覆蓋4個世紀、20個國家的西方罕見珍寶一一登場。
  • 盤點各國皇室欽點的珠寶品牌(圖)
    而皇室女性更可以說是被珠寶圍繞著的一生。  代表著至高無上皇權的皇冠,體現品位的項鍊,奢華的鑽戒.......皇室貴族包攬了世界上絕大多數最絕美無價的珍藏,那麼能令皇室為之傾心折服的都有哪些珠寶品牌呢?
  • 5位皇室女人的傳世珠寶冠冕,如今都去哪了?
    冠冕是對皇室裡的女人最高的嘉獎,它們見證了一個女人的芳華流轉,也見證了一朝皇室興衰更替,關於它們,或留下百世傳奇,或令人唏噓不已……這些傳世珠寶都去哪了呢?它們都擁有難以超越的頂級製作工藝,每件珠寶的背後都圍繞著傳奇軼事。
  • 每一件珠寶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回味宮廷珠寶一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珠寶。這件胸針兩百年來沒有公開露面,大約1905年奧地利大公弗裡德裡奇贈送的禮物,屬于波旁-帕爾馬家族。這個家族也是歐洲最重要的統治家族,從波旁到哈布斯堡,這件富麗堂皇的藏品由一顆稀有的紅寶石和鑽石製作而成。
  • 「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在深圳開展
    人民網深圳1月6日電 日前,「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首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來自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期間的兩百件宮廷珍寶亮相展會現場。
  • 歐洲王室捲軸式冠冕,比利時王后的赫赫有名,侯爵夫人的差點被拆
    歐洲王室貴族的那些珠寶冠冕一直都是很多女生心裡的夢想,這些冠冕仔細研究起來會發現它們有很多不同的款式,比如珍珠款式的,比如寶石款式的,而今天專門整理了比較有名的一些捲軸式冠冕跟各位欣賞,和大家一起看看同為捲軸式冠冕,它們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
  • 港姐冠冕最高價值400萬,李嘉欣收藏那頂卻是玻璃做的?
    英國女王加冕時佩戴的帝國王冠而冠冕Tiara的範圍就更寬泛了,傳統上是由女士佩戴的鑲有珠寶的裝飾冠。冠冕在歐洲王室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每一項都相當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是王室女性出席華貴場合的必備之物。
  • 亞歐帝國的奢華傳奇——俄羅斯復古珠寶
    葉卡捷琳娜大帝花了畢生精力,把聖彼得堡城打造成遠東的巴黎,而即便是拿破崙和路易十四統治下的花都,也無法與聖彼得堡十分之一的紙醉金迷相比。縱使俄羅斯宮廷的時尚節拍總是落後凡爾賽宮一拍,但一提到黃金和珠寶,沙皇的皇家親戚們也只有豔羨嫉妒的份兒——誰會把3000 顆鑽石鑲在《聖經》封面上?誰會用成噸的黃金勾勒宮殿牆上的圖案?
  • CHAUMET尚美巴黎:來自浪漫之都的珠寶臻品
    步入現代後,CHAUMET登陸中國,致力於將十八世紀的法蘭西冠冕珍寶展現在國人的眼前。Bee My LoveBee My Love系列珠寶包括吊墜、耳環、手鐲、手鍊、項鍊等,Bee My Love將象徵著拿破崙一世神聖、永恆的金質蜜蜂鑲飾於珠寶之上,寓意著皇室夫婦的愛巢,同時也是CHAUMET珠寶工匠大師的自然主義珠寶創作。
  • 看西方繪畫史卻安利了這些名貴珠寶
    Joséphine王后畫像,她戴的月桂王冠,正是由時任拿破崙御用珠寶商Chaumet製作的當拿破崙·波拿巴於1804年被加冕為皇帝時,珠寶和時裝逐漸形成了誇張華麗的新宮廷風氣。於是,我們看到,在雅克·路易·大衛著名的《拿破崙加冕典禮》畫作中,新加冕的法國皇帝拿破崙夫婦和觀禮的貴族王侯及其女眷們,個個珠光寶氣、光彩照人,約瑟芬皇后的月桂王冠,正是由時任拿破崙御用珠寶商尚美(Chaumet)製作的,這頂被稱為「約瑟芬王冠」的冠冕,後來成為瑞典皇室的傳世之寶。《根特祭壇畫》(局部)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有關宗教的畫作中,珠寶更是異常華麗。
  • 聖誕節送女朋友什麼珠寶首飾好?萊紳通靈王室克拉鑽見證冠冕傳奇
    6日一早,萊紳通靈官方微博就給唐嫣送上生日祝福,並許下的未「萊」依舊,「紳」情相伴的美好祝願。更值得注意的是,萊紳通靈官方微博還留下一句神秘的「平安夜見」引人遐想。正值首席時尚官生日季,又逢平安夜、聖誕節將至,萊紳通靈是不是準備了什麼驚喜送給大家呢?或許我們可以期待一下! 浪漫節日即將到來,你又是否準備好了精緻的禮物與心愛的她共度呢?
  • 怪不得歐洲王室人手一個神奇的珠寶
    珠寶收藏家!約瑟芬有一頂綠松石浮雕冠冕是寶姐最喜歡的,上面還鑲嵌有珍珠和鑽石:△現被巴黎拿破崙基金會收藏冠冕上的綠松石被設計成浮雕款式,頂部鑲嵌了7枚浮雕(材質是象牙,上面雕刻的是拿破崙的頭像),也是很美的:這頂王冠後來傳給了約瑟芬的外孫女,成為了瑞典皇室的傳家寶。
  • 都是皇家珠寶,低調的尚美,和卡地亞相比如何
    在珠寶領域,有許多品牌耳熟能詳,比如聞名遐邇的卡地亞(Cartier)、寶格麗(BVLGARI),以及蒂芙尼(Tiffany and Co.),或者是梵克雅寶。但是論起皇家珠寶,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還是卡地亞,而不知道尚美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