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行刑前的劊子手竟念念叨叨,犯人聽了忍不住回頭

2020-12-26 話神道仙

在古時候,職業也是五花八門,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畢竟有些職業,還真的是很少人做。

劊子手便是這麼一個職業。

大刀李三,便做了這麼一個職業,而且這還是家傳的,據說傳了十代人了。

這李三,人高馬大,平時喝酒吃肉,倒是像極了那些悍匪,不過幾乎所有的劊子手都是如此。

因為這個職業,可是需要力氣的,長得瘦弱的可是絕對做不了。

而且這個職業,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膽子大。

李三在十來歲的時候,就被他爹帶著,經常晚上去墳地轉轉,十五歲的時候,這李三已經敢獨自晚上進出墳地了。

最誇張的一次,在墳地睡了一晚,竟然無事。

縣城的劊子手不只是他,還有另外的兩人。

但是另外的兩人可不是李三這種有著傳承的,而是第二代。

奇怪的是,李三一家,父親活到了五十多,爺爺活到了六十,倒是沒有什麼短壽的。

但是那些沒有傳承的,好比是縣城的另外兩家,只能活到三四十歲,或許便會意外死亡。

所以,劊子手的待遇相當好,便是因為這個原因,畢竟殺生太多,也是一種罪孽。

那兩家倒是時常探聽著李三一家,期望得到一些秘密畢竟誰都不想早死。

但是李三一家可是有著家訓,這些東西嚴格保密。

這一日,有著犯人處斬,只有一人,輪到了李三行刑。

四周有著眾多的平民,跪著一名江洋大盜,身後便是李三。

此刻的李三,一身火紅的衣服,頭上包著紅色的頭巾,這些都是有著講究的,所有的劊子手都要這麼做。

但是李三一家卻是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沒用的,但是不能亂了規矩。

李三手中的大刀,乃是家傳的,用了十代人,刀身厚實,閃爍著寒光。

等待著時間,一般都是午時三刻,這個時間乃是陽氣最濃烈的時刻。

縣官坐在高處,盯著時間。

眾人屏息凝神,這可是大事件,絕對不是兒戲。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頭正當中了,那縣官看了看,將法籤抽出,隨手扔了下去,喝道:斬!

李三聽到命令之後,卻是不急,這是他的規矩。

口中喝了口酒,朝著大刀就噴了出去,整個刀身被酒水淋了一遍。

隨即,李三站好,試了試。

那跪著的江洋大盜,心知必死,但是在別處看到的行刑,一般都是令下,掉頭。

但是過了幾十個呼吸了,竟然還沒有動靜,這名囚犯倒是更不安了,稍微扭頭看了過來。

李三見此,哼了一聲,這回將大刀舉了起來。

那人犯見此,心中有著一股絕望,但是已經無法思考了。

可是就在這時,只聽李三口中似乎是念經一般,在叨叨著什麼。

這名人犯支愣著耳朵。

只聽李三口中低聲念叨著:今日斬你,乃是這柄刀,欲要斬你之人,也不是我,乃是縣令大人,咱們之間無仇無怨,並無因果,看我一刀斷因果!

聽到李三所說,這人犯呆住了,還能這麼做?

劊子手李三可是將自身的因素直接全部拔除了,一句並無因果,倒是說到了點子上。

最後一眼看了看李三,沒想到,竟是高人啊!

隨即,一刀斷因果,江洋大盜直接授首。

這話只有人犯才能聽到,一直過了數年之後 ,李三負責處斬一名官員的時候,依舊是這番話,那人聽得清楚,巧的是,此人最後沒死,一句刀下留人,救了他的命。

隨即劊子手的這番話,才被廣為流傳,很多人也嘗試著這麼說,果然,壽命大增,不再有那些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相關焦點

  • 古代劊子手行刑前,為何都往刀上噴一口烈酒?原來是有特殊講究的
    古時候行刑為什麼選在「午時三刻」在小說集和戲劇中,人們經常能夠見到或聽見在處死犯人時,官府的命官說:「午時三刻,開始行刑」尤其是犯人被押在刑場,假如時間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間一到,才能問斬。為何行刑設在午時三刻?實際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古代劊子手的收入極高,高收入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古代劊子手的收入是極高的,以宣統年間劊子手為例,一個「手藝」不錯的劊子手砍一顆頭可以拿到一塊大洋,別覺得不多,一個普通農戶家庭一年的總花銷也不到兩個大洋。更何況劊子手工作一次往往不只一個人頭,故在劊子手當中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
  •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鄧海山:鬼頭刀下三百人,被疑行刑譚嗣同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寫過一本書叫《 檀香刑)》,其中的一個主角叫趙甲,是晚清最著名的劊子手「狀元」。慈禧太后賞賜他一串檀香佛珠,光緒皇帝賞賜他一把龍椅,袁世凱專門把他請到天津行刑。趙甲把劊子手這個職業做到了極致,他曾經說:殺豬下三濫,殺人上九流。
  • 古代劊子手行刑的時候,為什麼必須要用帶鬼頭的刀呢?
    原標題:古代劊子手行刑的時候,為什麼必須要用帶鬼頭的刀呢? 這柄刀,雖然實用的不多,但是名氣絕對不亞於任何名刀,尤其在一些小說和演義裡面,而使用者只有兩種,一是「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的綠林好漢,第二種就是刑場上的劊子手了。
  • 在中國古代劊子手斬首,真的是一刀人頭落地嗎?
    決不拖泥帶水,切莫傷及自身,這個是中國古代劊子手斬首行刑的場景,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裡看到被判處斬首的犯人,在劊子手手起刀落下,人頭落地,乾脆利落,一刀斬首,令人驚奇!難道,古代犯人被斬首,劊子手都是一刀人頭落地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
  • 這個劊子手不聽師傅的話,一生砍了幾百個腦袋,晚年果然遭到報應
    我們經常能夠在電視劇裡面看到這樣的場景,那麼就是當一個人被判處死刑的時候,很多時候都執行的是砍頭這樣的刑法,有一名劊子手手持大刀,將脖子上的令牌摘下之後,手起刀落,這樣人頭就掉落在了地上。那麼這些行刑的劊子手都是什麼人呢?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清朝最後的一名劊子手。
  • 為何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看到這13個字,換你也不...
    在我們平時看電視劇中,有一個熟悉的情節,在犯人即將被行刑的時候,有人說一句刀下留人,劊子手就會停下來,那麼這是虛構的嗎?其實在古代只要犯人被判處死刑,那就要等待秋後問斬,不過並不是所有朝代都是如此,在宋朝是允許給犯人上訴機會的,宋朝是一個文化非常繁榮的朝代,有一套嚴格完善的法律制度,所以在宋朝也出現了很多清官。
  • 古代劊子手砍頭時,為何寧可用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真相很殘酷
    劊子手這個職業一般是家傳,父子相承。從小就會練出來,在這種環境之下。所以這也是一門手藝,熟能生巧的手藝。所以死刑犯在臨行前,為了讓自己死的沒有那麼痛苦。許多家中還有點財的,便會賄賂一下劊子手。讓劊子手給其來個痛快,少受些痛苦。這時候劊子手就會用上快刀,在《聊齋志異》的《快刀》之中就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 中國最後一位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300人首級,因此晚景悽涼
    而學會了這門手藝的人,人們稱他們為劊子手。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中,劊子手的雛形就出現了,而隨著歷史的前進,慢慢形成劊子手這個職業。後來的劊子手發展成為了需要經過嚴格訓練的手藝人。相信不少人都曾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過的這個角色,在影視劇中,一位壯漢手拿著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一刀下去,人頭落地,可謂是乾淨利落,但是在歷史中,劊子手可不僅僅只是這麼簡單。
  • 在緬甸行刑
    他揮一下黑色的手,忙不迭地說:"好了,長官,好了,一切都準備好了,沒有問題,劊子手正在那等著。我們可以去了。""那麼快走吧。這活幹完了犯人們才能吃早飯呢。"我們走向絞刑臺。兩個肩上扛著步槍的獄卒走在囚犯的兩旁,另外兩個抓住他的肩膀和胳膊緊挨著他,好像是一邊推著他,一邊夾著他。其餘的人,包括法警和我們跟在後面。剛走了10碼遠,行列突然停止了,事前沒有收到命令或警告。
  • 受刑犯人:寧願牢底坐穿,也不願挨上一鞭
    為了充分照顧犯人的感受,受刑的部位不是背部,也不是全身,而是肉最多的臀部。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被父母打過屁股,當時的感受至今記憶猶新,但鞭打帶來的痛苦實在是太過過板了。新加坡實施鞭刑的工具不是普通的鞭子,而是最堅韌的藤鞭。這種長1.2米、厚1.3釐米的手杖在行刑前往往要在水中浸泡一夜,以免在行刑時因內部水分不足而折斷。
  • 古代凌遲要被割三千多刀,最後一刀才會死亡,為啥犯人們不選擇自殺
    古代有五大酷刑,分別叫做墨、劓、刖、宮、大闢,其實就是,把犯人身體上的一些部位給砍了,有的是砍一隻腳,有的是割了鼻子,而且他們行刑的時候,往往為了震懾別人,會在人多的鬧市行刑。雖然這些被稱為酷刑,但是在凌遲面前,那就有些不夠看了,有些小巫見大巫的意思,應該有很多小夥伴們了解,凌遲究竟是怎麼一種刑罰,主要就是把犯人捆起來,然後用刀割身上的肉,一定要割夠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最後一刀斃命,這才是完整的凌遲流程,當時就有很多,凌遲手法嫻熟的劊子手。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真會立即停手嗎?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這多少讓人感到好奇,影視劇的場景,當然是為了情節需要,然而在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的話語,真會立即收手嗎?其實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這13個字說明了一切,就讓我們來看看吧!縱觀古代司法,也經歷了量刑審議從簡到繁,行刑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的司法制度已經逐漸完善,而到了漢朝,司法對於死刑犯的態度,也是越來越謹慎,漢高祖劉邦初入鹹陽的時候,只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不過漢朝統一全國後,漢律卻規定,如果有年俸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在死刑前必須交給皇上審核。
  • 此刑罰是古代酷刑之一,行刑後不會立即死去,因太殘忍被廢除
    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對犯人都會用刑,其中的程度則視所犯過錯的輕重性而判定。一旦過錯過大或拒不認罪,老虎凳、辣椒水、鞭刑、烙刑等酷刑就會被加施於身。等到一套流程下來,許多犯人即使不死,也會在心裡留下深深的恐懼感。對於犯有死刑的犯人,用刑的方式更要殘酷得多,砍頭、上吊算是輕鬆的了,有些死刑犯會面臨凌遲、五馬分屍、腰斬等極為慘烈的處決方式。
  • 頭戴枷鎖的犯人和被判處站籠之刑的囚犯,這些晚清觸目驚心的刑罰...
    跪在地上頭戴枷鎖的犯人,木枷上貼著「上海縣正堂」的封條。所謂的站籠是讓犯人站立在木籠之內,起初腳下會有幾塊木板墊著,待犯人站定後,行刑的人會陸續將木板抽出來,直到犯人腳不能著地,而犯人就這樣晝夜懸空著受盡折磨而死。
  • 清朝斬決犯人的刑場,為何都選在菜市,怎麼那麼多人願意看?
    清劇中,皇帝一拍龍椅:「將犯人推出午門問斬!」被拖出去的這人就算領了盒飯。你猜,皇帝要將犯人在哪裡問斬?如果認為在午門,那可錯了!自家大門前,本就是越乾淨越好。其實犯人被推出午門,還要出宣武門,到達清朝真正的刑場——菜市口。菜市口,明朝時就是北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原來叫「菜市街」。這裡遍是菜攤、菜店,每天熙熙攘攘,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 《檀香刑》名字必須改 行刑場面變成拍攝難題
    一年多前曾傳王家衛要將《檀香刑》改為電影,後被證實純屬子虛烏有,這次又將如何呢?  已經獲準立項的《檀香刑》由南京鼎峰影視文化公司申報,計劃2005年8月開拍,2006年1月完成。國家廣電總局在批覆中同意立項,但明確要求必須改換《檀香刑》這個劇名。《檀香刑》為什麼必須改名?
  • 此王后是因為什麼落到被行刑的下場,她又為了什麼會向劊子手道歉
    此王后是因為什麼落到被行刑的下場,她又為了什麼會向劊子手道歉親愛的小夥伴們,今天我們要講到的是一個發生在國外的歷史故事,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的主人公瑪麗。瑪麗身為王后,最後為什麼會被拉上刑場?為什麼又向劊子手道歉呢?這些謎都讓我們很好奇,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一起去解開這個謎底吧!瑪麗出生在一個貴族世家,她的父親是羅馬帝國的皇帝,而她的母親是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及匈牙利女王。當然由此看來我們就知道瑪麗從小就在很好的環境下長大的,肯定教育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加上瑪麗天生就非常的可愛,讓每個見到她的人都非常的喜歡她,並覺得她就是一位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