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2020-12-11 香茗史館

戰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之中,有不少國家的都城都進行過遷徙,那麼當時七大諸侯國的都城位於現在的哪裡呢?我們逐一來回顧一番。

秦國:九座都城

秦國是崛起於西北地區的諸侯國,其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西周滅亡之後,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秦國都城曾歷經九次遷徙,最終定都於鹹陽。

1、秦邑:今甘肅天水市。《史記·秦本紀》有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羌渭之間,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仍為朕息馬,朕封其土為附庸。』」周孝王時秦非子被封於秦邑,秦邑位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而根據考古發掘,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北側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的李崖遺址,便是秦非子的封邑所在。

2、西垂:今甘肅東南部。周厲王時期,西戎反叛,滅了犬丘大駱的全族。周宣王即位後封秦仲為大夫,命其討伐西戎,結果秦仲死於西戎手中,其長子秦莊公即位。周宣王之後又召見莊公兄弟五人,命其率兵七千討伐西戎,莊公成功收復犬丘,周宣王於是將將犬丘也封給了秦仲的子孫。《史記·秦本紀》有載,「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3、汧渭之會:今千河與渭河交匯處。《史記·秦本紀》有載,「(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汧渭之會是秦人從甘肅天水向東逐步遷徙過程中所建的都邑,根據考證,其具體地點應該在今千河與渭河的交匯地帶。

4、汧邑:今陝西寶雞隴縣南。《帝王世紀》有載「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邑可以說是一個國都功能比較弱的都城,以至於在《史記》種並未記載。而歷史研究表明,汧邑只是秦人轉進關中的戰略要塞,當時秦人的重心依然在西垂之地。

5、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史記·秦本紀》有載「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201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經過一年多的勘探,確定了平陽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太公廟村(寶雞眉縣西)。秦國遷都平陽之後,滅毫,佔其都邑蕩社,控制了關中西域,營建「平陽宮」。

6、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縣。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於雍。《史記·秦本紀》記載,「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雍城乃是秦國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從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先後有19位國君在這裡執政,長達294年。

7、涇陽:今陝西鹹陽涇陽縣北。秦靈公時,為了擺脫舊貴族勢力的羈絆,靈公決定遷都於涇陽,作為雍都的陪都或軍事性質的臨時都城。

8、櫟陽: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秦獻公時,魏國趁秦國內亂奪取河西之地,而秦國都城因在關中西部,對魏作戰鞭長莫及,而櫟陽則是「東通三晉,北卻戎翟,亦多大賈」的要地,於是秦國在秦獻公二年(前383年)遷都於櫟陽,這次遷都主要是出於戰略需要。

9、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西安市西北。秦孝公繼位之後,任用商鞅實施變法,秦國迅速崛起。然而,秦國變法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深受保守派和舊貴族勢力的阻撓,為掃除障礙,秦孝公於前359年決定遷都於鹹陽。鹹陽扼渭水之渡,地勢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難攻;南臨渭河,水源充足;臨近西周故都豐鎬,開發較早農業發達;遙望終南山,物產豐饒。更重要的是,它處於東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秦王居於鹹陽,大有居中指揮,傲視群雄之態。

楚國:七座都城

楚國是崛起於南方的大國,建國較早的楚國早期較為貧弱,但歷經數百年發展,在春秋時期便已經成為大國。楚國曾先後七次遷都,但有意思的是,楚國接連幾個都城都被稱為郢都。

1、丹陽:今河南淅川。丹陽是楚國最早的國都。周昭王時,屢次出兵南徵,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終於在丹江下遊(今河南淅川境)的「丹、淅之會」,建立起了新都丹陽。雖說關於丹陽位置目前有爭議,但隨著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令尹子庚墓以及周邊大量楚國貴族墓被發現,基本確定了丹陽應該位於今河南淅川。

2、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史記·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均表明,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之後,便將都城遷往了郢都。郢都是楚國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建都時間長達400餘年。

3、鄀都: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輔佐之下,率領三萬吳軍攻入楚國,在伯軍之戰中一舉擊敗楚軍二十萬主力,繼而攻佔楚都郢都。楚昭王被迫遷都於鄀都,至於何時遷回的郢都,則不得而知。

4、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曾短暫遷都於此,何時遷回郢都不得而知。

5、陳都:今河南淮陽。前278年,秦軍大舉伐楚,白起率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燒毀楚王的墳墓夷陵,進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楚國這次被迫遷都,可以看做是楚國衰亡的象徵。

6、巨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史記·六國年表》有載,「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徙於巨陽』」。

7、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前241年,春申君組織了東方列國最後一次合縱,但仍然被秦國擊敗,楚考烈王擔心秦國報復,於是遷都於更東方的壽春,仍稱郢都。

燕國:五座都城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周朝宗室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國地處東北苦寒之地,國力始終難以大漲,因而屬於戰國七雄中較弱的一個。其曾先後營建五座都城。

1、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姬奭於燕地,燕地便成為了燕國的始封地。

2、臨易:今河北雄縣、容城一帶。燕桓侯時期,由於山戎不斷南下侵擾,燕國被迫遷都臨易。古易水流經其城南,故稱臨易城,臨易也被稱作燕國上都之一。春秋晚期在北方戎狄各部再度強大起來後,燕國曾再度遷都於此。

3、薊城:今北京。齊桓公打敗山戎之後,燕莊公逐漸營建上都薊,並逐漸遷都於此,至燕襄公時上都薊就成為燕國的國都。

4、武陽:今河北保定易縣高陌鄉。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在易水高築武陽城,是為燕下都。武陽西倚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乃是一座軍事重鎮。(註:燕昭王時期燕國為「三都」,即薊城、中都和下都武陽城。)

5、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荊軻刺秦之後,秦將王剪、辛勝兵臨易水,燕王喜與逃到代地的趙公子嘉聯兵與秦在易水西決戰,失敗後,燕軍主帥太子丹逃匿於衍水,被秦將李信追斬,燕王喜不得不棄薊城,率兵退到了遼陽。五年之後,秦將王賁俘燕王喜,燕國亡。

韓國:兩座都城

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三家分晉」也被認為是春秋戰國的分界點。韓國先後建有兩座都城。

1、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三家分晉後,韓景侯韓虔於前408年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403年韓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陽翟便成為了韓國第一座國都。

2、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韓氏立國之後多有征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滅掉鄭國之後,韓國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

趙國:四座都城

與韓國一樣,趙國也是「三家分晉」之後建立的諸侯國,其先後建有四座都城。

1、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春秋末期,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修築晉陽城,「三家分晉」之後,晉陽便成為了趙國的第一個都城。

2、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中牟約始建於春秋初年,至趙獻侯即位(前425年)之後,趙國遷都到此。中牟為都歷經桓子、獻侯、烈侯、武公、敬侯幾代的整合,共38年,為以後進取河北平原、攻滅中山、拓擴西北邊陲疆域,乃至最後定鼎邯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邯鄲:今河北邯鄲。趙敬侯即位之初,以其遠見卓識,力主遷都邯鄲,為實現趙國北進的戰略打下基礎。之後,趙敬侯通過對衛國、魏國的一系列戰爭積極向外擴展,進一步鞏固都城邯鄲的地位。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趙國最為知名的都城。

4、信都:今河北邢臺。趙國實行雙都制,信都其實是趙國的陪都。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趙成候立邢為信都,築有檀臺和信宮。信都的戰略作用極為重要,趙魏之戰,邯鄲失守三年,趙國以信都為根據,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與魏國籤訂漳水之盟。

魏國:兩座都城

與韓趙一樣,魏國也是「三家分晉」之後建立的諸侯國,故而韓趙魏也並稱「三晉」。魏國先後建有兩座都城。

1、安邑:今山西夏縣北。早在魏趙韓三家分晉的時候,相對於韓國和趙國,魏國獲得了經濟基礎較好的河東地區,就是今天的晉西南一帶,因此立都於安邑。在魏文侯、魏武侯這兩位君主在位時,魏國因為要和秦國爭奪河西之地,在安邑定都也有助於魏國和秦國的交鋒。

2、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歷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王的治理,遂成戰國初期霸主。因此,從魏武侯開始,魏國的主要精力開始轉為對中原土地的爭奪,並前391年聯合韓趙兩國大敗楚國,奪取了楚國的大梁。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安邑位置比較靠西,為了進一步爭霸中原,魏國便將都城從安邑遷到了大梁。

齊國:兩座都城

齊國是位於東方的周朝諸侯國,分為姜姓齊國和田氏齊國,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齊國曾有過兩座都城,不過臨淄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1、營丘(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史記.齊太公世家》有載,「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齊太公呂望,侯爵。」營丘是齊國的始封地,因營丘城東緊臨「淄水」,故而改名臨淄。

2、蒲姑:今山東博興縣湖濱鎮寨卞村西北。齊胡公曾將齊國都城從營丘遷至蒲姑,關於這次遷都的原因,史料並無記載,後多推斷為避紀國的威脅。然而此舉遭到了齊人的一直反對,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將胡公之子驅逐出境,隨即又將國都遷回了臨淄。

此外,還有齊國遷都上蔡一說,但目前仍然有爭議。至於齊國被樂毅攻陷,僅剩莒、即墨兩城時期,應該不算遷都,而是都城淪陷了。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
    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並起,雖然那個時候周王室仍然存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分封制徹底消亡。不過在後面的漢朝和晉朝也實行過分封制。戰國七雄和周王室的都城在哪兒,現在又是哪些城市呢?
  • 戰國時期,秦、楚等七雄,他們的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第六都就是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前424~前415年,秦靈公為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暫建都。第七都就是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武家屯東北),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為重奪河西之地,獻公、孝工皆以此為都,前後共34年。第八都就是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前350年,秦孝公為與六國爭奪天下,同時防禦六國的侵略,遂遷都於此,隨後經戰國、秦朝兩個時代,共144年。
  • 戰國七雄的都城設在什麼地方,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
    於是諸侯國開始自力更生,尋求自身的發展,在禮崩樂壞之下展開奪霸之戰,而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讓東周也分了兩部分,即前面的春秋時期和後來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主旋律就是變法圖強後的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而在這漫長的時間內,諸侯國們大部分都經過了數次遷都,真正探究起來比較複雜,這裡只簡單說一下戰國七雄的都城。
  • 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都是現如今的哪個地方?出土的遺址揭開真相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戰國七雄就是指戰國晚期華夏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這些諸侯國大多是跟隨周朝建立分封后開始存在的,只不過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齊國、燕國,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國、楚國。接下來聊一聊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在哪裡?他們的都城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 戰國七雄的都城,是今天哪些地方?有4座城從未改名並沿用至今
    我們現在就有許多人自稱「秦人」、「楚人」、「齊人」等等。這也是戰國七雄給大家留下的抹不去的痕跡,因為「秦」、「楚」、「齊」等名稱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國家名字了,而成為了一種歷史記憶和身份標誌。那麼,戰國七雄當年的都城叫什麼,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有四個至今都未更名。 首先咱們就來說秦國的都城。秦國其實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年輕的國家,它的真正出現是伴隨著東周的出現而出現的。
  • 古代戰國七雄的首都,如今都怎樣了?只有兩國都城規模不減當年
    秦朝以前的周王室,到了後期實際上已經無力管轄各個諸侯國,因此春秋時期湧現出了五個強大的國家,後來晉國又分裂成了趙魏韓三家,因此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也就被稱作了戰國七雄。這段歷史到如今,已經有了2300多年,過去各個國家都有過燦爛的文化,那麼他們建立的都城,如今都怎麼樣了呢?
  • 戰國時期,齊楚秦燕趙魏韓七雄並立,你知道如今七雄首都在哪嗎
    在我國戰國時期,齊楚秦燕趙魏韓七雄並立,戰國時期的地理劃分,也為後世的王朝命定國號提供了依據,那麼你知道當時齊楚秦燕趙魏韓的首都如今分別在哪裡嗎?七國在當時可是一個資歷雄厚的政權,齊國的都城臨淄,被視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早在管仲在世的時候,臨淄的繁榮,就掩蓋了周天子所在的洛陽。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今山東省東北部,面臨大海,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國.都城設在臨淄。戰國時期戰國七雄時期哪個國家最強大?
  • 戰國七雄中,存在時間最久的諸侯國是哪個?是楚國嗎?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大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對於戰國七雄來說,既有燕國、楚國、秦國這樣的老牌諸侯國,也即在春秋甚至西周時期就存在的諸侯國,當然也有三晉、田氏齊國這樣剛剛出現的諸侯國。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戰國七雄都是今天的哪些省份?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諸子百家齊爭鳴;吞亡二周,伏屍百萬,一掃六合天下平。春秋戰國的名人軼事怕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先秦的燦爛文化縱是皓首窮經亦是學海無涯。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各位放心,皮醬可不是要像個老學究一樣要給大家科普什麼語文課的文言文,而是要客串下地理老師,聊聊當年的戰國七雄都對應今天中國的哪些省份。
  • 盤點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有一個國家的都城還是如今的首都
    在中華的戰國時期,七個國家相互爭奪天下,你方唱罷我方登臺,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鏖戰中,各個國家都有值得說道的地方,不然也不可能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幾百年之久,而當時七個國家定都的地方在經過各自皇帝的裝點之後肯定也是相當壯觀的,不過現在幾千年過去了,當時這七個國家的首都現如今都是什麼樣子了呢
  • 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有的還是首都,有的連縣城都不算
    戰國七雄爭霸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各個強國興衰起伏,上演了一幕幕好戲。當年,天下分為了秦國、楚國、齊國、趙國、燕國、魏國、韓國7大強國。此外,還有宋國、魯國、中山國等幾個二流國家。今天,我們聊聊戰國七雄的首都。歷經千百年的滄桑巨變,各國的首都也出現了天壤之別。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周朝都城鎬京(今西安長安區),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其子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為周天子,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於是周平王正式冊封秦國為與齊國、楚國等地位平等的諸侯國。自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和較大的齊、楚、燕、宋、晉、秦等諸侯國都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曾經歷史上稱王稱霸的越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戰國初期把越國國力發展到最為強勢的君主是朱勾,朱勾在公元前414年出兵消滅了齊國的附屬國滕國,在公元前413年滅掉郯國,還俘虜了郯國國君郯子鴣;還跟楚國在海上面對面較量,多次打敗楚國的水師,收復了被楚國佔領的莒國土地。
  • 戰國時各國首都相當於現在何地,發展如何,燕國首都最有名
    說起戰國,我們對那段歷史非常了解,畢竟這是中國第一次大動蕩的時代。戰國時各諸侯國你掙我奪,兼併戰爭不斷,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都稱霸一方。當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首都,而且首都的建設都非常好。不過時間過去這麼久之後,這些首都變化非常大。
  • 戰國七雄指的哪七個諸侯國,消亡次序是怎樣的?
    戰國七雄,是指在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綿長的朝代,共立國800餘年。其中根據周平王遷都洛邑為時間點,分成了西周和東周前後兩個時期。
  • 春秋戰國時七國的首都,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當年春秋戰國的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是當時戰國最厲害的七個國家,最後,其它六國被秦國所滅,秦國成了霸主。可是曾經這七個國家的首都,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