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18號到江西瑞金出髮長徵,現在是9.2號,已經騎行了一個半月了。昨天我們翻越了雪峰山的餘脈大南山,結束了13天的廣西騎行之旅,再次進入湖南地界,來到湘西懷化通道縣。從江西出發,經廣東,湖南,廣西,再進入湖南,下圖是我們騎完的路線。
騎行這幾個省,翻過的山不計其數,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當屬剛不久在廣西翻過的越城嶺。8月22從界首鎮進入資源縣,我們就進入了越城嶺的大山之中,在山裡面穿行了7天(休息3天),直到8月28日到達龍勝各族自治縣,才真正走出了越城嶺大山區。
我出生在山腳下,從小喜歡去山裡玩,也一直以山裡伢子自居。但是越城嶺山區,讓我見識了什麼是真正的山區,我老家的山只是丘陵而已。
在著名的湘江血戰戰場,桂林市界首鎮的湘江河邊漫步思考一番後,我們8月22開始爬越城嶺,第一個目標就是進入資源縣城。資源縣全縣都位于越城嶺山區腹地,資江就發源於資源縣,河流在山脈中衝出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資源縣城沿河谷而建,呈長條狀,兩邊都是巍峨的山峰。我們在越城嶺山區經過的都是鄉,鎮,村寨,部落,只有資源縣算是一個小城市,也是這一路最美的城市之一。
進入資源縣要翻越一座大山屏障,然後從山上俯衝直下進入河谷地,沿著河谷才能到資源縣城。這是我們在越城嶺翻過的第一座高山,非常之艱難(前面的文章「騎行長徵路之廣西",已經寫過翻這座山的故事)。而大山河谷城市,顧名思義兩邊都是大山脈,我們進城要翻山,出城馬上又要翻越另一邊的大山。
這一天我們天還沒亮就從資源縣城出發了,開始翻越另一邊的大山,從300m的高度爬升到1000米。往上推車一推就推15公裡,到中午才推到山頂,然後一路下坡到海拔600m的車田苗族鄉。到了車田吃完中飯找到賓館卸下行李,推車繼續去爬老三界,目標是山上的的茨坪,香邦頭,油榨坪這幾個苗族寨,這些地方海拔1150m,然後再返回車田苗族鄉住宿。
那一天我們連續爬兩座高山,兩者爬坡相加達1200m,什麼概念?南嶽衡山最高的祝融峰海拔1300m,但是垂直高度沒有這麼高,因為山腳並不是海平面。我當初空手爬衡山,從早上爬到晚上才到頂。我們這一天相當於推個單車爬上南嶽衡山。
其實我們到了車田鄉就可以直接走,並不經過老三界。當年紅軍翻過的老三界根本沒有路可以上去,但是到了山這邊的車田鄉,卻有一條小道可以上去,這條路很陡很爛。但是為了體驗紅軍精神,我們到了車田鄉,再去爬老三界,然後再回到車田鄉,等於為了體驗老三界,我們走了一個回頭路。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體驗老三界呢?因為老三界號稱是紅軍長徵途中爬過的第一座最艱難的山。當年的3萬紅軍舉著火把,晚上翻越老三界,猶如一條紅色的長龍穿行於大山之間,那場面一定很壯觀。其實很悲壯,因為紅軍剛剛打完湘江血戰,8萬多紅軍犧牲5萬,只剩3萬多突圍出來。這3萬人還有很多身受重傷,但是他們馬上深入越城嶺,翻越老三界,因為敵軍就在後面不遠處,他們不能停歇。
紅軍爬上老三界,在山頂上有幾個苗族村寨幫助了紅軍,他們才得以休息養傷。這一次我們去爬了這座山,才知道為什麼稱為長徵路上第一座艱難的山。因為太陡,太多懸崖峭壁,我們一路推車上山,之字型的坡不斷的急轉而上,就這樣還是非常陡,我都是前半身趴在自行車龍頭上把車往上頂。我們下山的時候,有些地方車根本剎不住,騎在車上很容易往下翻,根本不敢騎。而當年的紅軍走的都是小路,或者沒有路,那些小路可沒有呈之字型,而是筆直而上。據書中記載,紅軍爬老三界,都是靠上面的人拉,下面的人推,才能往上爬,難度可想而知。
我們到達山頂上,找到了當年幫助紅軍的那幾個苗族部落。他們還居住在這裡,種了很多農作物,有水稻,番薯,蔬菜,瓜果。山上有一股很大的泉水,非常清澈,他們用泉水洗衣做飯,用泉水灌溉農作物。我們和當地人聊天,他們這裡還有幾十戶人家,大約500人。不過留守的都是老人小孩,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他們居住的大部分還是苗族的木樓,院子裡還種花花草草。他們非常熱情,還留我們住宿,其實我真想在這裡住一晚的,不過我們在山下的車田鄉已經定了酒店,行李也放在酒店裡,所以只能下山。
越城嶺最高峰貓兒山的神貓頂海拔2141m,也是整個華南最高峰,不過我們並不經過那裡,但是在越城嶺超過1000m的山我們倒是翻了好幾座。
我從小喜歡爬山,一生立志走遍名山大川。因為山上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越是高山風景越是絕美,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一個脫離凡塵的世界。在世俗社會中討生活,我們需要入世的才能,然而久居市井,往往眼界受限,心靈蒙塵,我們也需要出世的智慧來提高入世才能的上限。而當你站在高山之頂,你的心靈感受到的是和世俗完全不同的境界,它能滌去心靈的蒙塵,使之晶瑩剔透,讓你有更高的覺悟和追求。因此,我爬山從不畏艱險。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一文中對此有精彩論述,「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第一次閱讀此文,便深有同感。世上的風景是如此,而人的修為造詣也如此,造詣越高,能達到的人越少。
而此次過越城嶺,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脫離凡塵的風景,也看到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越城嶺縱橫幾百裡,裡面並非無人區,而是有不少居民,大多是少數民族的村寨,部落,以苗族,瑤族最多。他們世代居於大山之中,靠河谷而居,在高山上修建梯田,一眼望去,滿山都是金燦燦的梯田。他們把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地都利用起來了,連一個彎彎處,幾平方的面積,也要築田種上水稻。
梯田的耕種難度遠遠大於平原地區,沒法機械化耕種,更多的是靠肩挑人扛,但是這裡的水稻反而是我這一路看到種的最多最好的。而我看到很多平坦地區的良田,也包括我老家的大多數水田,都沒人種,早已荒蕪,雜草叢生。可見人啊,越是有就越不會珍惜,因為他們有選擇。而沒有選擇的人,他們會加倍的珍惜自己擁有的那一點點東西。就好像現在看電視,可以選擇的節目太多,反而不知道看哪一個,覺得沒意思。小時候一臺黑白電視機,只能收兩個臺,看的是津津有味。
在這風景優美的山區梯田和少數民族村寨中騎行,我在想,這要是在古代,這種大山區根本就是與世隔絕。方圓幾百裡都是大山,如果沒有熟人帶路,外人根本進不來。因為進入這種大山區叢林,你分不清方向,那時候又沒有導航,山裡有各種毒蛇猛獸和瘴氣,貿然進入,極其危險。而裡面的人也不會輕易出去,在裡面開墾梯田,耕種打獵,自給自足。外界的戰爭殺伐,王朝更替,可能他們都不知道。我突然體會到了桃花源記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境。
以前總想著找一個世外桃源隱居,這一路騎行,發現很多世外桃源之所,但都位居偏僻之地,深山之中。雖說現在都有了馬路,通了電網。但我問我自己,如果真要居住在這裡,你願意嗎?這種地方就如同初戀,也許感覺很美好,但不能持久,時間一長,不過也是柴米油鹽的日常。世外風景雖好,但又無法割捨世內的物質繁華。此事古難全,你要得到一個東西,就要放棄另一個東西。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好,也有不好,人也如此。但我們若用美的心靈去觀察周圍之地,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身邊之人,而包容他們的不足之處。那麼你所到之處,皆是風景,你所遇之人,都是貴人。
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老三界的文章,裡面說道「老三界是紅軍長徵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而課文最後又說道「翻越老三界的困難,還是小的很」。因為和後面的困難比起來,老三界又是小巫見大巫了。過了越城嶺,就會進入雲貴高原,更大的挑戰還遠遠沒有到來......
2020.9.3 梁孝永康寫於湖南懷化通道縣